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中国兵学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兵的“轨道”艺术,即军事战略的兵书,不仅要总结和提炼战队兵战略,还要与《易》里相结合,发挥哲理性、创造性,在兵学史上有其一席之地。
那么,三十六计如何记忆呢?
为了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曾经有人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
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这个口诀,在很多介绍三十六计的书籍中,都在使用。在网络上一搜索,也是这个口诀,我不禁惊诧。这种记忆方法是好的,但是,笔者个人感觉,该口诀在押韵、意境、语意等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欠缺。比如:
首句“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堂堂三十六计,竟然是用来擒拿几个小蟊贼,其境界和格局也太低了吧!檀公他老人家若是地下有知,估计会气得拍棺材板了吧。而且,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必须要押韵的,这里明显不和韵律,读来很是拗口。
第二句还是挺好的,总算是有一句让我感觉比较舒服的。
第三句,“树暗走痴故”,笔者琢磨来琢磨去,实在想不明白这句话是个什么意思,生硬得把这几个字捏合在一起,不太好吧。
第四句,“屋梁有美尸”,屋梁上有个美丽的尸体,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这样的句子,实在让人无语。
惊诧之余,感觉实在是对不起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于是,笔者不揣浅陋,将其重新编排如下:
金玉檀公策,借以攻梁关。
虎羊隔桑李,鱼蛇笑海间。
美屋花痴苦,空釜客魂暗。
击魏有劫虢,擒纵走连环。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最后“连环”二字为一计),依序为: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
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远交近攻、偷梁换柱、关门捉贼、
调虎离山、顺手牵羊、隔岸观火、指桑骂槐、李代桃僵、
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笑里藏刀、瞒天过海、反间计、
美人计、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假痴不癫、苦肉计、
空城计、釜底抽薪、反客为主、借尸还魂、暗渡陈仓、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无中生有、趁火打劫、假道伐虢、
擒贼擒王、欲擒故纵、走为上、连环计。
改编之后,在三个方面有所改观:
其一,意境格局有所提升,如第一句“金玉檀公策,借以攻梁关”,让三十六计回归到了兵家军事领域。
其二,词句意境做到了通顺,如第三句“美屋花痴苦,空釜客魂暗”,美丽的小屋,美丽的姑娘,在痴情地苦苦等待;远行的游子(客),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窘迫境地,不禁黯然神伤。
其三,韵律方便,平仄不论,韵脚做到了合乎规范,不再拗口。
以上,纯属个人之见,不当处,尚请高人指点。只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子孙,能够以一颗虔诚而崇敬的心,来对待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补充:
《三十六计》产生、形成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所谓的“三十六计”,本来只是形容诡计多端,并无固定的具体内容,世上有好事者,借用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句俗话,真的从中国历史丰富多彩的智谋文化中总结出36条计谋,以应“三十六计”之数,再用大众耳熟能详的36个成语来冠名,以便流行。在这过程中,可能有多种“版本”在民间口头流传。到清代洪门的“三十六着”则是某一版本的文字定型。现传《三十六计》最早版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印制的一个翻印本,小32开,土纸,旁注小字“秘本兵法”,无作者和年代。其前言称,是据同年在陕西邠(bīn)州(今陕西省彬县)某书摊发现的手抄本排印的,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
1.《【三十六计哪些出自三国时期】专题《三十六计》记忆口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十六计哪些出自三国时期】专题《三十六计》记忆口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