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千山网
天山网络新闻(记者赵梅通讯员杨勇照片报道)
据昌吉摄影爱好者杨勇介绍,近日,他在昌吉市滨湖河中央公园拍鸟时,发现了成群结队的太平鸟,“很少见到这么多的太平鸟,密密麻麻停留在枝头上。”他说,这鸟头部顶着一撮簇状羽冠,眼部像戴了黑色“眼罩”,周围还涂了一圈橙色眼影,翅膀和尾部还夹杂红黄黑多种颜色。“它们个头仅比麻雀大一点儿,身体圆滚滚,就像个彩色毛球一样,引人注目。”杨勇说。
杨勇一行摄影爱好者持续观察多天发现,这群太平鸟喜欢吃沙枣和一种红色浆果,它们每到一片果林,会一群群“排队”吃果子,一群吃饱飞走后,另一群才会飞来继续吃。最为奇特的是,这种鸟儿吃完沙枣之类的果子,还会吐果核。“我们在它们吃过的沙枣林下面,发现很多吐出来的枣核。”他说。
据了解,太平鸟,雀形目太平鸟科,属于中国的旅鸟和冬候鸟,因为没有固定的活动区域,常常成群结队地到处游荡,这鸟还被称为鸟类世界的“游牧民族”。
目前,国内太平鸟有两种:大太平鸟和小太平鸟。其中,大太平鸟体长约20厘米,通体灰褐色,头戴漂亮羽冠,颏、喉黑色,有黑色贯眼纹,有十二枚尾羽,末端黄色,又被称为“十二黄”。
小太平鸟体长约16厘米,体形特征与大太平鸟几乎一样。它与大太平鸟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尾羽的末端为绯红色,又被称为“十二红”。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介绍,目前,在新疆越冬的是大太平鸟,它们主要在西伯利亚等地繁殖,每年的11月至12月,它们中的部分成员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一路“游荡”到新疆各地越冬。待来年的3月至4月、西伯利亚等地逐渐回暖时,它们再从新疆相继飞回。
据马鸣介绍,太平鸟的出现一般与食物充足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美丽的小鸟,会依据食物数量能否满足群体需要来决定去留,根据环境、气温的变化来调整种群的活动区域。
“生态好不好,只有鸟知道。”近年来,随着新疆各地林果业面积和绿化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改善,很多地方的果林和公园在冬季,都能见到沙枣、沙棘、杜梨、海棠果、山楂等干果挂在树上,不定期来疆越冬的太平鸟,已逐渐成为新疆冬季的“常客”。
继续阅读:
太平鸟在古代很受青睐
在中国古代,每逢冬季来临,太平鸟就成群结队来我国过冬,曾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中部和南部地区,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四川、 新疆、甘肃等地。
古代文人墨客曾将太平鸟被视为珍稀禽鸟,尤其是“十二红”,更受古人的青睐。太平鸟还曾被当作传统的笼养鸟,颇受养鸟玩鸟者的喜爱。
根据文献记载,从宋代起,太平鸟的形象就出现在艺术品中。宋代有一幅传世之作,名为《桃花山鸟图》,图中一只小鸟站立在桃花盛开的树枝上,这只形象独特的小鸟,就是“十二红”。
明代著名花鸟画家边文有一幅名画《三友百禽》,也出现了两只太平鸟,一只在左上方,一只居中靠右,均站立在松枝上。这两只鸟儿也是 “十二红”。
明代诗人杨基写过一首诗,名为《十二红图》,诗中咏道:“何处飞来十二红,万年枝上立东风。楚王宫殿皆零落,说尽春愁暮雨中。”此诗还以“十二红”起兴,感叹“宫殿零落”,历代王朝更迭。
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描述的“十二红帘”,据考证,就是绣有“十二红”的帘幕,它是古代女子闺房之中常有的装饰。据文献考证,这种“十二红帘”的流行时间,至少有数百年。
有学者分析,“十二红”在古代更受人青睐,和红色作为吉祥色更招人喜爱有关。
1.《【小太平鸟】太平鸟组团来疆越冬 枝头嬉闹迎新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太平鸟】太平鸟组团来疆越冬 枝头嬉闹迎新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