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雪
39个国家,125次探险,拍摄时间为6000多个小时。
这组震撼的数字来自豆瓣评分9.9的英国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这部历经16年,再赴蓝色之约的纪录片,第一天上线就受到了全球粉丝追捧,一水好评,不在话下。
说起纪录片,观众青睐的可不只是《蓝色星球》,但凡标上“BBC出品”的纪录片,仿佛天生自带流量,圈了一波又一波的“铁粉”,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儿。那么,问题来了,当你沉浸在史诗般的壮美镜头、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如果我告诉你,里面的部分镜头是假的。你还会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人设“令人敬畏”的BBC吗?
或许小编这么说,会遭许多BBC粉的白眼,但没证据不敢妄言,铁证已有——近日多家外媒曝出BBC在2011年的纪录片《人类星球》(HumanPlanet)中,关于树屋部落的片段是假的。
《每日电讯报》:BBC《人类星球》因设计摆拍的树屋陷造假风波
没错,就是这个高耸42米的树屋。纪录片中讲述,在热带雨林生活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科罗威人,为了生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高处搭建了这个部落大家族的新居所,让这部7年前的纪录片瞬间口碑爆棚。
报道称,树屋是为了镜头拍摄而设计搭建的,整个片段系造假。而真相之所以能浮出水面,还多亏了BBC自己人,在BBC第二频道一部新的纪录片《我与部落居民居住的一年》拍摄过程中,探险家Will Millard随摄制组来到当年拍过《人类星球》的部落,部落成员坦言,树屋根本不是“我们的家”,“只是委托建造的”。
实际上,部落家族们住的树屋建造得离地面近得多,高处的那些树屋只是用来举行仪式的,或者是部落小孩子们碰面的地方。树屋的作用其实就是为了拍摄。
有粉丝辩解称,“这个锅我们不背”、“绝对是BBC遭黑了”,还真不是。日前,BBC已经站出来承认了造假事实。并灰溜溜地发布了声明承认自己违反了编辑标准,部落的人们建造如此高的树屋只是为了海外拍摄人的利益,他们已经加强教育和培训员工编辑标准和价值观。
这份声明有多少分量呢?三言两语这么解释就完事了?简直辜负了粉丝们多年的追随和青睐。扒拉一下网友留言,多数纷纷大呼幻灭:“还我感动和震撼”、“纪录片当科幻片看呗”、“无中生有不能忍”......更有网友调侃称,可以再拍一部记录造假的纪录片,取名《论BBC造假的幕后》。甚至有资深纪录片迷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叫做仿真纪录片或半纪录片。
调侃归调侃,但由于BBC一向口碑甚好,还是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宽容。佛系网友评论说了,有的拍摄对人太危险,对动物太打扰,摆拍可以接受;原生态的东西就需要加工,如果仅凭一两次摆拍,就否认了BBC的震撼,未免有些太片面了。然而,仅仅只是一两次“造假”吗?新闻一出,很快,BBC一大波造假的黑历史都被翻了出来。看看下面这些被曝造假的纪录片镜头,有没有你曾经看过的。
豆瓣9.8分的《冰冻星球》,北极熊生宝宝的珍贵画面,实拍于荷兰一家动物园。整个场景都是搭建的,就连雪都是假的。
你看到的纪录片画面
实际幕后的画面
实际上,这个冰窟是用灰泥和木头在一家德国动物园的北极熊圈建的,并在北极熊产仔前就架好了摄像机。“英国赵忠祥”,国宝级解说员大卫·阿滕伯勒对此表态,这样做是“为了动物的安全”。如果你真的把镜头对准北极熊的冰窟,北极熊要么会杀了幼崽,要么会杀了摄影师。好吧,如果是出于安全考虑,暂且说得过去,那么在纪录片《巴塔哥尼亚:地球的秘密乐园》中,火山喷发+雷暴的画面,火得一塌糊涂,最后却证实是合成的。这,难道不是为了收视率而故意为之?
你看到的镜头未必就是真实发生的
看到真相小编惊了:闪电是被叠加到火山灰云上的,让画面具有了戏剧性的效果。火山爆发是2015年拍摄的,而闪电是智利的摄影师2011年在另一座火山拍到的。原来现在镜头造假技术这么先进了,简直匪夷所思,看来BBC为了造假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了。可是,话又说回来,BBC自己明知是摆拍,还非要在推特上发文:我们这闪电“火了”,这堂而皇之的公开欺骗,分明就不能忍嘛。
为了追求拍摄效果,很多画面难以表现,就不得不借助摆拍。比如,豆瓣9.9的《蓝色星球2》中,拍摄到了1992年一艘货轮遭遇风暴后撒落的小黄鸭,实际上是摄制组提前放好的。
你看到的纪录片画面
实际上的幕后画面
虽说这种“造假”并不严重,但从情感上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而合成的造假,并非只有一次。
2016年,BBC《行星地球II》中一个被评为“年度必看瞬间”的场景——蛇群围攻鬣鳞蜥幼崽,幼崽侥幸逃脱——制作人承认其实这是由两个摄像机拍摄的镜头拼接而成,被围攻的和逃脱成功的幼崽并不是同一只。
一部自然纪录片,居然抓拍到了如此有戏剧张力的镜头,让人叹服!但现在却说,这是两只小海鬣蜥的镜头剪切而成的。震惊之余,只剩下难过。剧组的说法是,为了准确呈现一些场景,他们不得不这么做。虽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合理的艺术加工,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造假是不争的事实。
除BBC外,很多经典的纪录片都出现过“造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的《迁徙的鸟》。它的导演雅克•贝汉就曾透露:部分鸟类经过训练,可以依照指令排出队形。
此外,该片最震撼的场景之一,一只鸟被陷在原油里无法挣脱,场景里的原油“沼泽”实际上是剧组利用成桶的巧克力浆制造的人工场景。
与BBC树屋造假情况最类似的,是世界第一部纪录片《北方那努克》。片子由“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为了还原爱斯基摩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他让早已开始使用猎枪的爱斯基摩人换用传统工具进行捕猎。
多个先例,似乎在证明——摆拍在纪录片里似乎是可行的。然而,小编认为,纪录片不是有人需要按照剧本走的电影,BBC是否偶像包袱背太久,不惜造假也要完成预定之内的“完美镜头”,“预定镜头”。这究竟是对观众负责的表现,还是骗取观众的信任呢?而据小编了解,目前,业内就纪录片“到底能不能摆拍”,至今都是一个争议话题。
在小编看来,摄制组有道德义务向观众做出解释,观众应该享有最起码的知情权。小编查询了下行业相关条文规定,BBC在其《记录自然世界的原则》中仅仅只是建议拍摄者“告知观众这些拍摄手法”(指重构和摆拍),并未强制要求,也未规定告知观众的形式;美国国际纪录片协会未规定摄制方应该向观众主动透露是否“摆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的《中国纪录片工作者自律公约》也未提及纪录片摄制方必须向公众提示作品中是否含有“摆拍”内容。
比如,BBC只是在纪录片《猫鼬》(又名《蒙哥》)片尾一闪而过的字幕中提到了“片中有些场景有重建的成分”。
在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中,尽管导演在影片宣传中对“摆拍”毫不避讳,但影片里和片尾字幕都压根没有提到任何“摆拍”的事实,只是强调了拍摄方并未伤害任何野生动物。
在BBC和央视合作出品的《美丽中国》中,英国版本和中国版本都未在片中或片尾字幕中提到纪录片中包含“摆拍”成分。
造假和摆拍,是不是一回事?知道真相的你,还会看BBC纪录片吗?
欢迎留下你的评论哦~
1.《【海鬣蜥】BBC纪录片造假?它的黑历史可不止这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鬣蜥】BBC纪录片造假?它的黑历史可不止这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4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