很多人看了《三国演义》,经常问这样的问题,三国的顺序为什么是魏蜀吴?也许有人认为魏蜀吴三家,公元220年,曹丕首先称帝,建立曹魏。然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了蜀汉。接着,公元229年孙权被称为皇帝,建立了东吴。
也就是说,魏蜀吴的排序是根据三家称帝的顺序得来的。可是,读《三国志》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三国志·魏书》是从曹丕称帝开始写的吗?不是,其是从曹操开始写的。《三国志·蜀书》是从刘备称帝开始写的吗?也不是,其是从割据益州的刘焉父子开始写的。《三国志·吴书》是从孙权称帝开始写的吗?还不是,其是从孙坚、孙策开始写的。第二,在曹操后期,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实已经形成。第三,《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无论曹丕是否在三家中最先称帝,《三国志》中的《魏书》都会被放在首位。所以,三家称帝的顺序不见得就决定了魏蜀吴这一排序。那么,这一排序究竟是从何而来?
这还要从《晋书·陈寿传》谈起。《陈寿传》记载:“陈寿官拜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写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这里的“魏吴蜀《三国志》”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晋书》是唐太宗时由朝廷主持编修的一部史书。这说明在唐朝时期,三国的排序是魏吴蜀,而不是魏蜀吴。在当今社会,《三国志》中是《魏书》在先,《蜀书》其次,而《吴书》居末。可是,从西晋到唐朝时期,《三国志》中应该是《魏书》居前,《吴书》居中,《蜀书》居末。
为什么会是魏吴蜀的排序呢?我们再仔细看一下《三国志》,就会发现许多情况。第一,陈寿写的《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最多;《吴书》二十卷,其次;《蜀书》十五卷,最少。第二,据《三国志·谯周传》,谯周是三国时期蜀地著名的学者,曾成功地劝说蜀主刘禅投降。据《晋书·陈寿传》,陈寿是谯周的学生,早年曾遭受蜀汉当权者黄皓的迫害。由此可见,陈寿对蜀汉不会有太好的印象。第三,写《三国志》的陈寿是晋朝官员,必然要按照晋朝统治者的角度办事。西晋的建立名义上来自曹魏的禅让,所以《三国志》必然奉曹魏为正统,写曹魏皇帝用的是本纪,写吴蜀君主用的是传,魏在先是毫无疑问的。在《三国志·吴书》中,开篇是孙坚和孙策的传;而在《三国志·蜀书》中,开篇却是之前割据益州的刘焉父子的传记。由此可见,在陈寿眼里,蜀汉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综上三点,再加上东吴在地域面积、人口数量方面都大于蜀汉,而且,夷陵之战还打败过蜀汉,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的排序是魏吴蜀,这一点是可信的。那么,魏吴蜀什么时候变成了魏蜀吴了呢?南宋时期有一位叫王应鳞的文人,他写了一本叫《三字经》。《三字经》中有句话:“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王应鳞为什么要修改魏吴蜀的顺序呢?
北宋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本来是奉曹魏为正统。可是到了南宋,北方被金朝占据。如果继续承认占据中原的曹魏为正统,那么,南宋的正统性就难以解释。所以,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就奉蜀汉为正统,以此来维护南宋的正统性。南宋文人王应鳞在《三字经》中改变了这一魏吴蜀的顺序,就是受了朱熹思想的影响。而且,《三字经》还有个特点,其是儿童启蒙读物。这样一来,一代又一代人从少儿时期就形成了魏蜀吴这样排序的观念。于是,魏吴蜀的原有顺序就改变了。
加之,在元明清三代,朱熹理学很受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当时的官方思想。同时,这也影响到了《三国演义》的创作。与《三国起》不同的是,《三国演义》大篇幅地增加了蜀汉一方的戏份,曹魏和东吴的戏份则被相对压缩。在嘉靖本《三国演义》中,还有一首写郭嘉的诗:“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在这首诗中,蜀在吴前的位置已经很明显了。
有人会问,既然奉蜀汉为正统,那么,《三字经》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蜀魏吴”呢?蜀汉毕竟是被曹魏所灭,西晋是在曹魏的基础上统一了中国。这是事实,在人们印象中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魏在蜀前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
1.《2分钟让你了解晋朝帝王年代排序,干货看这篇!魏蜀吴的排序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分钟让你了解晋朝帝王年代排序,干货看这篇!魏蜀吴的排序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