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子婴的死因是什么?
一、顼羽杀死的。
子婴是秦朝最后一个君主,在位仅46天。当此之时,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刘邦率领军进入关中,子婴派遣将领极力阻止刘邦军队进犯,刘邦带军绕过_关、翻过蒉山,之后又在蓝田一带两度大败秦军。最后刘邦的军队顺利进入武关,并且派人劝子婴投降,子婴思考之后同意投降。随后子婴遂与妻子用绳子绑着自己,坐上白色马车,身穿白色装束,并玉玺和兵符一并交付给了刘邦,并亲自到刘邦的军前投降。秦朝在子婴交出玉玺投降的一刻正式灭亡,如此结束了46天短暂的秦王之旅。樊哙提议杀了子婴,刘邦并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可是到了最后,项羽入咸阳城后,立刻杀死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及纵火。
最后还要将其归咎于项羽攻破皇宫后,“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一把火烧毁了皇宫所有的东西,包括资料,成为一片焦土的皇宫。
二、人物简介:
子婴(?—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同年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屠城纵火,杀害子婴。
刘邦真的有滥杀功臣吗?韩信、彭越真实死因是什么?
作为大汉帝国的开创者,刘邦以一介秦国低层小吏的泗水亭长,经过四年的反秦战争,三年的楚汉战争,凭借出神入化的用人水平、从谏如流的用人态度、眼光长远的战略思想,击败了千年一出的战神项羽,开创了大汉民族辉煌的序幕。
总有人说刘邦滥杀功臣,韩信、彭越、英布、臧荼、卢绾都因为刘邦而死,连自己的女婿第二任赵王张敖也被废,刘邦真够黑心的,与朱元璋一样,都是狡兔死、走狗烹、过河拆桥的无情帝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刘邦滥杀功臣的黑锅不应该继续背下去了。
一、刘邦分封异姓王的原因
刘邦在七年的战争过程中,因为迫不得及的政治原因,先后分封齐王韩信(后改封为楚王)、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第二任燕王是卢绾)、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合计七任八位异姓王,之所以说刘邦是迫不得及,因为如果不封韩信、彭越为王,他们就不来参与垓下之战,刘邦就难以在垓下击败项羽。英布、臧荼、吴芮、张耳原本就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本来就是王,不得不封。而韩王信是因为战功卓著,一个人就平定了韩地,并击败了项羽分封的韩王,同样不得不封。
刘邦
作为帝王,刘邦也很无奈,分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秦朝末年,有相当多的人,包括部分秦政府官员、原六国贵族及百姓、儒生、博士等等各个阶层的人,都认可分封制,而反对郡县制,为了击败项羽和团结一切政治力量,刘邦在秦始皇的郡县制上打了一个折扣,既实行分封制又实行郡县制。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及其所封的异姓王有着共同的政治敌人项羽,有共同利益的诉求点,所以尚能安能无事,在项羽被击败自杀后,刘邦及其所封的异姓王共同的敌人消失了,外部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刘邦与项羽的矛盾转化为刘邦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
二、刘邦与异姓王之间的矛盾和“战争”
1、淮阴侯韩信
刘邦杀韩信的故事广为流传,这是刘邦被诟病最多的地方,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结果和断章取义,你得了解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才能对韩信之死作一个自我判断。
刘邦与韩信、卢绾
项羽被击败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韩信的兵权夺了,并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韩信仍然是王,只是少了兵权,刘邦此举无非就是为了稳定局势,担心这么能打的韩信手握重兵是一个威胁,这个安排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算正常,刘邦也并不想杀韩信,仍然给韩信富贵。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高祖本纪》: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於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
不久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问身边的大臣如何看韩信谋反之事,结果大臣们都争着要去攻打韩信,这事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韩信不得人心,功劳太大,招人嫉恨;二是韩信人缘不好,看不起他人,后来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到樊哙家说过一句话:说我韩信这辈子居然和樊哙这类人为伍了?韩信就明显看不起樊哙,和樊哙为伍很丢人吗?人家樊哙好歹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连襟,同样是因功封侯,韩信都看不起,只能说明韩信为人清高,看不起大多数人,所以才会有大臣争着落井下石想去攻打韩信。
还有件事,是关于钟离眛的,钟离眛是项羽的手下,与韩信有些交情,项羽自杀后,韩信收留了钟离眛,当刘邦招韩信见面时,韩信听从手下人建议杀了钟离眛,钟离眛临死前骂韩信不是个忠厚的人,再加上韩信攻打齐国时,不顾郦食其的死活,等于为了自己的功劳间接害死了郦食其,可见韩信人缘确实不好。
韩信被杀
谋反本就是重罪,光是收留钟离眛同样也是重罪,但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只是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软禁起来,韩信被杀是因为他真的参与了谋反,当刘邦在外平定陈豨的叛乱时,韩信在首都参与了谋反,韩信谋反的证据明确记载在史书中,情况危急下,萧何和吕后联合用计骗到长乐宫钟室杀害,并诛三族,这个时候刘邦还在外平叛了,吕后与萧何的行为完全就没有通知刘邦,因为时间来不及,韩信是在刘邦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杀,况且韩信已经有谋反的实际行动了,能怪刘邦吗?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2、彭越之死
彭越之死和陈豨也有点关系,陈豨叛乱时,刘邦召彭越一起平叛,彭越称病不来,刘邦就派人来责怪彭越,彭越害怕了,就想亲自到刘邦那请罪,如果真去了,估计刘邦也不会把彭越怎么样的,彭越虽为王,但是要受刘邦这个皇帝调派的,从刘邦的角度来看,我还没死,你彭越就不听命令了,将来彭越能听下一代皇帝的命令吗?
彭越
彭越还有手下人劝彭越干脆趁此机会造反,但彭越没有听,同时彭越因为与他手下的太仆(掌管马车的官员)有矛盾,想杀了他,太仆就跑去告诉刘邦说彭越谋反,刘邦派出人去梁国抓了彭越,彭越确实没有谋反,但手下人劝彭越谋反却是有这事的,说明彭越手下有些野心家,但这话被与彭越有矛盾的太仆听到上告给了刘邦,彭越谋反这事算是有点冤枉,但刘邦也没有杀彭越,只是把彭越免官迁到蜀地。
如果彭越认命了,估计命能保住,可是彭越是相当不服气,在流放的路上遇到吕后,不停地哭诉,本以为吕后一个女人会帮他平反,可彭越没有想到的是吕后比刘邦心更狠,把彭越又带回来了,并让彭越的门客继续上告彭越谋反,最终彭越被处死。
彭越是被吕后害死的,这帐也不能算到刘邦头上,彭越之死也就不能怪刘邦了,刘邦其实算是仁慈的了,韩信、彭越都有人告谋反,刘邦都没有杀,只是贬职或流放,保住性命,如果刘邦真要杀,也没人拦得住,但刘邦并不想杀功臣,留下了命,最终韩信和彭越因吕后而死。
3、英布之死
英布则是标准地公开谋反了,这没什么可说的,公开谋反的人要是不杀,在当时还说得过去吗?英布最终被第三任长沙王吴回杀死,吴回的爷爷吴芮可是英布的老丈人,两人是有亲戚关系的,照样被杀。英布之死更不能怪刘邦,主动公开谋反这事,就算刘邦杀了英布也是有道理的。
刘邦与英布
4、两任燕王臧荼与卢绾
臧荼最早是陈胜吴广手下,随韩广平定燕地,韩广被推举为燕王,臧荼后来被项羽立为燕王,原来的燕王韩广被项羽封为辽东王,韩广不服,被臧荼杀害,臧荼就成为燕王,韩信在平定北方时,燕王臧荼归顺了刘邦,刘邦仍封臧荼为燕王。
刘邦击败项羽后,下令追杀项羽的一些旧部,这让燕王臧荼感动害怕,于是主动起兵谋反,兵败后被杀,臧荼是主动起兵谋反被杀的,臧荼死后,刘邦封自己的好友卢绾为燕王。卢绾因为自己手下人张胜与匈奴人有勾结,张胜劝匈奴协助陈豨反刘邦,而导致卷入陈豨的谋反案,卢绾没有惩罚张胜,反而力保张胜,最终陈豨的降将将这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对卢绾很生气,刘邦派樊哙攻打卢绾,后改为周勃,正这时刘邦病死了,卢绾也就逃到匈奴去了。
5、韩王信与赵王张敖
韩王信也叫韩信,与淮阴侯韩信同名,被刘邦派到代地抵抗匈奴,因为与匈奴作战不力,干脆投降了匈奴,刘邦亲自率军平叛,导致了后来的白登山之围,最终刘邦脱围,而韩王信被汉将军柴武所杀,陈豨的谋反也有韩王信的教唆,韩王信同样是自己投靠匈奴而反汉,被汉将所杀,当然也不能怪刘邦杀功臣了。
卢绾
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因为手下人贯高看不惯刘邦的行为而预谋刺杀刘邦,导致赵王张敖受牵连,张敖是无辜的,刘邦查明事件后,把张敖贬为宣平侯,也没有杀他。
再加上一个善终的长沙王吴芮,其实刘邦并没有真正地杀害一个功臣。
三、刘邦背黑锅的原因
刘邦不仅没有无缘无故地杀害任何一位异姓王,就连手下被封列侯的145位功臣,刘邦也是一个没有杀,全部善终,相比于朱元璋没有理由故意使坏的滥杀无辜,刘邦简直算是非常仁慈的帝王了,那么刘邦滥杀功臣之名从何而来?
1、因为刘邦的出身。
刘邦出身较低,并且是通过暴力反抗最终战胜对手成为皇帝的,总有人就用这样的思想来猜测刘邦,因为低层出身的皇帝也担心有势力、有能力的人用同样的手段登上帝位,因此就用这种思想来猜测刘邦也是这样的人,相比于朱元璋的没有自信,刘邦还是非常有自信心的人。
刘邦
2、因为刘邦不尊重儒生。
刘邦不尊重儒生是公认的,比如接见儒生时在洗脚,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而社会舆论都是掌握在儒生手中的,再加上汉初实行的是黄老之学,自然儒生也对刘邦有所不满,但刘邦毕竟是开国之君,儒生也不敢过分,只是有些抱怨。
3、因为蒯通劝淮阴侯韩信谋反的一句话。
蒯通在韩信谋反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原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蒯通举了越王勾践对待文种和范蠡的态度来说刘邦也会这样,同时又举例说张耳和陈馀这样关系好的人也会因为利益反目成仇,蒯通的意思无非就是想表明没有永远的关系,只有永远的利益,帝王的感情不是真心的,是有政治目的,如果你韩信不图自立,那么就不会有容身之处。
楚汉争霸
来韩信的结局印证了蒯通的预言,反过来又印证了蒯通的话是对的,既然蒯通是对的,那么刘邦就是跟勾践一样的擅杀功臣的无情帝王,实际上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刘邦并不是这样,异姓王的被杀都有各种原因,刘邦本身是心存仁慈的,韩信和彭越原本刘邦都不想杀就是证明。
作为一个帝王来讲,尤其是开国之君,创业的不易让刘邦更加懂得珍惜,更加看重政权的稳定,对于威胁到政权稳定的风险,刘邦肯定是要消除的,比如夺取韩信兵权就是为了消除风险,作为帝王来讲,如果都不能命令手下的诸侯王,那怎么能保证政权千秋传世下去,刘邦所做的一切,在维护西汉王朝稳定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应该背负滥杀功臣的黑锅,这真是冤枉刘邦了。
樊哙怎么死的
樊哙到长安时,高祖(刘邦)已死,吕后就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所以,他没有被刘邦杀掉。
樊哙(?—前144年),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大将,汉高祖刘邦的心腹,封舞阳侯,谥武侯,以勇著称。
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他与刘邦的交往甚密,曾与刘邦一起隐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起兵反秦。待刘邦做了沛公,便让樊哙做了他的随从副官。跟随刘邦征战,先是攻打胡陵、方与,在丰县一带打败了泅水郡监和郡守的军队,后又平定了沛县。在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表现英勇,斩十五首级,打退了敌人,被封为国大夫。抵抗章邯军队时,樊哙率先登城,斩二十三人首级,被赐爵为列大夫。此后经常跟随刘邦出征,常立战功。攻城阳,下户牖,破李由(李斯之子)军,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在围攻东郡守尉的战斗中,打退敌人,斩首十四级,俘获十一人,得封赐五大夫。之后又破秦河间守军,赵贲、杨熊等的军队。屡次先登陷阵,捕斩有功,被赐爵为卿,被赐贤成君的封号。后又多有斩获而再加封赐。攻武关至霸上,樊哙率军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个,俘获一百四十人,降二千九百人。
刘邦率军入关,灭秦封关自守,欲依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旧约,称王于关中。这引起了项羽的不满,派当阳君英布等攻下函谷关,项羽入关后,驻军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镇东南戏水西岸)西,欲击灭刘邦军。樊哙早在刘邦人咸阳后,就力劝刘邦还军霸上(今西安东南),勿贪秦宫奢丽的亨受。
待项羽兵临城下,刘邦自度势单力薄,乃与张良率一百多随从赴鸿门谢罪,樊哙随往。项羽在鸿门设宴,酒酣之时,亚父范增预谋杀害刘邦,授意项庄拔剑在席上献舞,想趁机刺杀沛公。此时,席间只有刘邦和张良在坐,身在营外的樊哙听说情况紧急,不顾卫士阻止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项羽用眼盯着他问:“此人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欣赏道:“是位壮士”于是赐酒一杯和一条猪腿。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项羽问:“樊将军还能再喝吗?”樊哙面斥项羽道:“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项羽沉默不语。这时刘邦借故去厕所,把樊哙召了去,出了营帐,刘邦独骑一匹马,樊哙等四人步行护驾,从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营中。而让张良向项羽谢罪。项羽因为已经顺心遂意也就没有诛杀刘邦的念头了。当时,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的事业几乎失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赐樊哙为列侯,号武侯,升为郎中,随汉王刘邦入汉中。
刘邦在汉中站稳脚跟后,用名将韩信指挥了还定三秦之战,从而拉开了的楚汉战争序幕。在战争中,樊哙或者单独,或者跟随汉王与西县县丞、雍王章邯、章邯的儿子章平,以及赵贲等人的军队作战,英勇异常,常率先登城陷阵,斩杀、俘虏敌军,因功被升为郎中骑将、封为将军,赐杜陵的樊乡为他的食邑。随后又参加对楚作战,屠煮枣,在外黄击破王武及程处军,攻取邹、鲁、瑕丘、薛等地。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后,樊哙屯守荥阳的户武,增加二千户为他的食邑。一年后,又随高祖追击项羽,取阳夏,虏获楚将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把项羽包围在陈县,大胜而归。
项羽死后,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因樊哙坚守作战有功再增加食邑八百户。汉初,异姓诸侯王反叛不断,樊哙成为征讨叛军的主将。先攻打反叛的燕王臧荼,俘臧荼,平定了燕地;楚王韩信反,樊哙随高帝到陈,活捉楚王韩信,平定楚地。更赐爵为列侯。以舞阳为食邑,号舞阳侯;又以将军名义跟随高帝讨伐了韩王信,斩韩王信,与绛侯周勃等共同平定了代地,因功再增加食邑一千五百户;因击退陈稀、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先登,收取赵地清河﹑常山等共二十七县,被提升为左丞相。所部败陈稀的胡人骑兵于横谷,斩将军赵既,虏获代丞相冯梁、郡守孙奋、大将王黄等十人。与诸将共同平定代地乡邑七十三个。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又以相国职率兵击燕王卢绾,平定燕地十八县,五十一个乡邑。高帝把他的封邑增至五千四百户。总计樊哙战功:跟随高祖作战,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樊哙成为汉朝从创立到稳定的重要将领。
樊哙一直跟随刘邦左右,是刘邦的爱将。后娶吕后妹吕须为妻,生有一子樊伉,因此与皇帝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可是他因是吕后妹夫,也险些被诛。
当初英布造反时,高祖病重,讨厌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大臣人见,群臣中就连周勃、灌婴都不敢人内。十几天后,樊哙终于忍不住,带领群臣“排闼直入”——推门径直闯进宫中。高祖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见到高帝痛哭流涕地说:“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说得高祖笑着起来了。
不久,卢绾反叛,高祖派樊哙攻打卢绾。这时高祖病重,有人诋毁樊哙是吕氏的党羽,皇上如哪天驾崩,樊哙就会举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些人。高祖听到这话大怒,派陈平乘车送绛侯周勃替代樊哙统帅军队,还要求在军中就把樊哙就地正法。陈平惧怕吕后,所以决定把樊哙押解长安让高祖亲自处决。陈平、樊哙到长安时,高祖已死,吕后就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孝惠帝六年(前144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樊伉代舞阳侯,樊伉母吕须为临光侯。吕后时听政后,独揽朝政,大臣无不畏惧。九年后,吕后卒。陈平、周勃率众大臣诛杀诸吕、吕须婘属,因此将樊伉诛杀。汉文帝即位后,又封樊哙庶子樊市人为舞阳侯,复故爵邑。樊市人立二十九年而死,被谥为荒侯。其子樊他广代舞阳侯。六年,其舍人得罪他广,舍人上书说:“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他广实非荒侯子,不当代后。”诏下吏。景帝中元六年,樊他广被贬为庶人,国除。平帝元始二年,平帝封樊哙玄孙之子樊章为舞阳侯,邑千户。
樊哙、萧何等刘邦大将都是怎么死的?
樊哙、萧何的死因是:
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
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早年以屠宰狗为业,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孝惠帝六年,樊哙因病去世。
萧何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七月辛未因病去世。
扩展资料: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一切公务悉照旧章,照例而行,清静治民,乐在其中。长此以往,一些朝臣便在惠帝面前参奏他因循苟且,惠帝也疑心他不理政务,便召见曹参问其缘故。
曹参反问惠帝道:“陛下自思圣叨英武,能及先帝吗。 ”惠帝被问得涨红了脸,答道:“朕年未成冠,且无阅历,如何及得先帝。 ”
曹参又问:“陛下视臣及得萧丞相吗。 ”“朕看来似乎也不能及。 ”惠帝答道。“陛下说的正是!伏思先帝以布衣起家,南征北讨,方有天下。
若非大智慧,大勇毅,焉能至此。萧丞相明订法令,中具规模,行之已久,万民称颂。今陛下用臣为相,只要能够奉公守法,遵照旧章,能继旧业,已属幸事。
若自作聪明推翻成法,必致上下紊乱,恐欲再求今日之太平,已无可得矣。 ”惠帝恍然大悟。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来历。
就这样,曹参位相3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樊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何
樊哙什么时候死的?怎样死的?
历史记载樊哙死于孝惠六年,也就是刘邦死后的第六年。
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本来刘邦要杀他的。但是还没杀,刘邦自己先病死了。吕后就赐了他爵位和封地,没把他怎么样。所以,应该是自己在家病死的吧。历史没有记载死因。
1.《樊哙死因,樊哙做了什么 樊哙村是否和樊哙有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樊哙死因,樊哙做了什么 樊哙村是否和樊哙有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344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