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扶余族是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属于东北四大古族叶族(贵州之一)系,使用的语言被称为扶余语(高句丽语、白控语、古代日语都属于扶余语系),公元前2世纪在永清省(今吉林市)建立了扶余国。
《山海经·海内西经》:“貊国在汉水(今辽河)东北,地近燕,灭之。”《史记·货殖列传》:“夫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绾濊貊、朝鲜、真番之利。”《史记·朝鲜列传》:“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其(扶余)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也。”《后汉书·挹娄传》:“(挹娄)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
公元前194年,燕国人姬姓卫氏灭箕子王朝(周灭商后,纣王叔父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箕子朝鲜王逃至马韩自立为韩王,卫氏在平壤建立卫满朝鲜,臣属西汉,真番、临屯等小国归顺;前107年,汉武帝灭卫满朝鲜,设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等四郡,扶余国由玄菟郡管辖;285年鲜卑族入侵,扶余灭国,次年晋武帝助其复国;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迁往农安;470年高句丽入侵扶余,破城54座;493年,勿吉族(肃慎族系,两汉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入侵,扶余降于高句丽,国灭。
建国
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亲子、女婿或继子)高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的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建立卒本扶余政权,主要人口为濊貊族系、汉人。《汉书•地理志》:“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
公元前8年高朱蒙被西汉册封为玄菟郡高句丽县侯,史称高句丽侯驺;公元前6年,扶余国要高句丽交质子,高句丽不从;公元3年迁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公元9年,王莽令高句丽出兵伐胡,高句丽不从、逃,诱杀高朱蒙,贬高句丽为下句丽,未废侯爵;公元13年,高句丽以少胜多,败扶余,扭转与扶余的军事劣势。公元14年,改国号为高句丽;公元21年,高句丽战扶余,获得扶余大量土地;公元32年,下句丽侯遣使朝贡,光武帝复其名高句丽,始称王。
东汉末年,高句丽先犯辽东郡;169年,汉军伐高句丽,高句丽降,归入辽东郡;高句丽又多次袭扰辽东,辽东割据势力公孙氏破丸都城,高句丽降于辽东;238年,高句丽随曹魏攻打辽东公孙氏,灭公孙氏后,高句丽转而袭击辽东西部,244年,曹魏攻下丸都城,高句丽王逃亡沃沮,曹魏撤离。
高句丽重建丸都城,并趁中原战乱,于313年吞并原汉四郡,随后控制朝鲜半岛北部,与百济(扶余人建立的政权)、新罗(三韩人建立的政权)对峙,称朝鲜半岛“三国时代”;336年,高句丽遣使向东晋朝贡;340年,前燕几征高句丽,毁丸都城,高句丽称臣;345年,前燕攻高句丽,拔城设所而返;355年,前燕入主中原,册封高句丽王;370年,前秦灭前燕,高句丽称臣;371年,百济攻高句丽,高句丽王战死,世子继位。
崛起
372年,向前秦学习中原文化,引入佛教,设立太学,颁布律法,加强中央集权;修养四年后,高句丽与百济三年四战,自然灾害频发,休战对峙;378年,契丹攻高句丽,八部落陷落;395年,西伐契丹,使契丹归;396年,南征百济,百济称臣;399年,驱逐倭人,控制新罗;五世纪初,改国名高丽(此高丽非后世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二者无关,仅是后人假借高氏高丽之名);404年大败后燕,占领辽东;同年大败倭人,重掌带方郡(公孙氏设置,主要是乐浪郡南半部分);410年,北征扶余,破六十四城,占扶余大半土地。
420年向刘宋朝贡;427年,百济持续争夺乐浪、带方两郡,高句丽迁都平壤,加强对百济、新罗的控制;436年,与北燕联合攻北魏,不敌,北燕末帝流亡高句丽;438年,杀北燕末帝;借宋魏战争,占据辽西;475年,高句丽破百济王城,控制江汉流域,百济失势臣服;491年,向北魏称籓;493年,扶余国降,接收扶余故地。
五世纪末,高句丽人口9万户,疆域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达到鼎盛。
衰落
六世纪中期,王室内乱、北方游牧民族侵扰,高句丽由盛转衰。
551年,百济与新罗联合攻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汉江流域,新罗转而进攻更弱的百济,罢战;隋灭南陈后,高句丽忧惧,陈兵拒守,屡犯隋境;597年,隋帝遗书,晓以利害,高句丽奉表谢罪,被册封为王;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又犯辽西,被击退,隋废其王爵,以水路三十万大军伐高句丽,隋军缺粮、遇瘟疫、大风,死亡惨重,高句丽遣使谢罪,罢兵;同年百济上表,愿为隋伐高句丽向导,高句丽出兵掠百济;610年,隋以“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为由,大肆举兵三征高句丽,高句丽未灭,反倒先拖垮了隋朝。
灭亡
642年,盖苏文杀高句丽荣留王,立荣留王侄子为王,自立为莫离支,唐依惯例遣使册封;643年,莫离支举兵攻新罗,新罗向唐求救,唐令其止兵,不从,唐以莫离支弑君虐民、侵暴邻国、收复辽东故地为由,诏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共击高句丽,645年,歼敌十万,拔十城,迁7万人入中原,从容还朝;后常袭扰,以期拖垮高句丽。
654年,高句丽与靺鞨攻契丹,被唐击败;656年高丽、百济、靺鞨连兵入侵新罗,新罗向唐求救,唐发兵击败高句丽;658年,薛仁贵征东;660年,百济在高句丽的支持下多次侵扰新罗,新罗向唐求救,唐再东征,同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唐迁数十万高句丽、百济人入中原,部分留在辽东,小部分融入突厥、新罗;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辖高句丽、百济故地。
后世谬论
668年,新罗为夺高句丽、百济故地,扶植高句丽遗民叛乱;670年,唐主力军调往西部吐蕃前线,新罗借机吞并百济故地;674年,唐军平定高句丽遗民叛乱,同年伐新罗,三战皆捷,新罗入朝谢罪,唐既往不咎,仍纳新罗为藩属国;676年,北迁安东都护府于辽东城,次年再北迁至新城;685年,新罗逐步侵占大同江以南地区;735年,唐为弥补新罗听令攻渤海国的损失、制衡渤海国,将大同江以南地区赐给新罗。(直到明朝,中朝才以鸭绿江为界)
九世纪初,新罗内乱;十世纪初,大同江以南出现新罗、后百济(百济王族后裔建立)、泰封(自称后高句丽,实为新罗贱民建立,不过是打着高句丽的旗号罢了)对峙局面,称后三国;918年,泰封将军王建兵变,推翻泰封,借用泰封旧国号称高丽。
王氏高丽大臣徐熙居然恬不知耻的说:“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这句话就跟“长江以北是朝鲜,长江以南是越南,中国人生活在长江里”一样可笑,隶属关系先搞明白!!!
1.《【346年晋朝】专题中国古代高句丽政权兴亡历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46年晋朝】专题中国古代高句丽政权兴亡历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