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清朝

【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雏于先秦,成于明清”,漫谈为何说戏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

引言

京剧是戏曲不同时代各派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传统艺术,这种古代艺术的早期形态在秦朝,完形在明清。

随着戏曲的繁荣带给了人们非常多的娱乐文化,这种戏曲影响力是十分广的因为戏曲不受年龄、阶层和文化的限制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喜欢,本文追溯到戏曲的发源地——江南。

江南地方的戏曲特别的繁荣,浙江上海的越剧、上海的沪剧、福建的潮州戏、安徽黄梅戏等等,而在北方戏曲却并没有这么多。在很大程度上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给了戏曲发展的空间,人们对戏曲的消费可以发现戏曲在不断的变迁并且戏曲对于江南民众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作为传承至今的国粹来说是很好研究的历史题材。

江南百戏之祖-昆曲

戏曲并不是唱戏那么简单,戏曲中的戏词是文学的代表,戏曲的舞姿是舞蹈的代表,戏曲中的武打是无数的代表,戏曲中的杂技……这就表明戏曲并不是一派的流行,而是一种舞台艺术的多方面结合秦的乐,北宋杂剧,元的杂剧将戏曲创作空前繁荣,戏曲作家也是层出不穷。

这是一种古代精神文化的进步随着朝代经济的发展,这种精神文化随着不同方式而展现,戏曲是最后的形式。戏曲与服饰一样作为文化的物质代表,戏曲的变迁反应社会程度的不断变化,比如人们的精神享受,而戏曲带来的戏曲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种精神文化的沉迷给社会带来了慵懒之风,慢慢导致帝国的灭亡。

随着戏曲越来越繁荣,出现了很多的派别,昆腔、京腔为代表创造完整的戏曲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融合发展而来。而大部分的戏曲却来源于江南地区是值得深思的,不仅仅江南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物质享受促进戏曲的文化还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等相关因素有关。这种多个因素形成的多元化戏曲使戏曲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江南大户人家的戏园子

《松窗梦语》记载:至今游惰之人,乐为俳优,二三十年间,富贵家出金帛制服饰器具,列笛歌鼓吹,招至十余人为队,搬演传奇,好事者竟为淫丽之词,转相唱和。一郡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

江南的大户人家对于戏曲更是喜爱,常常建设戏院专门听戏来体现富家大户的文化趣雅并且将这种戏院文化将戏曲进一步的推动和推广。在《红楼梦》中常常在戏院里听曲,并且在大寿之时更是点曲庆祝,戏曲如何推广又如何与人们互相影响的,是本文讲述的主题。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江南戏曲文化的繁荣

江南,作为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后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地方。明清时候江南不管是粮食还是财税都是第一位,所以在江南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中心的发展,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都在多方面的进行不同的影响,这种背景下对戏曲文化带来了充足的发展。

戏曲的来源大多是普通的群众,人口的增长将带来充足的戏曲观众。江南地区的人口在当时属于全国前列,不管是明中还是清中,江南的人口一直保持着密度优势。这种优势的形成起源于农业的进步,江南被称为鱼米之乡,当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后,对其开垦也大量的增加,随着不断地开垦耕地面积出现了人口一般的庞大,从而进行了互相的作用。土地养人,人开土地的循环之中。

江南人口

《明史》记载:计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入京师数百万石外, 府县仓庫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这种由农耕经济带来的人口增长间接带来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市镇经济的发展。这时候市镇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市民阶层开始出场,对于戏曲这一文化会呈现几何倍的传播,通过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进行影响,并且随着市镇商贾的风气带动将戏曲成为江南普遍的风气。

并且市民阶层对于衣食住行上与农村有了区别对文学和信仰,娱乐等呈现了探索的方面这种经济的持续支持将江南的市民阶层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人们的消费和文化会发生了改变,对于精神的消费会大大增加。

汤显祖成名之作《牡丹亭》

图片可以看出明代进士的分布图,人口的增长加之科举制度的改革,文人进士更是繁多。这种文人的代表出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在江南小说的不断出现、评书等文字文化融入了戏曲之中促进了戏曲的蕴含。徐渭、汤显祖、马梦龙等人都是来自江南地区的文学大家。所以戏曲的出没与这些人的文学创作是密切相关的。

二、戏曲业的蓬勃发展将戏曲进行组合诞生出派别

戏曲与宗教一样都是拥有专门的舞台的,在古代成为专门剧场的,是神庙里的戏台。随着人们去祭祀神庙而带来戏曲的演出从而构成一个演出的环境,这种舞台戏曲最早在唐代随着发展在宋代时候出现了专门的演出场所一直到了明清。

《东京梦华录》记载: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句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

由于这种专门场所的演变,而且集中在市集人多的地方,将戏曲表演在江南影响不断地扩大,并且影响到了宗庙领域。因为这种戏曲表演在歌舞、音乐、等文化因素之多将宗教祭祀更加的形象给人强烈的冲击感,于是宗教祭祀和戏曲便分割不开。

于是各个庙宇都有戏班演出,随着戏班的演出出现了很多神话的故事,城隍庙、老爷夫人等故事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会更加的容易接受,在江南城隍庙的信仰是十分高涨的,所以城隍戏也越来越多。这是宗教信仰带来的衍生文化,通过人们对宗教的祭祀来进行发展,这种发展会随着人们关注程度越高而发展越快。

城隍戏

庙宇仅仅是戏曲的开始,在文化的传播力上,往往人多的地方就有了戏曲。茶楼酒馆,往往评书在的地方都拥有了戏曲来吸引观众,这是一种互相共赢的关系。这种消费慢慢在江南成为主流,是一种精神消费,这要是精神消费的地方都会有戏曲的开始和发展。

随着戏曲的蓬勃发展,各个戏曲艺术家为了抢占市场纷纷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根据当地方言和典故加以传唱产生亲近感,这种结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出现了很多的流派。这是戏曲派别组合的重要部分,成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在江南地区许多富贵人家和大户人家纷纷创建属于自己的戏班,这种戏班往往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从而传出不同的流派。

这种群体往往产生了不同的管理岗和组织机构,出现了组织,这种戏曲就不会轻易的消亡,在组织内进行管理来走向市场是十分正确的做法,结果也是客观的。在明清两代里占据文化市场很大的一部分,往往艺人离开之后会带走一部分人再进行不同群体的唱戏为生,这时候语言和风格的交流又促进了新的戏曲的产生,从而促进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

京剧

三、江南戏曲听众的审美导向促进江南戏曲的繁荣

只要是消费就需要引流,这种引流对象就是消费者。观众是戏曲生存的源泉,只要是这种口上的技术和表演能力观众就是衣食父母,现在来看就是相声的辉煌和京剧的落寞根本原因就是受众的规模。

所以受众的欢迎程度决定了戏曲的存亡。戏曲本是一种舞台上的艺术,就需要展现舞台价值来赢得观众的认可,在历史上可以看出得到观众认可的戏曲就会生存,不认可的就会消失。所以戏曲在现在的消亡也是占观众很大程度的,那么明清江南地区为何如此繁荣。

而明清时江南地区戏曲是异常繁荣,不管是观众群体的规模还是各个阶层对于戏曲的包容程度都是空前的大的。这在观众审美导向上江南地区是十分开放的,多元化的戏曲将在江南地区百家争鸣。

文人雅士作为看戏的主要人群,能够理解各个戏曲的词意和戏曲意义。而明清时期江南就是教育的黄金基地,士大夫阶层是十分强大的,因自身文化程度高,对于戏曲会有更好的理解甚至还会参与创作,这也是为什么江南地区戏曲词不断出新的原因。

文人作词

而且在明清期间,女性也是可以看戏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对于女性的限制是十分大的,连抛头露面都会被说伤风败俗,而在戏曲上却可以和男性一起看戏足以看出戏曲的魅力,从侧面还能看出戏曲文化的影响力。

欣赏戏曲就是一种精神活动,这种审美导向和观众是双向的。戏曲跟随观众的审美,观众指导戏曲的走向,不同的观众集体的不同深层心里将戏曲更加的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需求。所以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局面,江南地区的民众对戏曲种忠诚度越来越高就给戏曲无穷的生命力。

《五杂組》记载:宦官、妇女看演杂戏,至投水遭难,无不杨哭失声。

江南地区戏曲异常的繁荣不仅是群众规模的庞大,也是社会各阶层对于自己的心里诉求到了戏曲上。戏曲将人们的审美、生活、文化素养、政治信仰、价值观、人格等等充分表达出来。引起了人们差异性共鸣。

繁荣的戏曲

评价

江南美景多妖娆,江南带来的文化一直传承到现在,在根本上就是因经济发展带来的。而我们现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在互利互赢的基础上带动国粹的发展,这种传承也是任重而道远。

明清时期又是社会变革的时区,江南地区将戏曲更加的固定把戏曲在市场上逐渐增强,成为戏曲文化繁荣的主要动因。戏曲的消费不断把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都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不仅丰富了民众而且改善了民风,调整了社会关系,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戏曲成为中华的国粹,但从辉煌到落魄是历史的选择。黄金时代的戏曲已经过去,如今国民审美导向从各种腔调到了流行音乐。戏曲创作人甚至不能温饱,学艺不精反而承担不起戏曲的重担。这种艺术慢慢衰落已经跟不上历史的潮流,仅能从现在进行结合才可以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松窗梦语》

《明史》

《东京梦华录》

《五杂組》

1.《【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雏于先秦,成于明清”,漫谈为何说戏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雏于先秦,成于明清”,漫谈为何说戏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0435.html

上一篇

newzerum血清代理专题之你知道陵园有哪些植物吗?

下一篇

关于4万左右清代玉我想说广州玉器街深藏窄巷中,曾经的市井天堂,玉石价格从5元到几万元

【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中国9大戏曲剧种,你最喜欢哪一种?

【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中国9大戏曲剧种,你最喜欢哪一种?

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相关介绍,昆曲 昆曲从明朝中叶开始,是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力最大的盛冈剧种,许多剧种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剧之祖、百剧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王世贞的...

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看这里!清代“花部”戏曲的表演风貌——以《车王府藏曲本》“皮黄三国戏”的改编为例

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看这里!清代“花部”戏曲的表演风貌——以《车王府藏曲本》“皮黄三国戏”的改编为例

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相关介绍,受众叶正是中国古典戏曲变革、戏曲审美趣味从“雅”向“俗”转变的重要时期。 “雅部”专指昆曲,“花部”泛指各种地方戏曲,又称“乱弹”或“花部乱弹”。两者形成竞争的局面,最终以“皮黄”为代表的“花部”戏曲...

关于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我想说中国9大戏曲剧种,你最喜欢哪一种?

  • 关于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我想说中国9大戏曲剧种,你最喜欢哪一种?
  • 关于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我想说中国9大戏曲剧种,你最喜欢哪一种?
  • 关于不属于清代的地方戏我想说中国9大戏曲剧种,你最喜欢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