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虫病
(Screwworm myliasis;SM)
蝇蛆是羊的损伤性侵犯,以受损组织无法忍受的入侵和摄取为特征。
在根除计划之前,美国锥蝇每年侵袭l50万头家畜,由于死亡、损伤与机能不全、防治计划的花费而引起严重经济损失。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利用不育雄性交配的计划控制了该病。锥蝇蛆病发生于所有品种、性别与种属的温血动物。锥蝇攻击有组织损伤的区域,例如意外创伤、外科切口与分娩性露出的部分。对蝇子飞翔与侵袭的有利条件是晚春、夏季与初秋的温暖月份。
美洲的锥蝇蛆病只发生在南美、中美与墨西哥。在1959年以前,也分布在整个美国东南诸州和西南边境诸州。相关的锥蝇种类也发生在非洲与亚洲。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嗜人锥蝇(cochliomyia hominivorax)的幼虫。成蝇为蓝绿色,长度为12~15mm,头为橙色,胸部有三根长黑条纹。成熟的幼虫后部大,前部细,每一体节具有表皮刺丛。幼虫的形态很像一个木螺丝钉。
【生活史】
锥蝇的生活史在双翅目蝇中是典型的。羊的外科切口、意外创伤与切断的脐带伤均能引诱雌蝇,在损伤及其附近产下约250个重叠的卵块。一只雌蝇可产到4 000个卵。卵在10~l2h孵出幼虫,钻穿宿主伤口内,消耗活组织,生长迅速。3~6d成熟,从宿主掉下,进入土壤变成蛹。蛹在温暖的气候经3~7d孵化成蝇,但在凉冷气候可延长到几周。成蝇在出现后交配,并在5~6d内开始产卵。整个生活史平均长2ld。
新孵出的幼虫挤在一起,掘入、采食并迅速吞食宿主的活组织。受侵袭的组织又引诱另外的雌蝇产下一批批新卵。组织的继续破坏及引起毒血症,可增加病羊的不安和痛苦。
【症 状】
幼虫引起羊难以忍受的疼痛,使羊起卧不安,有时沉郁,有时兴奋。病羊离群独居、咬啃、搔抓受侵袭的创伤。体温可能升高。创伤渗出液发出恶臭,并吸引各种蝇子。仔细检查创伤,可发现锥蝇团块与它们所造成的蛆洞。如不治疗,侵袭区域可通过新卵块的增加继续扩张。在末期表现沉郁,通常虚脱。经约10d发生死亡。
【剖 检】
突出的变化是在创伤组织内。排出的渗出液污染邻近的羊毛和皮肤。移除渗出物与碎屑,可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幼虫窝。组织腔洞直径可达2~3cm。腹壁的侵袭可伸延到腹膜腔内。常引起咬伤和搔抓伤。
【诊 断】
通过在伤口中发现锥蝇幼虫,即可诊断为锥蝇蛆病。引人注意的症状是离群、搔抓、咬、摩擦受损的组织。
鉴别诊断需考虑普通丽蝇侵袭,它在坏死的创伤面到处可产单卵,幼虫不聚成团,能单独在创伤周围活动。
【防 治】
必须在侵袭早期进行治疗,并需移除所有幼虫,保护羊只不受再侵袭。剪短侵袭部位周围的羊毛,移除幼虫和碎屑,清洁创伤,并用药物杀死与驱逐幼虫与蝇。
应避免意外损伤和在有蝇季节分娩。如在有蝇季节发生损伤或进行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驱蝇剂,或用蝇毒磷喷雾剂。
较满意的防制方法是地区性的锥蝇根除法。虽然开始的花费高,但对以后的经济节约要超过投资的偿付。成功的根除计划包含以下项目:(1)有计划的的战略性释放不育的雄性到自然界的蝇群体中;(2)检查带蝇的所有进口家畜;(3)对局部爆发地区进行严格检查;(4)对群众宣传根除计划。
蝇 蛆 病
(Myiasis)
蝇蛆病又称蝇蚴病,是由双翅日昆虫中一些蝇类的幼虫寄生于人畜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家畜的蝇蛆病主要有狂蝇属(oestrus)蝇的幼虫寄生于羊鼻道及其附近腔窦引起的羊狂蝇蛆病;麻蝇属(sarcophaga)污蝇属(wohlfahrtia)、丽蝇属(calliphora)及绿蝇属(lucilia)等蝇的幼虫寄生于多种动物伤口组织引起的伤口蛆病;皮蝇属(hypoderma)蝇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引起的牛皮蝇蛆病;胃蝇属(gastrophilus)蝇的幼虫寄生于马胃引起的马胃蝇蛆病。它们的成虫大都是不食蝇类,营寄生生活,但也有一些种类对人畜有一定危害。
一、 羊狂蝇蛆病(羊鼻蝇幼虫病)(Estriasis of sheep)
羊狂蝇蛆病又称羊鼻蝇蛆病或羊鼻蝇幼虫病,是一种慢性鼻炎及鼻窦炎,主要特征是羊只流鼻和不安。本病在西北地区危害严重,在内蒙、华北及东北分布也广,对养羊业造成的损失很大。山羊较绵羊患病少,受害较轻。由于引起绵羊不安静,故在英国俗称为绵羊发情(oestrus ovis)。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本病是由羊狂蝇(oestrus ovis linnaeu)所引起的。当狂蝇蛆寄生在羊的鼻腔和鼻窦内时,即因为刺激作用而引起发病。
羊狂蝇又名羊鼻蝇。它的一生可分为幼虫、蛹及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在羊的体外飞翔,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和附近腔窦内。
1.成虫:比家蝇大,长10~12mm,为深灰黑色。头大眼小,翅透明,腹部有黑色斑块,口器退化,不会咬羊(图3—5,Ⅰ)。成蝇出现於炎热季节,交配后雄蝇很快死去,雌蝇先栖息於向阳的安静处,待体内的幼虫发育,几天后,在睛朗无风的白天飞临羊只产幼虫。一般待机突然冲向羊鼻,将幼虫射入鼻孔及其附近,一次可产20~40个幼虫,一生可产500~600个,产完后很快死亡。
2.幼虫:为成虫所生的蛆。初生幼虫为白色,长约2mm,前端较尖,有口钩一对,供固着之用。后端较钝,呈刀切状,有一对黑色气门。幼虫的色泽随着生长而由白到黄,成熟后变为黑棕色。体长1~3cm。呈椭圆形,背光滑有暗黑色横带,共分11节(图3—5,Ⅱ)。
图3—5 羊狂蝇
Ⅰ,成蝇 Ⅱ,第三期幼虫侧面观
【生活史】
图3—6 额窦中的鼻蝇蚴
(Rue Jensen . Diseases of Sheep,1974)
1.幼虫:羊蝇专喜在羊的鼻孔四周产幼虫,以后幼虫自动爬进鼻腔内生长发育,也可进入和鼻腔相通的各处,如额窦。进入的幼虫有的在身体小的时候未钻出来,结果长大后不能由原路出来,便死亡在额窦中(图3—6,额窦中的鼻蝇蚴)。有些幼虫还可进入颅腔。经两次脱化,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幼虫在鼻腔寄生的时间由1~10个月不等,寄生数亦多少不定,有的羊可以寄生达130多个。
2.蛹:幼虫长成后,一般在春末夏初第三期幼虫由鼻腔深部爬出,或由羊鼻喷出,落地入土变为蛹,在土中约经三周到两个月(随温度而变异),待完全羽化,即破蛹壳而飞出成蝇。
3.成虫:成虫的生命很短,普通为4~5d,最多可活两周,在夏季特别活跃,尤其是在白天最热的时候,雌蝇追逐羊只,在羊鼻孔周围生产幼虫(图3-7)。
图3-7 羊鼻蝇生活史
1.成虫 2. 成虫飞到羊的鼻孔周围产幼虫,幼虫爬进鼻腔温表 3. 成熟幼虫借羊 打喷嚏而落到地上 4.成熟幼虫 5.成熟幼虫钻入泥土内变为蛹,并羽化为成虫
【症 状】
病羊表现的症状分为两个阶段:
1.成虫侵袭阶段:当羊鼻蝇追逐羊只在鼻孔周围产幼虫时,使羊只扰乱不安。羊只为了避免侵袭,采取各种动作防范,例如当有羊鼻蝇飞来时,羊只四处逃跑或彼此拥挤在一起,或者一只羊把鼻子藏在另一羊的腿中间,或者静避树荫下。这样就使羊只把吃草的时间大部分用在防御动作上,时间长了,就会使羊只精神疲乏,身体消瘦,营养不良。
2.幼虫危害阶段:当羊鼻蝇幼虫向鼻腔内爬行时,由于其口钩的刺激作用,可使鼻腔发生炎症。在幼虫附着的地方,形成小圆凹陷及小点出血,因而表现出以下各种症状:
(1)发炎初期,流出大量清鼻,以后由于细菌感染,变成稠鼻,有时混有血液。
(2)患羊因受刺激而磨牙。因分泌物黏附在鼻孔周围,加上外物附着形成痂皮,致使患羊呼吸困难,打喷嚏,用鼻端在地上磨擦。
(3)咳嗽,常摔鼻子。
(4)结膜发炎,头下垂。
有时个别幼虫深入颅腔,使脑膜发炎或受损,出现运动失调和痉挛等神经症状,严重的可造成极度衰竭而死亡。
【诊 断】
主要靠症状观察。如在大羊群中普遍有症状时,可以作尸体剖检,找寻幼虫,进行确诊。虫体在浅部时容易检出,易于诊断。
【预 防】
根据不同季节鼻蝇的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1.夏季:尽量避免在中午放牧。夏季羊舍墙壁常有大批成虫,在初飞出时,翅膀软弱,不太活动,此时可发动群众进行捕捉,消灭成虫。连续进行三年,可以收到显著效果。也可用诱蝇板,引诱鼻蝇飞落板上休息。每天早晨检查诱蝇板,将鼻蝇取下消灭。
2.冬春季:注意杀死从羊鼻内喷出的幼虫,同时在春季从羊圈的墙角挖蛹,将其杀灭。
【治 疗】
按照羊鼻蝇幼虫和成虫的个体活动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静脉注射依维菌素(ivermectin ,ivomec)剂量按0.2mg/kg体重计算。
2.皮下注射20%碘硝酚剂量为10~20mg/kg体重只用一次,效果很好。
3.在羊鼻蝇幼虫尚未钻入鼻腔深处时,给鼻腔喷入3%来苏儿溶液,杀死幼虫。但需要大量劳力,广泛进行困难较大,不如口服或注射药物。
4.在羊鼻蝇幼虫从羊鼻孔排出的季节,给地上撒以石灰,把羊头下压,让鼻端接触石灰,使羊打喷嚏,亦可喷出幼虫,然后消灭之。
二、 伤 口 蛆 病(Wound myiasis)
本病是由多种蝇类的幼虫(蛆)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病的特征是在伤口和皮肤、黏膜的皱褶中集聚大量的蛆,引起羊的不安。主要见于管理粗放的放牧羊群,公羊受害更为严重。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麻蝇、污蝇、丽蝇、绿蝇等某些种类的幼虫。其中麻蝇属(sarcophaga)多为灰黑色,胸部背面有三条黑色纵纹,腹部有黑白相间的棋盘状斑块;污蝇属(wohlfohrtia)多为灰白色,胸部背面也有三条黑色纵纹,不同的是腹部为灰色,上有黑色斑块;丽蝇属(calliphora)和绿蝇属( lucilia)多为有金属色泽的蝇子,前者多为深暗的兰绿色,身上毛刺较多,后者多为明亮的铜绿色,毛刺较少。这些蝇类多半形体较大,飞翔力很强,能远离幼虫的孳生地。
【生活史】
这些蝇类的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有的卵生,有的胎生,幼虫俗称为蛆。大部分兼性寄生,少部分专性寄生。发育分三期:幼虫(蛆)在伤口组织中发育成长后,落地化蛹。幼虫期和蛹期的长短因种类、气候条件和营养条件不同而异,当条件适宜时,每一期仅需几天时间。变为成蝇后,寿命只有1~2个月,因此在一个炎热季节,常可繁殖几个世代。
【症 状】
症状与蛆的寄生部位有关系,寄生部位又因羊的性别、年龄而不同。
公羊:寄生于包皮内部和头部皮肤皱褶的深部。蝇蛆引起搔痒不安,数目多时可使包皮腐烂坏死,龟头发炎,排尿发生困难。
母羊、羔羊:常见于肛门和尾根部被稀粪或尿液污染的情况下,若存在于母羊阴道前庭的皱凹陷中,引起阴唇肿胀;阴蒂部的黏膜呈暗红色,由于发生肿胀,常从阴门中向外突出。以后黏膜肿胀处的末端坏死,在坏死组织之下有许多血凝块、溃烂组织和空隙,常与阴蒂相交通。有时由于向尾部和荐部继续移行,可将皮肤破坏成筛孔状。
除了天然孔以外,蛆还可以寄生在伤口内,例如断尾伤、去势伤、剪毛伤、患腐蹄病的蹄子,以及患乳房炎的乳房等。寄生于伤口内的蛆,能够继续损伤和破坏健康组织。有时继发细菌感染,使伤口长期不能愈合。
【诊 断】
在伤口或天然孔内发现蝇蛆,即可确诊。
【预 防】
1.消灭蝇类滋生地。
2.对各种伤口加强治疗和护理,防止蝇子骚扰和产幼虫。
3.将清理出的蛆倒入强烈的消毒液中杀死,以防继续发育为成虫,扩大危害。
【治 疗】
1.用镊子或锐匙除去蝇蛆和腐烂组织,用3%~5%来苏儿或石炭酸溶液冲洗干净,最后用脱脂棉蘸上松节油、四氯化碳或碘溶液填塞伤口。对于包皮腔或阴道前庭也可用来苏儿液治疗,但浓度应该降低一些。从伤口除去的蝇蛆应加以深埋焚毁,以免变为成虫。
2.给伤口涂用薄荷油,可使蝇蛆从伤口迅速掉下,1 h以后即完全无蛆。
蠕 形 螨 病
(Demodectic disease)
蠕形螨病,是由蠕形螨属的螨寄生于羊的毛囊和皮脂腺引起的皮肤病,故又称毛囊虫病或脂螨病。我国西北地区的山羊群中常有发现。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蠕形螨属(demodex spp)的螨。该螨的虫体细长,由头、胸、腹三部构成。体长为0.25~0.3 mm,宽约0.01mm.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脚触器;胸部有四条短腿,均分三节;腹部背面有细线状横纹。雌虫的阴门在腹面。雄虫的雄茎突出于胸部背面。虫卵为梭形,长0.07~0.09 mm。
【生活史】
蠕形螨寄生于羊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全部生活史均在宿主体内进行。雌虫产卵,卵孵化出三对腿的幼虫。经第一次脱皮变为三对腿的幼虫,再经第二次脱皮变为成虫。
本病为接触性感染。健羊接触病羊或其污染的用具均可能受到感染。
【症 状】
病羊主要表现为皮炎、皮脂腺-毛囊炎或化脓性皮脂腺-毛囊炎。病变多在眼、耳、头上,其他部位也可能发生。除损害皮肤外,常在皮下发生脓性囊肿。
【诊 断】
切开皮肤上的结节或囊肿,刮取分泌物或脓汁,作涂片镜检,如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预 防】
对病羊及早进行隔离,避免与健羊接触;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圈舍和用具;彻底清理病羊活动过的运动场。
【治 疗】
可根据当时条件选用以下方法:
1. 用14% 碘酒涂擦患部,共用6~8次。
2. 用5% 福尔马林浸涂患部5 min,每隔3d1次,共用5~6次。
3. 安息香酸甲苯33 ml,软肥皂16 g,95% 酒精51 ml。共混合,涂擦患部。间隔1 h后再涂擦1次
4. 对脓疱型病例,应兼用局部疗法和化学疗法。化学疗法可用1% 台盼蓝溶液静脉注射,台盼蓝用量按0.5~1 mg/kg体重计算,每6d注射1次,共注射2~3次。病情严重者,还可肌内注射青霉素。
虱 病
(Lice disease)
本病比较常见,山羊比绵羊发生更多。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羊虱。羊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吸血的,计有山羊颚虱(L. steopsis)、绵羊颚虱(L.ovillus)、绵羊足颚虱(L.pedalis)和非洲羊颚虱(L.africanus)等;另一类是不吸血的,为以毛、皮屑等为食的羊毛虱(bouicola ovis)。山羊颚虱寄生于山羊体表,虫体色淡、长1.5~2 mm。头部呈细长圆锥形,前有刺吸口器,其后方陷于胸部内。胸部略呈四角形,有足三对。腹呈长椭圆形,侧缘有长毛,气门不显著。
【生活史】
羊虱是永久寄生的外寄生虫病,有严格的畜主特异性。虱在羊体表以不完全变态方式发育,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整个发育期约一个月。成虫在羊体上吸血,交配后产卵,成熟的雌虱一昼夜内产卵1~4个,卵被特殊的胶质牢固黏附在羊毛上,约经2周后发育为若虫,再经2~3周蜕化三次而变成成虫。产卵期2~3周,共产卵50~80个,产卵后即死亡。雄虱的生活期更短。一个月内可繁殖数代至十余代。虱离开羊体,得不到食料,1~10d内死亡。
虱病是接触感染的,可经过健羊与病羊直接接触,或经过管理用具、互相接触机会增多,加之羊舍阴暗、拥挤等,都有利于虱子的生存、繁殖和传播。
【症 状】
虱在吸血时,分泌有毒的唾液,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而引起发痒,羊通过啃咬或磨擦而损伤皮肤。当大量虱聚集时,可使皮肤发生炎症、脱皮或脱毛。由于虱的长期骚扰,病羊烦乱不安,影响采食和休息,以致逐渐消瘦、贫血。幼羊发育不良,奶羊泌乳量显著下降。羊体虚弱,抵抗力降低,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诊 断】
在体表发现虱和虱卵即可确诊。
【防 治】
1. 加强饲养管理及兽医卫生工作,保持羊舍清洁、干燥、透光和通风,平时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以增强羊的抵抗力。
2. 对新引进的羊只应加以检查,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防止蔓延,对羊舍要经常清扫、消毒,垫草要勤换勤晒,管理工具要定期用热碱水或开水烫洗,以杀死虱卵。
3. 及时对羊体灭虱,应根据气候不同采用洗刷、喷洒或药浴。常用灭虱药物及方法参照螨病疗法。
施氏带油丝虫病
(E1aeophorosis)
施氏带油丝虫病又名头疮(sore head),是绵羊头和四肢的一种慢性动脉性疾病,以皮炎、黏膜炎与眼炎为特征。地理分布小、发病率与死亡率低,故对绵羊业没有特别的重要性。但在长期的病程中可造成羊的生长不良与无销路,而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
施氏带油丝虫病发生在所有品种2岁以上的羊。皮肤病出现在放牧地区的冬季。地方流行区为海拔6 000M以上的草场。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是一种动脉内线虫施氏带油丝虫(elaeophra schneideri)的微丝蚴。成虫长60~110mm,宽0.27mm,居留于动脉腔,例如颈动脉与趾动脉。而长为230~260μm ,、宽l 0~13μm 的微丝蚴,寄居于皮肤和黏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内。成虫偶尔引起动脉损伤,微丝蚴可引起长久的虚弱性皮炎、口膜炎、鼻炎与眼炎。
【生活史】
雌虫排出微丝蚴,运行到皮肤毛细血管网并定位于该处。中间宿主为虻。雌虻通过从绵羊头部皮肤病损或带蚴鹿的头部皮肤病采食血液而获得感染。微丝蚴和血液一起进入虻体内,在2周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当虻采食健羊血液时候,幼虫同唾液一起进入敏感绵羊体内,移行到确定的动脉部位并成熟。第三期幼虫的移行与成熟需要5~6个月。成虫能存活3~4年。
病变由两种因素所产生:(1)对微丝蚴的炎性反应;(2)血管闭塞区的局部缺血。皮肤和黏膜的变化为炎症反应,某些眼和脑的变化则可由局部缺血及坏死和萎缩引起。炎性病变可长达数年之久,但终归愈合。
【症 状】
健羊受到虻叮咬而感染施氏带油丝虫后,绵羊的头和蹄子发生皮炎,进而发展为口膜炎、鼻炎和眼结膜炎。大多数头部病变是同侧性的。所有病羊都有头部皮炎,其中25%~50%有口和鼻黏膜炎症,25%有后肢皮炎。病变组织发生特异性变化:感染皮肤的被毛脱落,井堆积着干涸的血清和渗出物痂皮;出现结膜炎与角膜混浊;口内出现腭部溃疡;鼻甲骨变厚,呈结节状;蹄冠变形。由于全身不适,患羊生长不良,并可能出现跛行与呼吸因难。脑的病变可引起运动紊乱。发病率通常小于0.5%,很少死亡。经3~4年的病程后发生愈合。
【剖 检】
在尸检时,眼观病变是在皮肤和黏膜内,成虫寄居于病变部的动脉内。寄生的动脉与头部病变是同侧性的;例如成虫在右颈动脉的绵羊,则发生右侧颜面皮炎、口膜炎、鼻炎与右眼感染。
在病理组织切片上,病变部位含有微丝蚴与表皮碎片,周围聚积着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诊 断】
地方流行区的成年绵羊,可根据皮肤和口的病变诊断施氏带油丝虫病。尸检时在动脉内发现成年线虫,活检时在病变内发现微丝蚴,均可确定诊断。鉴别诊断时需考虑引起广泛面部水肿的光致敏病。
【防 治】
避免在有受感染的鹿和媒介性虻存在的山区草场放牧,以预防或减少施氏带油丝虫病的发生。
蜱 侵 袭
(Tick infestation)
蜱侵袭可引起绵羊和山羊的急性皮炎。原发性以刺激与烦恼为特征,继发性以贫血和传播疾病为特征。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硬蜱科(lxodidae)的许多种与软蜱科(argasidae)的某些种。因为侵袭呈全球性发生,且通常侵犯羊的所有种类,因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加上在牛、马、禽与人中蜱侵袭和蜱传性疾病的发生,更增加了该病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与公共卫生意义。
在我国,常见的硬蜱有六种,即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 bispinosa)、残缘玻眼蜱(Hyalomma detritum)、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和沟硬蜱(Ixodes pulsulculcatus),对羊较重要的是前四种。常见的软皮科蜱有四种,即拉合尔钝缘蜱)、波斯锐缘蜱)、乳突钝缘蜱)和翘缘锐缘蜱),但只是前两种对羊较重要(表3—2)。
表3—2 我国常见羊蜱的分布和所引起的疾病
在国外,某些绵羊蜱的分布及所引起的疾病见表3—3所示。
表3—3 国外某些绵羊蜱的分布及所引起的疾病
科
名 称
分布
传播与引起的疾病
学名 俗名
硬
蜱
科
安氏矩头蜱 (Dermacentor andersoni)
落基山木蜱
美国西部
加拿大西部
土垃杆菌病
麻痹
血红扇头蜱 (Rhipicephalus sanguineus)
褐色犬蜱
美国
全球
土拉杆菌病
内罗毕绵羊病
外翻扇头蜱(Rhipicephalus evertsi)
红腿蜱
非洲
麻痹
伞状扇头蜱 (Rhipicephalus bursa)
---
欧洲
非洲
巴贝虫病
附红细胞体病
内罗毕绵羊病
附加扇头蜱(Rhipicephalus
appendicularius)
褐色耳蜱
非洲
内罗毕绵羊病
跳跃病
美洲钝眼蜱
(Amblyomma hebraeus)
卡延蜱
南得克萨斯;墨西哥; 中美;南美
布鲁氏菌病
卡延钝眼蜱 (Amblyomma cajennense)
卡延蜱
南得克萨斯; 墨西哥; 中美;南美
布鲁氏菌病
希伯来钝眼蜱 (Amblyomma hebraeus)
Bont蜱
南非 中非
心水病
铅色螭眼蜱 (Hyalomma plumbeum)
——
南欧;苏联;埃及
附红细胞体病
蓖麻子硬蜱 (Ixodes ricinus)
蓖麻子蜱
欧洲 苏联
跳跃病,蜱传热,
蜱麻痹
全环硬蜱 (Ixodes holocyclus)
麻痹蜱
澳大利亚
蜱麻痹
浅红硬蜱
Ixodes rubicundus
__
南非
蜱麻痹
软蜱科
麦氏钝缘蜱 (Otobius megnini)
多刺耳蜱
美国西部
加拿大;西非
蜱麻痹
蜱的形态特征如下:
硬蜱:属呈长圆形,背腹扁平,从s外部附器的功能与位置,区分为假头与躯体。假头位于蜱体前端,狭窄,向前突出,其结构包括假头基和口器。躯体,背面有盾板,侧缘上有一对眼。腹面有足4对,幼虫3对。每足由6节组成,腹面有气门板一对,呈圆形、卵圆形、逗点形。内部有消化及生殖系统。
软蜱:软蜱属体形扁平,呈长椭圆形或长圆形,淡灰色、灰色或淡褐色,吸血后迅速膨胀。显著的特征为:躯体背面无盾板,有弹性的革状外皮,假头位于虫体前端腹面,假头基小,无孔区,有足。
【生活史】
硬蜱是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其中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阶段。硬蜱在动物体上交配,然后落地产卵。一生只产卵1次,但数量多达数千至上万个。虫卵小,呈圆形,包黄褐。卵在适宜条件下经幼虫、若虫发育为成熟的硬蜱。
软蜱的发育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整个发育过程需要1~12个月。软蜱吸血习性与硬蜱有很大不同,只在需要时才爬上动物体吸血(多在夜间),吸血后离开动物而隐蔽于洞穴、缝隙及巢窝。
【症 状】
由于蜱寄生所致的绵羊损伤各异,在大多数病例,直接损伤因寄生虫数目而定。当大量蜱寄生于同一宿主时,则引起贫血,患羊生长不良与掉膘。在炎热季节,皮肤损伤可吸引怀孕的皮蝇与锥蝇,它们可在伤口上产卵,引起致命的皮蝇蛆病。除吸血为食外,某些品种,例如多刺耳蜱的若虫,位于外耳道,可引起非常痛苦的烦恼,偶尔引起中耳感染。某些饱食的雌蜱还能产生一种唾液毒素,引起麻痹。
【预 防】
1.人工手捉或用器械清除羊体表寄生的蜱。
2.堵塞羊舍所有缝隙及洞穴,并用石灰水粉刷墙壁,定期清除羊舍的拉圾和灰尘。
3.输换使用的牧场。
【治 疗】
1. 皮下注射含有阿维菌素的阿福丁针剂0.2ml/10kg体重;亦可注射含有伊维菌素的伊力佳注射液。对蜱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有效期可达10d以上,在蜱活动季节注射数次,可使羊只度过蜱的侵袭期。特别适合于农区或山区分散的养羊户使用。
2. 对于较大的羊群,可采用定期药浴防治法。药浴时,可选用12%的敌百虫、0.1%消虫净、0.02%~0.05%蜱虱敌或1:800除虫精。
蜱性脓毒血症
(Tick pyaemia)
本病是羔羊的一种血液中毒症,发生于蜱活动最强的月份,常危害2~16周龄的绵羊羔,尤其是3~5周龄的羔羊。一旦感染死亡率可高达20%。
【病 原】
病原与绵羊乳房炎的主要病原相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us aureus)。细菌通过蜱的叮咬而进入身体,如果羔羊生活的时间长,便会到处发生脓肿,包括关节、腱鞘、肋骨、脊柱、脑子、肝、脾、肾、心壁和肺部。
【症 状】
本病如果发生于成年羊,可引起起母羊流产和公羊不育。病羊体温升高到40℃至41.5℃,可持续9~10d。然后温度下降,但羔羊的体况已受到损害,对于其他疾病(如跳跃病或蜱性脓毒血症)的抵抗力降低。于退热之后一周左右,病羊表现食欲减少,精神萎靡。
【预 防】
本病尚无满意的疫苗作预防注射,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注射更不实际。最好的方法是对于存在有蜱性脓毒血症问题的羊群,于羔羊出生后不久进行药浴。由于羔羊的被毛短,药浴的保护作用只能维持14d,因此每间隔2周应再重复进行药浴。
【治 疗】
如果发现病羊较早,应每天注射青霉素,连用5d;亦可注射长效土霉素。
蜱 传 热
(Tick-borne fever)
蜱传热是一种非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发生于绵羊,偶尔发生于牛。牛为一种温和性疾病。在蜱受病原感染的地区,几乎每只羔羊于生后两周之内都会感染此病。
【病 原】
致病因子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性微生物,属于立克次氏体,称为羊欧立希氏病原体(Ehrlichia ovina)。用马夏维洛染色法或布鲁氏菌鉴别染色法染色后,这种病原体呈现孔雀绿或亚甲基蓝的颜色,单个或成丛存在。常见的形态有:(1)0.3~0.5μm 的小圆形颗粒;(2)2.5μm 的大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3)直径为2.5~3.5μm的由小颗粒组成的大圆形或卵圆形小集落。
此病原体在人工培养基上、鸡胚上以及培养的细胞上均不生长。将有传染性的血液静脉感染绵羊和山羊易获得成功。在牛仅产生温和性疾病,其他实验动物均不感染,但病原体可以在切除脾脏的豚鼠体内生长。存在于血液和脾组织的病原体在20℃、4℃和-79℃的条件下可保存活力分别为10d、13d、155d。
【病的传染】
蜱传热系由蓖麻子蜱(ixodes ricinus)传播的一种疾病。当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羊后,病原体即侵入羊体内的吞噬细胞,在细胞浆内增殖而引起疾病。传染来源是受病原体感染羊的血液。
【症 状】
潜伏期2~6d,随后病畜体温升高到40~42℃,经2~3周减退。在发热期,病原体可在血液中存在,特别是高热期,95%颗粒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均含有欧立希氏病原体。体温减退后,血液中的病原体几乎消失,但仍是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可维持两年。少数病羊痊愈后又可复发。患病绵羊表现抑郁,体重明显下降;成年母羊肌肉强直,站立不稳,大约有30%的妊娠母羊流产,死亡率约23%。患病羔羊很少出现临床症状;但是,由于白细胞减少使羔羊易患其他疾病。
【诊 断】
蜱传热通常是一种温和的或无症状的疾病。其诊断方法主要是取发热早期的血液制成血片,姬萨染色镜检。如果在颗粒性白细胞和单核白细胞的胞浆内发现特有的病原体。即可作出诊断。进一步的诊断可用新鲜的有传染性的血液静脉接种易感绵羊,亦可应用切除脾脏的豚鼠。
【防 治】
应用四环素土霉素或其他广谱抗生素治疗可缩短疾病的发热期,连用磺胺二甲嘧啶3d亦有良效,但仍然可能复发。
自然感染的羊只康复后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疫。虽然这种致病因子在康复羊只体内可维持多月,但血清中尚未查出确切的抗体。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在疫区应该进行有规律的药浴。无病地区在引进羊只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因为病原体和蜱都有可能随着羊只的流动而传播至其他安全地区。
消灭羊体和其他动物体上的蜱,以及消灭畜舍中的蜱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其方法可按Q热病中介绍的进行。
蜱 麻 痹
(Tick Paralysis)
蜱麻痹是一种急性神经中毒。以上行性与进行性麻痹为特征,由某些饱食的雌蜱唾液性神经毒素所引起。虽然此病地理分布广阔,但羊群中的发病率低,因此没有受到绵羊业的注意。此病发生于所有品种、性别与年龄的绵羊,但在年轻绵羊发病率较高。除绵羊外,还可发生于牛和马。
【病 原】
原因性蜱品种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安氏矩头蜱与美洲钝眼蜱、澳大利亚的全环硬蜱、巴尔干各国的蓖子蜱、南非的外翻扇头蜱。此寄生虫通常附着在宿主头颈周围的皮肤。最初叮咬4~6d才能引起此病,但将产生毒素的蜱实验性地转移至第二个宿主时,只需一天即引起疾病。叮咬时注入的毒素,可阻断神经冲动在肌神经连结处的传递与沿脊髓传送。如不去除寄生的蜱,麻痹可向前发展到延脑,引起致命性呼吸衰竭。绵羊似乎能够迅速排泄毒素或去毒,因为在移除生成毒素的蜱之后,病羊在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症 状】
约经蜱叮咬后约4d,绵羊后肢虚弱,表现运动共济失调。在几小时之内变成麻痹,麻痹向前发展到前肢、颈和头。某些绵羊没有观察到前驱性虚弱,就出现麻痹。眼睛突出,表现机敏。大量寄生可引起贫血。体温正常,发病率低。病程为2~4d,如不给予有效治疗,终归死亡。
【剖 检】
在尸检时,除了发现蜱或它们所附着的伤口与贫血外,再无其他重要变化。虽然大量的蜱可能附着于头颈,但只需几只生产毒素的雌蜱。即能引起麻痹。
【诊 断】
根据寄生于绵羊的致病性蜱数与贫血可以作出诊断。在早春若发现一些麻痹的绵羊有蜱寄生,可有力地提示此病。在移除蜱后某些羊迅速恢复,即可确定诊断。鉴别诊断需要考虑土拉杆菌病,但土拉杆菌病能引起发热,从绵羊的淋巴结、脾和肝能分离到微生物。
【防 治】
加强管理与药疗具有防制效果。必须避免在蜱活跃的春季放牧绵羊于受侵袭的地区。若此预防法不能实行,必须用杀蜱剂处理。对麻痹的绵羊必须用手除掉蜱,如受侵袭的羊数目大或蜱数多,可采用手持喷雾或淋浴去蜱法。
杀蜱方法,可应用市售之阿维菌素制剂伊力佳,有效期可达10d以上。
虱蝇侵袭
(Ked lnfestation)
虱蝇侵袭是绵羊的一种慢性皮炎,以发痒性骚扰与季节性波动为特征。这种寄生虫病分布于全球,发生率高。由于引起羊的生长不良、肉和毛的生产降低、损失羊毛,以及控制计划的费用开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病原及其形态物征】
病原为绵羊虱蝇(melophagus ovis),又称为羊虱蝇或绵羊蜱(sheep tick)。成蝇为褐灰色,长为4~6mm,无翅,但有三对强壮的腿,每条腿有一强壮的爪。头部宽阔,带有坚强的穿刺性口器。
【生活史】
虱蝇寄生于绵羊皮肤,度过它的整个生活周期。在从蛹内出现后的3~4d内,胎生的雌蝇开始交配,连续生产l0~15条幼虫。妊娠期为10~12d。在分娩后雌蝇把长3~4mm的幼虫胶黏在羊毛纤维上,形成外壳,并在夏季与冬季分别经19~24d变成蛹。尽管雌虫存活4~5个月,在32~40d内发育出完整的一代,四季生殖,但气候与其他因素大大影响到季节性群体的变动:春季剪毛能除去大量虱蝇;夏季太阳能量引起皮肤高温;秋冬季外界环境则创造了有利的皮肤温度。这些因素引起虱蝇的规律性夏季群体下降与冬季群体上升。在夏季每只绵羊的蝇数不多,而在冬季可达到300~400个。
成年虱蝇靠穿刺皮肤采食并摄入血液。使羊烦扰不安,影响采食很大,因而减少肉和毛的生产。大量虱蝇逐渐使宿主失血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此外,虱蝇的排泄物污染羊毛,从而增加加工费用。通过拥挤的羊群以及带羔母羊与羔羊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发生传播。
【症 状】
在羔羊与剪毛的绵羊,容易检查成年虱蝇与虱蝇蛹,但在有毛的绵羊它们隐匿在羊毛内,需要分开羊毛纤维细心检查。它们集中在颈、胸壁、臀部与腹部的皮肤上。虽然少量不引起障碍,大量则引起不安、采食减少及生长速度停滞。患羊咬、踢与摩擦它们的受侵袭的皮肤,可机械地损伤羊毛,使毛粗糙、断裂与脱落。在受侵袭的羊群中,所有个体可能持续地被寄生,但很少有死于无并发症的虱蝇侵袭。
【诊 断】
通过在皮肤上和羊毛内发现致病数目的虱蝇进行诊断。根据虱蝇的大小、颜色容易与其他节肢动物寄生虫区别开来。
【治 疗】
受虱蝇侵袭的羊群,必须在剪毛后6周内进行药物治疗。来自有虱蝇羊群的绵羊,在加入无虱蝇的羊群前必须进行检疫与治疗。无虱蝇的绵羊不许放到受虱蝇侵袭的羊舍。
住肉孢子虫病
(Sarcosporidiosis)
住肉孢子虫病是绵羊的一种慢性无症状性疾病,以心肌与骨骼肌中形成包囊为特征,1971年英国屠宰了10.1百万只绵羊,其中l 670个屠体和9 270个部分屠体因肉孢子虫被判为废弃,损失近75 000美元。由于感染其他家畜和人,更增加了经济意义和科学意义。
本病在所有品种和性别的绵羊均可发生,但在4~7岁的绵羊中传染更为广泛。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图3—4 羊住肉孢子虫滋养模式
绵羊的病原为特南纳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tenella)。该虫主要寄生在羊的心肌、食道和骨骼肌细胞,在肌内细胞内形成椭圆形包囊,成熟时含有数百个裂殖子,长达1cm。由寄生虫和宿主产生的包囊壁向内部伸展的绒毛则占据周围细胞中的空泡,向外伸展形成隔膜。成熟的香蕉形裂殖子长为8~11μm ,宽2~4μm 。。每个微生物含有三个部分:前1/3起源于圆锥状(conoid)的肉丝(sarconems);中1/3含有大量线粒体,后1/3含有丰富的核。
【生活史】
与球虫类似。当犬和猫吃了绵羊和牛肌内中的肉孢子虫后。经7~10d肉孢子虫的孢子囊由粪便中排出。
当绵羊吃下犬、猫粪中的孢子囊时,肉孢子虫裂殖体和包囊便在羊的肌内中形成。这说明肉孢子虫是一种2个宿主的寄生虫,它在草食动物肌内中经历裂殖生殖、在肉食动物肠道中进行孢子生殖。
【症 状】
轻度感染不显症状。严重感染时,羊表现不安,无力,肌内僵硬,食欲不振,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腹泻,发育不良,有的跛行,后肢瘫痪,共济失调。母羊可引起流产。部分严重病羊可发生死亡。
【诊 断】
对屠宰绵羊与死亡绵羊尸检时,根据位于食道、腹部、膈脚和腰肌中的椭圆形、灰色、坚硬的包囊可以作出诊断。由包囊切片中或包囊横切抹片中裂殖子的鉴定可进一步确诊。感染刺激形成的血清学凝集素,可用于帮助鉴定发现感染的动物,为此可用孢子囊作抗原,用间接血凝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
【预 防】
肉食动物必须与草食动物及禽类分饲,并减少接触;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不要用生肉饲喂动物,杀灭鼠类。
【治 疗】
可试用碘化钾及抗虫药物。
锥 蝇 蛆 病
(Screwworm myliasis;SM)
锥蝇蛆病是绵羊的损伤性侵袭,以受损伤的组织受到难以忍受的侵入与摄食为特征。在根除计划之前,美国锥蝇每年侵袭l50万头家畜,由于死亡、损伤与机能不全、防治计划的花费而引起严重经济损失。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利用不育雄性交配的计划控制了该病。
锥蝇蛆病发生于所有品种、性别与种属的温血动物。锥蝇攻击有组织损伤的区域,例如意外创伤、外科切口与分娩性露出的部分。对蝇子飞翔与侵袭的有利条件是晚春、夏季与初秋的温暖月份。
美洲的锥蝇蛆病只发生在南美、中美与墨西哥。在1959年以前,也分布在整个美国东南诸州和西南边境诸州。相关的锥蝇种类也发生在非洲与亚洲。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嗜人锥蝇(cochliomyia hominivorax)的幼虫。成蝇为蓝绿色,长度为12~15mm,头为橙色,胸部有三根长黑条纹。成熟的幼虫后部大,前部细,每一体节具有表皮刺丛。幼虫的形态很像一个木螺丝钉。
【生活史】
锥蝇的生活史在双翅目蝇中是典型的。羊的外科切口、意外创伤与切断的脐带伤均能引诱雌蝇,在损伤及其附近产下约250个重叠的卵块。一只雌蝇可产到4 000个卵。卵在10~l2h孵出幼虫,钻穿宿主伤口内,消耗活组织,生长迅速。3~6d成熟,从宿主掉下,进入土壤变成蛹。蛹在温暖的气候经3~7d孵化成蝇,但在凉冷气候可延长到几周。成蝇在出现后交配,并在5~6d内开始产卵。整个生活史平均长2ld。
新孵出的幼虫挤在一起,掘入、采食并迅速吞食宿主的活组织。受侵袭的组织又引诱另外的雌蝇产下一批批新卵。组织的继续破坏及引起毒血症,可增加病羊的不安和痛苦。
【症 状】
幼虫引起羊难以忍受的疼痛,使羊起卧不安,有时沉郁,有时兴奋。病羊离群独居、咬啃、搔抓受侵袭的创伤。体温可能升高。创伤渗出液发出恶臭,并吸引各种蝇子。仔细检查创伤,可发现锥蝇团块与它们所造成的蛆洞。如不治疗,侵袭区域可通过新卵块的增加继续扩张。在末期表现沉郁,通常虚脱。经约10d发生死亡。
【剖 检】
突出的变化是在创伤组织内。排出的渗出液污染邻近的羊毛和皮肤。移除渗出物与碎屑,可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幼虫窝。组织腔洞直径可达2~3cm。腹壁的侵袭可伸延到腹膜腔内。常引起咬伤和搔抓伤。
【诊 断】
通过在伤口中发现锥蝇幼虫,即可诊断为锥蝇蛆病。引人注意的症状是离群、搔抓、咬、摩擦受损的组织。
鉴别诊断需考虑普通丽蝇侵袭,它在坏死的创伤面到处可产单卵,幼虫不聚成团,能单独在创伤周围活动。
【防 治】
必须在侵袭早期进行治疗,并需移除所有幼虫,保护羊只不受再侵袭。剪短侵袭部位周围的羊毛,移除幼虫和碎屑,清洁创伤,并用药物杀死与驱逐幼虫与蝇。
应避免意外损伤和在有蝇季节分娩。如在有蝇季节发生损伤或进行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驱蝇剂,或用蝇毒磷喷雾剂。
较满意的防制方法是地区性的锥蝇根除法。虽然开始的花费高,但对以后的经济节约要超过投资的偿付。成功的根除计划包含以下项目:(1)有计划的的战略性释放不育的雄性到自然界的蝇群体中;(2)检查带蝇的所有进口家畜;(3)对局部爆发地区进行严格检查;(4)对群众宣传根除计划。
绦虫蚴病
绦虫病(Thysanosomiasis,Tapeworm infestation)
双腔吸虫病(复腔吸虫病)(Dicrocoeliasis)
片形吸虫病(Fasciolosis, Liver fluke disease)
前后盘吸虫病(同端吸盘虫病,胃吸虫病)(Paramphistomosis)
血吸虫病(Fasciolosis)
捻转血矛线虫病(捻转胃虫病)(Haemonchosis)
仰口线虫病(钩虫病)(Bunostomiasis,Hookworm disease)
食道口线虫病(结节虫病)(Esophagostomiasis,Nodule warm)
夏伯特线虫病(阔口线虫病)(Chabertiasis)
肺丝虫病(Lungworm Disease,肺线虫病)
脑脊髓丝状虫病(摆腰病,趔腰病)(Cerebro-spinal setariasis)
绵羊吸吮线虫病(眼虫病)(Thelagiasis,eyeworm)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巴贝虫病(红尿病)(Babesiosis,Red water disease)
泰勒虫病(Theileriasis)
绦虫蚴病
绦虫蚴是绦虫的幼虫期,外形为囊状,寄生在羊和其他动物(中同宿主)的内脏器官或其他组织中而引起本病,常见羊的绦虫蚴病有三种:多头蚴病、棘球蚴病及细颈囊尾蚴病。
一、多 头 蚴 病(脑包虫病,晕倒病)
(Coenurosis)
多头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或晕倒病(sturdy,gid),是牧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农区也不少见。容易侵袭1~2岁的绵羊及山羊,绵羊比山羊更为多见。因为多头蚴又称脑包虫,故所引起的疾病又称为脑包虫病。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多头蚴是狗多头绦虫(Taenia multiceps)的幼虫,外形为囊状,多寄生在羊的脑子里,有时也可寄生于椎管内。
长成的多头蚴呈囊状,白色,外部包以薄膜,内部充满透明液体,直径可达5cm以上。
薄膜的内壁有许多头节(原头蚴),数目可达100~250个,呈白色颗粒状。直径为2~3mm,每一个头节上有四个吸盘和一个额嘴,上有两排小钩。
【生活史】
1.犬(或其他肉食兽)多头绦虫的卵或含卵体节,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图3—8)。
图3-8 多头蚴生活史
1. 成虫 2.孕卵节片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休外 3. 孕卵节片 4.虫卵
5. 中同宿主 6.脑包虫 7.脑包虫的寄生部位 8. 健康的狗、狼、狐狸
吞食了病脑,即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2.健羊随食物或饮水吞入虫卵以后,即受到感染。卵内的六钩仔虫,在羊的肠管中逸出,并穿透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顺血流而达到身体各部。只有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良好,进到其他各部的不久即死亡。
3.六钩仔虫入脑以后慢慢发育成多头蚴,在脑或脊髓的表面经过 7~8个月,完全长成为成熟的幼虫,此时囊的大小为豌豆至鸡蛋大,数目由一个到数个不等。多的可达到30个。寄生部位普通为大脑上面或二大脑半球之间,偶尔可见于脑侧室或小脑中。由于囊的体积逐渐增大,压迫脑子,因而使脑子萎缩、失去机能。
偶尔多头蚴见于椎管中,则压迫脊髓,使一侧或两侧后肢发生进行性麻痹。
4.狗或其他肉食兽如果吞食了多头蚴.则受到感染。多头蚴在狗类动物肠道中进行发育,经 41~73d发育为成熟的多头绦虫。
【症 状】
羊的多头蚴病临床表现多呈慢性和急性型。
感染初期由于病原体转入脑部,引起局部发炎,病羊显出脑膜炎或脑炎症状,此时病羊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有时强烈兴奋,有时沉郁,离群落后,长时间躺卧部分病羊在 5~7d内因急性脑膜炎而死亡。
耐过急性不死的病羊转为慢性,在一定时期内不显症状,在此期间多头蚴继续发育长大,大约在 6~8周内患羊呈现视神经乳头瘀血。再经 2~6个月,病羊精神沉郁,停止采食,因寄生部位的不同表现出下列各种症状:
图3—9 多头蚴寄生在大脑额叶时,羊把头顶在墙壁上,站立不动
1.寄生在大脑半球的侧面时,病羊常把头偏向一侧,向着寄生的一侧转圈子。病情越重的,转的圈子越小。有时患部对侧的眼睛失明。
2.寄生在大脑额叶时,羊头低向胸部,走路时膝部抬高,或沿直线前行。碰到障碍物而不能再走时,即把头抵在障碍物上,站立不动(图3—9)。
3.寄生在大脑枕叶时,头向后仰(图3—10)。
图3—10 多头蚴寄生在大脑枕叶时,头向后仰
4.寄生在脑室内时,病羊向后退行。
5. 寄生在小脑内时,病羊神经过敏易于 疲倦,步态僵硬,最后瘫痪。
6. 寄生在脑的表面时,颅骨可因受到压力变为薄而软,甚至发生穿孔。
7.寄生在腰部脊髓内时,后肢、直肠及膀胱发生麻痹。同时食欲无常,身体消瘦,最后因贫血和体力不能支持发生死亡。
病到末期时,食欲完全消失,最后因消瘦及神经中枢受损害而死亡。
【剖 检】
急性死亡的羊见有脑膜炎和脑炎病变,还可见到六钩蚴在脑膜中移行时留下的弯曲伤痕。慢性期的病例则可在脑、脊髓的不同部位发现1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囊状多头蚴;在病变或虫体相接的颅骨处,骨质松软、变薄,甚至穿孔,致使皮肤向表面隆起;病灶周围脑组织或较远的部位发炎,有时可见萎缩变性和钙化的多头蚴。
【诊 断】
因该病患羊表现出一系列特异神经症状,容易确诊。但应注意与莫尼茨绦虫病、羊鼻蝇蛆病及其他脑病的神经症状相区别,这些病不会有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等现象。
当颅骨因受压迫变软时,可以用手按压出多头蚴存在的部位;柔软部位存在于所转圆圈的内侧。有时可发现柔软部对侧的肌内或腿发生麻痹。一般的寄生部位是;向左转在左侧,向右转在右侧,抬头运动在大脑前部,低头运动可能在小脑部。如果寄生在颅后窝,将眼蒙住,便跌倒在地,若一直蒙住眼睛,就不能站起来。
实验室诊断可用变态反应诊断法,即用多头蚴的囊壁和原头蚴制成乳剂变应原,注入羊的眼睑内;如果是患羊,于注射1h后皮肤出现直径1.75~4.2cm的肥厚肿大,并保持6h左右。
【预 防】
1.防止狗感染绦虫 应把死于该病的羊头割掉、深埋,或用火烧掉。这是最有效的预防办法。
2.广泛进行宣传 向群众进行预防感染的教育。
3.每年给看羊的狗进行驱绦虫工作 这样可以避免羊群采食狗的绦虫卵,是防止羊只感染的有效方法。
【治 疗】
(一)肉用羊应在身体情况良好时进行屠杀。
(二)采用手术疗法:
如寄生于脑的表面而能够触诊到多头蚴时,可用外科手术取出。但如部位难以确定,或存在于脑子较深处时,手术后果多不良。
经过手术得到痊愈的,往往都是部位确定,存在于浅部,以及营养较好的幼羊。
手术方法有两种:
1.圆锯术 能模到骨软化区域时,即在该处进行。否则,即在角基和角中心的内缘后部约1cm处施行。为了避免损伤静脉窦而造成手术失败,应由中线一侧切开硬脑膜。大静脉窦有两条:矢状窦位于大脑纵轴上,横窦位于大小脑之间,操作时必须特别注意,要在严密消毒情况下按以下步骤进行手术:
(1)在术部皮肤上作一个十字形切口或“U”形切口,将皮肤揭开。
(2)用圆锯(或小外科刀)除去露出的颅骨一块,不可损伤硬脑膜。
(3)看到多头蚴之后,以镊子慢慢牵引出来。或在羊吸气以后,用手堵住羊口及鼻孔,不让呼气,使脑内压力增大,可让羊吸入第二口气,再堵一次羊口及鼻孔。亦可先刺破囊虫,徐徐抽出其中液体,以免因脑子压力骤减而引起休克;亦可在看见白色囊虫以后,翻转羊体,让四蹄朝天,然后保定头的人迅速使羊嘴朝天,创口朝地。让脑包虫慢慢从开口内滑出来。
如果看不到脑包虫,可以插入细胶皮管,沿脑回向周围探索,用注射器多次吸抽,常可将虫囊吸在胶皮管口上,然后抽回胶管,即可拉出脑包虫。
(4)给寄生部位喷洒3~5ml含有青霉素的生理盐水,盖上硬脑膜及骨膜,缝合皮肤,并以火棉胶或绷带保护术区。
2.穿刺术 即不用圆锯去除骨片,是将骨暴露出以后,用最小号套管针或带有探条的针头对准术部,向后刺入颅骨,然后抽出套针(或探条),如已刺入虫囊,套管内有液体流出。此时可用注射器,将针插入套管内抽净液体,并将囊膜吸入套管内,与套管同时取出。
公羊的额窦较大,穿颅时必须穿过此窦,应注意有第二次较大的阻力。但有时由于多头蚴引起的膨胀可使双壁接触而让窦腔闭合。在作穿刺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这些情况,才容易成功。
(三)采用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可用吡喹酮,病羊按50mg/kg体重连用5d;或按70mg/kg体重连用3d。可取得80%左右的疗效。
二、 棘 球 蚴 病(囊虫病,肝包虫病)
(Echinococcosis,Hydatidosis,Hydatid cyst,Hydatid disease)
棘球蚴病也叫囊虫病或包虫病,俗称肝包虫病。患该病的猪俗称“米猪”。所有哺乳动物都可受到棘球蚴的感染而发生棘球蚴病。绵羊和山羊都是中间宿主。它不但侵害家畜,而且使人畜遭受侵袭后,引起严重的病害。因此,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绦虫蚴病,它不仅危害畜牧业,而且对公共卫生有很大影响。羊只发生本病以后,可使幼羊发育缓慢,成年羊的毛、肉、奶的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患病的肝脏和肺脏大批废弃,因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棘球蚴(echinococcus)。棘球蚴是犬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期。
1.成虫(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在犬、狼及狐狸的小肠里,虫体很小,全长2~8mm,由三个或四个节片组成,头节上具有额嘴和四个吸盘,额嘴上有许多小钩,最后的体节为孕卵节片,内含400~800个虫卵。
2.幼虫 棘球蚴寄生于绵羊及山羊的肝脏、肺脏以及其他器官,它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大小也很不一致,从豆粒大到人头大,也有更大的。
棘球蚴分为单房型和多房型两种:
单房型的特点是囊内含有液体,囊壁由三层构成;外层是较厚的角质层;中层是肌内层,含肌内纤维;内层最薄,叫生发层,长有许多头节和生发囊。
多房型的特点是体积较小,由许多连续的小囊构成,囊内没有液体,也没有头节,一般常见于牛体,无感染力。
【生活史】
终末宿主狗、狼、狐狸把含有细粒棘球绦虫的孕卵节片和虫卵随粪排出,污染牧草、牧地和水源。当羊只通过吃草饮水吞下虫卵后,卵膜因胃酸作用被破坏,六钩蚴逸出,钻入肠黏膜血管,随血流达到全身各组织,逐渐生长发育成棘球蚴,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肝脏和肺脏(图3—11)。
图3-11 细粒棘球蚴虫生活史
1.成虫 2.绦虫的孕卵节片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 3. 幼虫 4。中间宿主 5。肝脏上的棘球蚴 6。终末宿主(健康的狗、狼、狐狸等)吃了有病的肝、肺等,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如果终末宿主吃了含有棘球蚴的器官,经2.5~3个月就在肠道内发育成细粒棘球绦虫,并可在宿主肠道内生活达6个月之久。
【症 状】
严重感染时,有长期慢性的呼吸困难和微弱的咳嗽。叩诊肺部,可以在不同部位发现局限性半浊音病灶;听诊病灶时,肺泡呼吸音特别微弱或完全没有。
当肝脏受侵袭时,叩诊可发现浊音区扩大,触诊浊音区时, 羊表现疼痛。当肝脏容积极度增加时,可观察右侧腹部稍有膨大。绵羊严重感染时,营养不良,被毛逆立,容易脱落。有特殊的咳嗽,当咳嗽发作时,病羊躺在地上。
绵羊对本病比较敏感,死亡率比牛高。
【剖 检】
剖检病变主要表现在虫体经常寄生的肝脏和肺脏。可见肝肺表面凹凸不平,重量增大,表面有数量不等的棘球蚴囊泡突起(图3—12);肝脏实质中亦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棘球蚴囊泡。棘球蚴内含有大量液体,除不育囊外,液体沉淀后,可见有大量包囊砂。有时棘球蚴发生钙化和化脓。有时在脾、肾、脑、脊椎管、肌内、皮下亦可发现棘球蚴。
图3—12 肝脏表面的棘球蚴囊泡
(Rue Jensen . Diseases of Sheep,1974)
【诊 断】
严重病例可依靠症状诊断,或用X光和超声检查进行确诊。但须注意不可与流行性肺炎相混淆。最好的方法是用皮内变态反应作生前诊断,具体方法如下:
用无菌方法采取屠宰家畜的新鲜棘球蚴液0.1~0.2ml,在羊的颈部作皮内注射,同时再用生理盐水在另一部位注射(相距应在10cm以外)作为对照。如果在注射后5~10min(最迟不超过1h),注射部发生直径为0.5~2.0cm的红肿,以后红肿的周围发生红色圆圈,圆圈在几min后变成紫红色,经15~20min又变成暗樱色彩的,为阳性反应。不表现红肿现象的为阴性反应。诊断的准确性可达95%。
为了贮备抗原,应该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吸取棘球蚴液,进行离心沉淀或用过滤方法除去头节及其他颗粒,即可作为抗原。如不立即使用,或者当天用不完时,可以加入0.5%氯仿,保存于冰箱备用。
【防 治】
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应作好预防。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消灭野狗,凡有经济价值的狗定期驱虫,加强肉品捡验工作,有病器官按规定处理,以免被狗、狼、狐狸吃掉。其他预防措施可参阅多头蚴病。
我国应用免疫措施预防猪感染囊虫病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大规模的区域试验表明,采取免疫措施的猪,其患病机会仅为未免疫猪的5.36%。
三、 细颈囊尾蚴病(腹腔囊尾蚴病)
(Cysticercosis tenuicollis,Abdominal cysticercosis)
细颈囊尾蚴病又名腹腔囊尾蚴病,俗称水铃铛,是各种囊尾蚴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当剖开羊的腹腔时,可发现有好象装着水的玻璃纸袋子一样的囊状物,即为细颈囊尾蚴。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细颈囊尾蚴是狗泡囊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的幼虫,寄生于各种家畜和野生反刍动物的肠系膜上,有时寄生在肝脏表面。寄生的数目不定,有时可达数十个(图3—13)。囊的直径可达8cm,内面充满无色液体,在囊泡上长有一个象高梁粒大的白色颗粒,就是囊尾蚴的头节。头节上有一个额嘴,四个吸盘,额嘴上长有大小两排小钩。
图3-13 细颈囊尾蚴
【生活史】
1.寄生在狗类小肠中的泡囊带绦虫,其含卵体节或卵随着粪便排到体外;
2.虫卵被中间宿主(羊) 吞入后,卵内的六钩仔虫即逸出,穿透肠黏膜,进入血流,被门静脉循环带到肝脏;
3.幼虫离开血管,进入肝实质,然后穿破肝囊进入腹腔,经过7~8周,即形成囊尾蚴;
4.囊尾蚴被狗类动物吞食后,就完成了生活史。在狗类身体中约经6~7周,发育为成虫。
【症 状】
羊吃到绦虫卵的数目很少时,不表现症状。如果吃下虫卵很多,则因幼虫在肝实质中移行,破坏微血管而引起出血,使病羊很快死亡,尤其是羔羊更容易死亡。
急性症状为精神不好,食欲消失。引起腹膜炎时,体温上升,发生腹水。
已经长成的囊尾蚴不产生损伤,也不引起症状,对羊没有危害。
【剖 检】
尸检时,肿大的肝脏含有孔道,在感染的10~20d期间,孔道因含血液而呈红色,在感染25~35d期间,因白细胞浸润而呈黄色。绝大多数孔道直径为1~2mm。可能存在腹膜炎。后期在网膜、肠系膜、盆腔器管、门脉裂和其它区域可发现球形囊尾蚴,数月之后,头节可能出现钙化,水泡萎缩与纤维化。
【诊 断】
因症状无显著特点,单靠临诊症状很难作出诊断,主要靠病例尸检时发现肝脏的孔道和腹膜炎。新近康复的绵羊含有明显的囊尾蚴。
鉴别诊断需要考虑片形吸虫幼虫的虫道钻穿性肝炎。在此情况下,在组织的虫道或胆管里可发现肝片吸虫。三种绦虫蚴的区别比较容易(表3—4):
表3—4 三种绦虫蚴及其成虫主要区别表
【预 防】
在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尚有困难的情况下,预防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作好预防工作,首先要在本病流行区域作好宣传教育,尤其是对屠宰工人、群众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因为虫卵用眼睛看不到,很容易使人畜吞入,故须使群众提高认识,经常注意防范,努力作到以下几点,才能取得良好预防效果。
1.预防狗的感染 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本病与狗的关系,不可将此病死亡的羊尸乱抛或喂给狗吃。
2.预防人的感染
(1)教育小孩子不要玩狗。
(2)摸狗以后务必洗手,在饭前更应注意。
(3)大力消灭苍蝇,因为苍蝇也可以传播虫卵。
(4)把蔬菜洗净熟食。因为通过施肥和狗的乱跑,可能将虫卵黏在菜上。
(5)驱除狗体内的绦虫。每年用溴氢酸摈榔碱进行驱虫,每季一次。剂量为0.004~0.065g,也可以用卡马拉4~8g,包在食物内喂给。为了防止狗的呕吐,投药前应给狗喂几滴碘酒。治后必须对狗加强管制,将排出的粪便全部烧毁。
3.消灭狼和野狗 狼和野狗都是本病的传播者,因此在牧区应该大力消灭狼和野狗。
4.加强兽医卫生检验工作 对有病的脏器进行严格处理,绝对不要用来喂狗和随便乱丢。
【治 疗】
目前还没有良好方法,只有认真执行上述预防措施,逐步控制和消灭本病。
绦 虫 病
(Thysanosomiasis,Tapeworm infestation)
本病分布很广,常呈地方性流行。能够引起羔羊的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死亡。本病在全国分布很广,三北牧区更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本病的病原为绦虫(thysanosoma,tapeworms)。绦虫是一种长带状而由许多扁平体节组成的蠕虫,寄生在绵羊及山羊的小肠中,共有四种,即扩展莫尼茨绦虫(moniezia expansa),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盖氏曲子宫绦虫(helictametra giardi)和无卵黄腺绦虫(avitellina centripunctata),比较常见的是前两种。
莫尼茨绦虫 扩展莫尼茨绦虫体长1~6 M,宽16 mm。贝氏莫尼茨绦虫长1~4 M,宽26 mm。营养的吸取是由体节进行(皮上有微细小孔)。常危害1.5~8个月大的羔羊。
绦虫的头节呈扁圆形,在虫体最前端。头节上有四个吸盘,无钩。吸盘有固定虫体的作用。头节向后的部分,不分节,称为颈节。未成熟体节由颈节生长出来。可以看出一节一节的体段。成熟体节近乎正方形,在未成熟体节的后部,内部有了成熟的生殖器官。
绦虫是雌雄同体,每个体节内都包含着一组或两组雌雄生殖器官。就两种莫尼茨绦虫而言,每一个成熟体节都含有两组生殖器官。
受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两虫之间,两节片之间,同一节片之内(由阴茎注入阴道)都可以受精。
含卵体节为长方形。在虫体最后。内部充满虫卵。
两种莫尼茨绦虫在外形上相似,所不同的是: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节间线为大圆点状,分散排列;而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线为小点状,密集成粗线状:在染色以后即可看出。
曲子宫绦虫 虫体可长达2M,宽约12mm。每个节片有1组生殖器官,偶而也有两组的。卵巢、卵黄腺和卵模靠近生殖孔一侧,排列成环状的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于节片边缘。睾丸位于纵排泄管外侧。孕节的子宫有许多弯曲,呈波浪形。在子宫侧枝的末端有许多子宫周围器,每个子宫周围器含有3~8个虫卵。虫卵近于圆形,无梨形器。
无卵黄腺绦虫 是反刍兽绦虫中较小的一类,虫体长2~3M,宽仅约3mm。节片短,分节不明显。每个节片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亦不规则地交替开口于节片边缘,无卵黄腺,卵巢位于生殖孔一侧。睾丸在纵排泄管的内外两侧。子宫在节片的中央。虫卵无梨形器,包在壁厚的子宫周围器内。由于各节片中央的子宫相互靠近,故能明显看到虫体后部中央贯穿着一条白色的线状物。
【生活史】
上述各种绦虫的中间宿主均为一种小蜘蛛——地瞒。
含卵体节一节一节地或一组一组地由虫体脱离后,随羊的粪便排到体外,在外界环境中崩裂开来,放出虫卵。
卵被牧场上的小蜘蛛吞食后,其卵内所含的六钩仔虫,即出卵而发育成幼虫(拟囊尾蚴)。
含有拟囊尾蚴的小蜘蛛被羊吞食后,其体内的拟囊尾蚴就在羊的消化道逸出,附着在羊的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所需时间为37~40d。成虫在羊体内的生活时间为2~6个月(图3—14)。
图3-14 莫尼茨绦虫生活史
1.成虫 2.孕卵节片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
3.孕卵节片 4.虫卵 5,中间宿主 6。终末宿主
【症 状】
症状的轻重与虫体感染强度及羊的年龄、体质密切相关。一般轻微感染的羊不表现症状,尤其是成年羊。但1.5~8个月大的羔羊,在严重感染后则表现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下痢,贫血及淋巴结肿大。病羊生长不良,体重显著降低;腹泻时粪中混有绦虫节片,有时可见一段虫体吊在肛门处。若虫体阻塞肠道,则出现膨胀和腹痛现象,甚至因发生肠破裂而死亡。有时病羊出现转圈、肌内痉挛或头向后仰等神经症状。后期仰头倒地,经常作咀嚼运动,口周围有泡沫,对外界反应几乎丧失,直至全身衰竭而死。
【剖 检】
可在小肠中发现虫体,数量不等,其寄生处有卡他性炎症。有时可见肠壁扩张、肠套叠乃至肠破裂;肠系膜、肠黏膜、肾脏、脾脏甚至肝脏发生增生性变性过程;肠黏膜、心内膜和心包膜有出血点;脑内可见出血性浸润和血液;腹腔和颅腔积有渗出液。
【诊 断】
1.虫卵检查 绦虫并不由节片排卵,除非是含卵体节在肠中破裂,才能排出虫卵。因此一般不容易从粪便检查出来。
绦虫卵的形状特殊,不是一般的圆形或卵圆形。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虫卵近乎三角形,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虫卵近乎正方形。卵内都含有一个梨形构造的六钩仔虫。
2.体节检查 成熟的含卵体节经常会脱离下来,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清晨在羊圈里新排出的羊粪中看到的混有黄白色扁圆柱状的东西,即为绦虫节片,长约1cm,两端弯曲,很象蛆。有时可排出长短不等、呈链条状的数个节片。
【预 防】
在预防中,首先应了解牧场情况,然后将放牧时间与驱虫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效。
还需要考虑的是:凡是经过一年没有放牧过羔羊的牧场,对绦虫的感染机会比较少,反之就较大。
预防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1.如果在一年以前放牧过患绦虫病羔羊的牧场进行放牧,应该在经过25~30d以后进行预防性治疗。在到达该牧场后35~40d进行第二次预防性治疗,以驱除未成熟的绦虫。治疗后把羊转移到安全牧场。
2.如果治疗后仍有羔羊死亡,应在两周后对全群再进行一次驱虫。
3.为了把每年在羔羊中发现绦虫病的牧场变成安全牧场,应该将其改成放牧成年羊群,而把羔羊放牧到两年来没有放牧过羔羊的牧场去。
【治 疗】
50年代,国内曾推广使用1%硫酸酮溶液灌服,对绵羊和山羊莫尼茨绦虫驱虫,效果较好,但由于毒性较大,安全范围很小,已被淘汰。
当前以氯硝柳胺(niclosamidum)和丙硫苯唑(abendazol,丙硫苯咪唑,阿苯哒唑)为上选,其次为硫双二氯酚(bithionol)。
氯硝柳胺 又称灭绦灵,对莫尼茨绦虫具有高效,使用安全。用量为每50~70mg/kg体重。不溶于水,可与面粉配成溶液经口灌服,对莫尼茨绦虫和曲子宫绦虫均有效,口服后5h即可见排虫。
丙硫苯唑 驱虫效果好,但所需剂量较大。用量100mg/kg体重,一次内服,对莫尼茨绦虫载虫量减少100%。
硫双二氯酚 又名别酊(bitin Lorothidol)。用量75~100mg/kg体重,混于饲料中喂给或灌服,对各种绦虫都有效。缺点是用量大,安全范围较小,治疗量时出现腹泻副作用较明显,推广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中药治疗
1.川 椒30g 贯 仲9g 皂 角6g 使君子9g 鹤 虱6g 马鞭草9g
共为细末,与小米汤共调,候温灌服。
2.烟 叶30g 加水500ml 浸泡1d,取烟叶水250g加入胆矾1.5g, 再加水250ml,充分混匀灌服,分为两次,1d灌完。
3.贯 仲9g 槟 榔6g 南瓜子30g 鹤 虱6g 苏 木6g
双腔吸虫病(复腔吸虫病)
(Dicrocoeliasis)
双腔吸虫病又称复腔吸虫病,是由双腔吸虫寄生于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由于虫体比肝片吸虫小得多,故有些地方称之为小型肝蛭。本病在我国分布很广,特别是在西北及内蒙各牧区流行比较广泛,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远较片形吸虫为高,绵羊和山羊都可发生,对养羊业带来的损害很大。人也可被感染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是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dendri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
1.矛形双腔吸虫 虫体扁平、透明,呈柳叶状(矛形),肉眼可见到内部器官,长7~10mm,宽1.5~2.5mm。虫体最大宽度在中央部分稍偏后,前端尖狭,后端圆钝。新鲜标本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色。有口、腹吸盘各一个,睾丸两个。睾丸前后斜向排列,稍分叶或呈不规则圆形。卵黄腺分布于虫体中央部两侧。虫体后半部几乎全被曲折的子宫所充满。子宫内充满虫卵。
虫卵呈椭圆形,暗褐色,卵壳厚,两边不对称,长为38~45μm ,宽22~30μm ,卵内有发育成的毛蚴。虫卵抵抗力很强,能在50℃经一昼夜不死。l8~20℃干燥一周,仍有生命力。-23℃尚不会被杀死,并能耐受-50℃的低温。因此在高寒牧区本病广为分布。
2.中华双腔吸虫 虫体扁平、透明,腹吸盘前方体部呈头锥样,其后两侧较宽,呈肩样突起;体长3.5~9mm、宽2.03~3.09mm。两个睾丸呈不正圆形,边缘不整齐或稍分叶,并列于腹吸盘之后。睾丸之后为卵巢。虫体后部充满子宫。虫体中部两侧为卵黄腺(图3—15 )。
虫卵与矛形双腔吸虫卵相似。
图3—15 双腔吸虫
1. 矛形双腔吸虫 2. 中华双腔吸虫
【生活史】
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陆地蜗牛,第二中间宿主是蚂蚁。虫卵随胆汁流入肠道,从粪便排出。含有毛蚴的虫卵被陆地蜗牛吞食,毛蚴即在肠内从卵中孵出,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脏发育,脱去纤毛,变成第一代胞蚴(母胞蚴),又发育成第二代胞蚴(子胞蚴),然后在第二代胞蚴体内发育成尾蚴。以后尾蚴从第二代胞蚴的产孔逸出,沿大静脉从肝移行到蜗牛的肺,再到呼吸腔,尾蚴在此集中起来,形成尾蚴囊群,称为胞囊(每个胞囊含有100~300个尾蚴)。胞囊经呼吸孔排出体外,黏附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当第二中间宿主蚂蚁吞食尾蚴形成的黏团时,在蚂蚁腹腔内即发育成囊蚴(图3—16)。当羊吞食含有囊蚴的蚂蚁时,即感染复腔吸虫病。感染以后,在羊体内经72~85d发育而成熟。
图7—16 双腔吸虫生活史
1.成虫 2.虫卵随病羊粪便排到体外 3.虫卵 4.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蛳) 5.胞蚴
6.尾蚴 7.尾蚴的黏团 8.第二中间宿主(蚂蚁) 9.囊蚴 10.终末宿主
症 状】
病羊表现因感染强度不同而有差异。轻度感染时,通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黏膜发黄,颌下水肿,消化反常,腹泻与便秘交替,逐渐变为消瘦,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剖 检】
尸体剖检时,可在肝脏内找到虫体。当虫体寄生多时,可引起胆管卡他性炎症和增生性炎症,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眼观大、小胆管变粗变厚,可能成为肝脏发生硬变肿大,肝表面形成瘢痕;胆管扩张。
诊 断】
生前主要采用水洗沉淀进行粪便检查的方法发现虫卵。死后剖检可用手将肝脏撕成小块,置入水中搅拌,沉淀,细心倾去上清液,反复数次,直至上清液清朗为止,然后在沉淀物中找出双腔吸虫虫体。
【预 防】
1.以定期驱虫为主,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羊的抵抗力,并采取轮牧消灭中间宿主和预防性驱虫。
2.消灭中间宿主可采用下列各种办法:
(1)发动群众检捉蜗牛,或养鸡消灭蜗牛和蚂蚁。
(2)铲除杂草,清除石子,消灭蜗牛及蚂蚁的孽生地。
(3)化学药品消灭蜗牛:用氯化钾20~25g,能够杀死蜗牛60%~90%。
3.对粪便进行堆肥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
【治 疗】
1.海涛林 用量按0.05g/kg体重计算。配成1/15的水溶液,每只羊灌服20~40ml。驱虫率可达100%,而且安全,因而被认为是治疗双腔吸虫病的理想药物。
2.六氯对甲苯 绵羊常用有效量为250g~300g/kg体重,配成30%悬浮液,经口投服。
3.吡喹酮 65~80mg/kg体重,口服。
4.噻苯唑 150~200mg/kg体重,口服。
5.盐酸吐根素 用药0.003g/kg体重,配成1%~2%的溶液,皮下或静脉注射。
片形吸虫病
(Fasciolosis, Liver fluke disease)
片形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一种发生较普遍、危害很严重的寄生虫病,其特征是发生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严重时伴有全身中毒和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毛、肉品质显著降低,大批肝脏废弃,甚至引起大量羊只死亡,造成的损失很大。绵羊较山羊损失更大。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本病病原为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俗称柳叶虫)和大片吸虫(F. gigantica),二者的形态各有特点。
图3—17 肝片吸虫的成虫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寄生虫学,1987)
肝片吸虫:虫体呈扁平叶状,长20~35mm,宽5~13mm(图3—17)。自胆管内取出的新鲜活虫为棕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其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头锥。头锥基部变宽,形成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体表生有许多小刺。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吸盘在肩部水平线中部。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和左右两条肠管组成,肠管上又有许多侧小分枝。生殖系统为雌雄同体。两个分枝状的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中后部。1个鹿角状分枝的卵巢位于腹吸盘后方右侧。卵模位于紧靠睾丸前方的虫体中央。在卵模与腹吸盘之间为盘曲的子宫,内充满黄褐色虫卵。卵黄腺由许多褐色小滤泡组成,分布在虫体的两侧。
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长120~150μm,宽70~80μm;前端较窄,有一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在较薄而透明的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
大片吸虫:成虫呈长叶状,长33~76mm,宽5~12mm。大片吸虫与肝片吸虫的区别在于,虫体前端无显著的头锥突起,肩部不明显;虫体两侧缘几乎平行,前后宽度变化不大,虫体后端钝圆;腹吸盘较大,吸盘腔向后延长,形成肓囊;肠管的内侧分枝较多,并有明显的小枝;睾丸分枝较少,长度较小。
虫卵呈深黄色,长150~190μm,宽75~90μm。
【生活史】
肝片吸虫与大片吸虫的生活史相似。在发育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中间宿主多种椎实螺(小土蜗、截口土蜗、椭圆萝卜螺及耳萝卜螺)。成虫阶段寄生在绵羊和山羊的肝脏胆管中。
虫卵随粪便排到宿主体外,在温度为15℃~30℃,而且水分、光线和酸碱度均适宜时,经过10~25d孵化为毛蚴。
毛蚴周身被有纤毛,能借着纤毛在水中迅速游动。当遇到椎实螺时,即钻入其体内进行发育。
毛蚴脱去其纤毛表皮以后,生长发育为胞蚴;胞蚴呈袋状,大约经15~30d而形成雷蚴。每个胞蚴的体内可以生成15个以上的雷蚴。以后雷蚴突破胞蚴外出,而在螺体内继续生长;在此同时,雷蚴体内的胚细胞也进行发育,故在成熟的雷蚴体内充满着仔雷蚴或尾蚴。一般雷蚴的胚细胞多直接发育为尾蚴,有时则经过仔雷蚴阶段而发育成尾蚴(图3—18)。
发育完成了的尾蚴,即由雷蚴体前部的生殖孔钻出,以后再钻出螺体而游入水中。
图3—18 片形吸虫生活史
1.成虫 2.虫卵随羊粪排到体外 3.虫卵 4.毛蚴 5.胞蚴 6.雷蚴
7.尾蚴 8.囊蚴 9.中间宿主 10.终末宿主
以上由毛蚴变态发育到尾蚴的全部发育过程,都是在螺体(中间宿主)内进行,一般需要50~80d。
尾蚴在水中作短时期游动以后,即附着于草上或其他东西上,或者就在水面上脱去尾部。而很快地(只需数min)形成囊蚴。囊蚴是由包囊包起的,包囊可以防御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健康羊吞入带有囊蚴的草或饮水时,即感染片形吸虫病,囊蚴的包囊在消化道中被溶解,蚴虫即转入羊的肝脏和胆管中,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经2.5~4个月的发育又开始产卵,卵再随羊的粪便排出体外,此后再经过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继续不断地循环下去。
绵羊由吞食囊蚴到粪便中出现虫卵,通常约需89~l16d。成虫在羊的肝脏内能够生存3~5年。
【症 状】
症状的表现程度,根据虫体多少、羊的年龄,以及感染后的饲养管理情况而不同。对于绵羊来说,当虫体达到50个以上时才会发生显著症状,年龄小的症状更为明显。绵羊和山羊的症状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
急性型:多见于秋季,表现是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偶有腹泻;肝脏叩诊时,半浊音区扩大,敏感性增高;病羊迅速贫血。有些病例表现症状后3~5d发生死亡。
慢性型:最为常见,可发生在任何季节。病的发展很慢,一般在1~2个月后体温稍有升高,食欲略见降低;眼睑、下领、胸下及腹下部出现水肿。病程继续发展时,食欲趋于消失,表现卡他性肠炎,因之黏膜苍白,贫血剧烈。由于毒素危害以及代谢障碍,羊的被毛粗乱,无光泽,脆而易断,有局部脱毛现象。3~4个月后水肿更为剧烈,病羊更加消瘦。孕羊可能生产弱羔,甚至生产死胎。如不采取医疗措施,最后常发生死亡。
【剖 检】
病理解剖变化主要见于肝脏,其次为肺脏。有肝脏病变者为100%,有肺脏病变者只占35%~50%。器官的病变程度因感染程度不同而异。
受大量虫体侵袭的患羊,肝脏出血和肿大。其中有长达2~5mm的暗红色索状物。挤压切面时,有污黄色的黏稠液体流出,液体中混杂有幼龄虫体。因感染特别严重而死亡者,可见有腹膜炎,有时腹腔内有大量出血;黏膜苍白。
慢性病例,肝脏增大更为剧烈。到了后期,受害部分显著缩小,呈灰白色,表面不整齐,质地变硬,胆管扩大,充满着灰褐色的胆汁和虫体。切断胆管时,可听到“嚓!嚓!”之声。由于胆管内胆汁积留与胆管肌纤维的消失,可以引起管道扩大及管壁增厚,致使灰黄色的索状出现于肝的表面。绵羊胆管的扩大颇不一致,故在肝的表面呈曲折的索状,触摸时感觉管壁厚而硬。
肺的某些部分有局限性的硬固结节,大如胡桃到鸡蛋,其内容物为暗褐色的半液状物质;往往含有l~2条活的或半分解状态的虫体。结节的包囊为钙化结缔组织。肺表面的颜色正常。
【诊 断】
在本病发生地区,一般可以根据下颌肿胀、不吃、下痢、贫血等症状进行诊断。但要确诊必须采用粪便检查法。粪便检查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数操作复杂或试剂昂贵而不能在实践中推广。较好的方法是虫卵漂浮沉淀法,检查的方法步骤如下:
1.采取粪便样品(最多3g),放在玻璃杯内,注满饱和盐水(比重为1.2),用玻璃棒仔细搅拌为均匀的混悬液,静置15~20min。
2.用小铲除去浮于表面的粪渣。
3.用吸管吸去上清液(大量检查样品时,为了加速操作程序,可将上清液倒出),在杯底剩留20~30ml沉渣。
4.向沉渣中加水至满杯,仔细用玻璃棒搅拌。
5.对混悬液进行过滤,使滤液静置5min。过滤时可以使用纱布,最好使用网眼直径为0.25mm的金属筛。
6.从杯中吸去上清液,于底部剩余15~20ml沉渣。
7.将沉渣移注于锥形小杯,再用少量水洗涤玻璃杯,并将洗液加入小杯。
8.混悬液在锥形小杯中静置3~5min,然后吸去上清液,并如此反复操作。
9.将沉渣移于载玻片上进行镜检。
实践证明,漂浮沉淀法在分析样品时比彻底洗净法快3倍,诊断效果(即正确的检出率和发现的片形吸虫虫卵计数)亦显著提高。
【预 防】
为了消灭片形吸虫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要发动广大饲养员和放牧人员,采取下列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防止健羊吞入囊蚴:
1.不要把羊舍建在低湿地区。
2.不在有片形吸虫的潮湿牧场上放牧。
3.不让羊饮用池塘、沼泽、水潭及沟渠里的脏水和死水。
4.在潮湿牧场上割草时,必须割高一些。否则,应将割回的牧草贮藏6个月以上饲用。
(二)进行定期驱虫
驱虫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应有计划地进行全群性驱虫,一般是每年进行1次,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对染病羊群,每年应进行3次:第一次在大量虫体成熟之前20~30d(成虫期前驱虫),第二次在第一次以后的5个月(成虫期驱虫),第三次在第二次以后的2~2.5个月。不论在什么时候发现羊患本病,都要及时进行驱虫。
(三)避免粪便散布虫卵
对病羊的粪便应经常用堆肥发酵的方法进行处理,杀死其中虫卵。
对于施行驱虫的羊只,必须圈留5~7d,不让乱跑,对这一时期所排的粪便,更应严格进行消毒。
对于被屠宰羊的肠内容物也要认真进行处理。
(四)防止病羊的肝脏散布病原体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加强兽医卫生检验工作。对检查出严重感染的肝脏,应该全部废弃;对感染轻微的肝脏,应该废弃被感染的部分。将废弃的肝脏进行煮沸,然后用作其他动物的饲料。
(五)消灭中间宿主(螺蛳)
灭螺时要特别注意小水沟、小水洼及小河的岸边等处。具体方法如下:
1.排水 对于沼泽地和低洼的牧地进行排水,利用阳光曝晒的力量杀死螺蛳。
2.喷洒药物溶液 对于较小而不能排水的死水地,可用1:50 000的硫酸铜溶液定期喷洒,以杀死螺蛳,至少用5 000ml溶液/㎡,每年喷洒l~2次。也可用2.5:1 000 000的血防67浸杀或喷杀椎实螺。
3.生物灭螺 可在湖沼周围养鸭养鹅。
4.发动群众 拣拾螺蛳,消灭池塘、沼泽、河岸及沟渠中的螺蛳。
【治 疗】
经过粪便检查确实诊断出患本病的羊只,应及时发动群众进行治疗。驱虫治疗一般在春秋二季进行。有效驱虫药的种类很多,可根据当时当地情况选用。
1.硫双二氯酚(别丁,bithionol) 驱虫效果很好,驱虫率高达98.7%~100%,但对14~28d龄的童虫无效。
用法为80~100mg/kg体重,口服。此药用量小,又可做成针剂,使用方便,疗效又好,深受群众欢迎。
用药后一天有时出现减食和下痢等反应,但经过3d左右可以恢复正常。
2.六氯对甲苯(hexachloroparaxylene,血防-846) 内服, 用量为0.15g/kg体重,无特殊优点,可取之处是用非锑剂治疗家畜吸虫病的一种药物。
3.硫溴酚(thiobromophenol) 又名“抗虫一349”,是我国合成的一种驱虫药,剂量为:绵羊用50~60mg/kg体重,山羊为30mg/kg体重。以少量面粉做成悬浮液,用胃管灌服。如用片剂,成年羊可用4片(每片0.5g)。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反应。
4.六氯酚(hexachlorophenum) 用量20~30mg/kg体重,配成悬浮液,一次灌服。
5.硝氯酚(niclofolanum,国产拜耳9015) 根据在藏系绵羊的试验,比四氯化碳、六氯酚、硫双二氯酚和六氯乙烷的毒性都低,用量小,投药方便,是比较理想的驱杀片形吸虫的新药。按体重计算,对成虫为4~6mg/kg体重,一次灌服,驱虫率可达100%。随着剂量的减少,疗效有所下降,如2.5mg/kg体重时,驱虫率为99.38%;2mg/kg时,驱虫率为97.56%。对童虫为8mg/kg体重。
6.硫苯唑(fenbendazole,硫苯咪唑) 为广谱驱虫药,对羊安全范围很大,内服量为5~6mg/kg体重。
7.丙硫苯唑(albendazole) 又名抗蠕敏。内服10mg/kg体重,对成虫的驱虫率可达99%。
8.中药治疗
(1)苏 木15g 贯 仲9g 槟 榔12g
水煎去渣,加白酒60ml灌服。
(2)苏 木9g 贯 值9g 槟榔9g 龙胆草9g 木通9g 泽泻9g 厚 朴6g 草豆蔻6g
水煎,去渣,一次灌服。
在治疗时,应该注意:
1.对怀孕三个月以上的羊,应等到分娩后两个月治疗,以免发生流产或造成产后奶量不足。
2.下颌水肿严重而影响到呼吸、饮食困难时,应静脉注射50%葡萄糖,或者刺破水肿挤出液体。
前后盘吸虫病(同端吸盘虫病,胃吸虫病)
(Paramphistomosis)
前后盘吸虫病又名同端吸盘虫病、胃吸虫病或瘤胃吸虫病(rumen fluke infestation),是指由前后盘科的吸虫寄生于瘤胃引起的疾病,因而称为瘤胃吸虫病。成虫寄生在羊的瘤胃和网胃壁上,为害不大;幼虫则因在发育过程中移行于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可造成较严重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该病遍及全国各地,南方较北方更为多见。这是绵羊的一种急性寄生虫病,早期以十二指肠炎与腹泻为特征。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前后盘吸虫(paramphistomum)。本科中的种类很多,其代表种是鹿前后盘吸虫(paramphistomum cervi)和在我国最常见的长菲策吸虫(fischoederius elongatus)。其成虫主要寄生在反刍动物的瘤胃壁上,有时在网胃和重瓣胃也可发现。大多数羊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危害一般不严重。如果有很多童虫寄生在真胃、胆管、胆囊和小肠时,可以引起严重的寄生虫病。虫体形态因种类不同而差别很大。有的长数mm,有的达20余mm;有的灰白色,有的深红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虫体肥厚,呈圆锥状或圆柱状。口吸盘在虫体前端,另一吸盘较大,在虫体后端,故不称双口吸虫,而称前后盘吸虫。
鹿前后盘吸虫:为淡红色,圆锥形,长5~11mm,宽2~4mm.背面稍拱起,腹面略凹陷,有口吸盘和后吸盘各一。后吸盘位于虫体后端,吸附在羊的胃壁上。口吸盘内有口孔,直通食道,无咽。有盲肠两条,弯曲伸达虫体后部。有两个椭圆形略分叶的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中部。睾丸后部有圆形卵巢。子宫弯曲,内充满虫卵。卵黄腺呈颗粒状,散布于虫体两侧,从口吸盘延伸到后吸盘。虫卵的形状与肝片吸虫很相似,灰白色,椭圆形,卵黄细胞不充满整个虫卵,只在一方面集结成群。
长菲策吸虫:为深红色,长圆筒形,前端稍尖,长为10~23mm,宽3~5mm。体腹面具有楔状大腹袋。两分叉的盲管仅达体中部。有分叶状的两个睾丸,斜列在后吸盘前方。圆形的卵巢位于两侧睾丸之间。卵黄腺呈小颗粒状,散布在虫体的两侧。子宫沿虫体中线向前通到生殖孔,开口于肠管分叉处的前方。虫卵和鹿前后盘吸虫相似。
【生活史】
前后盘吸虫的生活史与片形吸虫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中间宿主是小椎实螺或尖口圆扁螺。而且羊感染囊蚴后,童虫先在真胃、胆管、胆囊、小肠中寄生3~8周,最后返回到瘤胃中发育为成虫。
【症 状】
在童虫大量入侵十二指肠期间,病羊精神沉郁,厌食,消瘦,数天后发生顽固性拉稀,粪便呈粥状或水样,恶臭,混有血液。以致病羊急剧消瘦,高度贫血,黏膜苍白,血液稀薄,红细胞在3×1012/L左右,血红蛋白含量降到40%以下。白细胞总数稍增高,出现核左移现象。体温一般正常。病至后期,精神萎靡,极度虚弱,眼睑、颌下、胸腹下部水肿,最后常因恶病质而死亡。成虫引起的症状也是消瘦、贪血、下痢和水肿,但经过缓慢。
【剖 检】
在尸检时,大肠含有大量液体,混有血液。十二指肠肿胀、出血,可能含有大量幼吸虫。在死羊尸检或屠宰动物可偶然发现瘤胃内有成年吸虫, (图3—19)定位于前背囊的乳头中间。
图3—19 前后盘吸虫的成虫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寄生虫学,1987)
【诊 断】
1.生前诊断 童虫引起的疾病,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 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来判断。还可进行试验性驱虫,如果粪便中找到相当数量的童虫或症状好转,即可作出诊断;对成虫可用沉淀法在粪便中找出虫卵加以确诊。
2.死后诊断 在瘤胃发现成虫或在其他器官找到幼小虫体,即可确诊,同时可以推测其他羊只是否患有该病。
【防 治】
预防可参考片形吸虫病。治疗可用硫双二氯酚或六氯乙烷,用量、用法均同片形吸虫病。
血 吸 虫 病
(Fasciolosis)
血吸虫病是一种发生较普遍、危害很严重的寄生虫病。
由于病原及其感染特性的差异,将血吸虫病分为两种,即东毕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
一、东毕吸虫病(鸟毕吸虫病)
(Orientobitharziasis)
东毕吸虫病旧称鸟毕吸虫病。本病是由各种东毕吸虫引起发病的总称,为绵羊和山羊的共患病。牛、马、骆驼及一些野生动物亦可患病,但不引起人的血吸虫病。其特征是引起畜体瘦弱、贫血、下痢,在幼畜可导致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可引起“侏儒病”。病多发生于沼泽、水塘有螺蛳孳生的地带,常呈地方流行性形式。可造成大量死亡。
图3—20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寄生虫学,1987)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东毕吸虫,常见的种类有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O.turkestanica),彭氏东毕吸虫(O.bomfordi montgomery)、程氏东毕吸虫(O.cheni Hsuet yang)等。均寄生于宿主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内。雌雄异体,呈线状。兹以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为代表(图3—20)简述形态如下:
雄虫乳白色,体长4.0~8.0mm,宽0.36~0.42mm,体表光滑;前端有口吸盘,其后不远处有腹吸盘,吸盘均不发达;在腹吸盘之后体壁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雄沟,雌雄虫体常呈合抱状态。
食道由腹吸盘之后分成左右两根肠管,直达体后,汇合成一支肠干。睾丸呈颗粒状,共68~80个,不规则地排成双行。生殖孔在腹吸盘之后。
雌虫呈暗褐色,体长3.65~8.0mm,宽0.07~0.116mm,体纤细;有口吸盘及腹吸盘,两肠管弯曲,于体后汇合成肠弧。卵巢呈螺旋形,位于肠弧之前。子宫内常只有1个长椭圆形虫卵,棕黄色,长72~77μm,宽18~26μm,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尖。尖的一端有一卵盖,卵内充满卵细胞。
【生活史】
本虫的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蛳的椎实螺科、萝卜螺属的多种椎实螺。雌虫产卵于肠系膜血管内,而后进入肠腔。
【症 状】
本病多呈慢性经过,个别为急性。感染大量尾蚴时发病,临床表现为体质瘦弱,贫血,腹泻及下痢,有时带有血迹。体温达40℃,呼吸迫促,有浆液性鼻漏,好似流感。年龄愈小症状愈明显,羔羊严重感染时,生长发育受阻。
【剖 检】
肝小血管有虫体。镜检见肝实质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内有虫卵,甚至栓塞;大小肠肠壁肥厚,胶样浸润,常伴有溃疡;肠系膜静脉管有成虫存在。
【诊 断】
由于该虫产卵很少,在感染轻的情况下,从粪便检查不易发现虫卵,死后可根据寄生数量及病理变化来确诊。作粪检时,可用粪便沉淀孵化法(沉孵法),根据粪中孵出的毛蚴进行生前诊断。
1. 取新鲜粪便100g,用加热至70℃,然后冷却,加清水搅拌均匀,将粪水用细铜纱过滤在500ml三角量杯中,静置半h后,倾去上清液,将沉淀再以水冲洗。如此共洗三次,即可澄清,倾去上清液,将沉淀物移入250ml三角瓶中,加清水至距离瓶口0.5~1mm处,置于26~28℃的温箱内孵化。
2. 观察毛蚴。第一次观察在入箱后半h,第二次观察在入箱后1h,以后每隔2~3h观察一次,直至第24h为止。
如为阳性,可见毛蚴在水面下作平行直线游泳,此时可借助放大镜识别或用吸管吸取置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识别。
【预 防】
本病的预防方法基本上与片形吸虫病相同。应注意移场放牧及饮水卫生,用血防67、五氯酚钠灭螺,用硫酸铜杀灭尾蚴。
【治 疗】
主要选用以下抗血吸虫药:
1. 锑制剂(吐酒石)治疗 用量为8mg/kg体重,以消毒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配成3%溶液,肌内注射(一次注完)。
2. 硝硫氰胺(Nitrocyanamine) 又名7505,为治疗血吸虫病的有效药物。本品可经口服,也可行颈静脉注射,但口服时剂量大(60~100mg/kg体重),不太经济。一般改用静脉注射,剂量为4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制成2%的溶液。因本品难溶于水,配制时需加吐温80才能配成水悬浮液,方法如下:
(1) 将硝硫氰胺2g、“吐温80 ”0.2g,分别置于烧杯中,在120℃烘箱内干燥消毒半小时备用。乳钵和刻度瓶同时消毒。
(2) 以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10ml与“吐温80”混合。
(3) 将少量稀释的“吐温80”水溶液放于乳钵内微微幌动,使钵内壁湿润。
(4) 将硝硫氰胺置乳钵中,慢慢滴加稀释的“吐温80”水溶液,边加边研磨,使硝硫氰胺充分湿润。
(5) 加入灭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40~50ml,研磨数min后倒入刻度瓶中,再用20~30ml灭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冲洗乳钵内壁,倒入刻度瓶中,然后加生理盐水或蒸馏水至100ml刻度处,充分振荡即成。注射前充分摇动,使药液均匀,抽取药液,立即注射。
3. 吡喹酮(Praziguanteline) 按30~40mg/kg体重1次口服,90%显效。
二、日本血吸虫病(日本分体吸虫病)
(Shistosomiasis japonicum)
本病和东毕吸虫病不同的是本病可以感染人,是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十余个省和自治区。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日本分体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该虫为雌雄异体。
雄虫呈乳白色或微灰白色,粗短,虫体长10~22mm,宽0.5~0.55mm,向腹面弯曲呈镰刀状。口吸盘在体前端,腹吸盘较大,有粗短的柄,位于口吸盘后方,体壁从腹吸盘至尾由两侧面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消化道从腹吸盘附近分为左右两肠支,伸延至体长1/3处又合并为盲肠,7个睾丸前后排列(图3—21)。
图3—21 日本分体吸虫雌雄合抱
1.吸盘 2.腹吸盘 3.抱雌沟子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寄生虫学,1987)
雌虫细长呈线形,长为12~26mm,宽0.1~0.3mm,腹吸盘稍大于口吸盘,且稍突出。消化道与雄虫相似,虫体因含红细胞剩余色素而呈灰色或灰褐色,卵巢呈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卵黄腺在卵巢之后肠管周围,位于虫体后1/4部。子宫呈筒状延至腹吸盘后方的生殖孔处,其中含虫卵50~300个。
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较薄,无盖,长为70~100μm,宽50~80μm,卵内含有活毛蚴。毛蚴呈梨形,外周被覆纤毛。
【生活史】
该虫发育过程有成虫、虫卵、毛蚴及尾蚴。人和哺乳动物为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为钉螺,终末宿主为人和哺乳动物。成虫在终末宿主肠系膜静脉或门静脉内寄生,虫体在此处交配产卵,成熟卵内含毛蚴。虫卵随粪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而侵入钉螺,并在其体内以无性繁殖成许多尾蚴。尾蚴逸出钉螺,在水中遇终末宿主而侵入其皮下,脱去尾变为童虫,随血流达到肝脏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定居,并发育为成虫。
【症 状】
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呈急性经过,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行动迟缓,呆立不动;进而腹泻,粪中含有黏液、血液,气味腥臭,病羊里急后重,体温升高,消瘦,衰弱,结膜苍白,终因衰竭而死亡。有的持续2~3个月,反复发作,消瘦不堪。可引起母羊流产与不孕,总的来说,症状较东毕吸虫病为轻。
【诊 断】
症状仅为诊断线索,确诊需靠病原学、变态反应及血清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采取粪便,经直接涂片法、集卵法和孵化法检出虫卵即可确诊。孵化法最利于诊断,取粪30g,沉淀后将粪渣置于500ml三角瓶内,加清水至瓶口,置室温孵化,在4、12、24h后用放大镜或肉眼观察,见有毛蚴即可确诊。
变态反应:用成虫抗原皮内注射0.03ml,15min后出现丘疹,即可确诊。
血清学试验:采用间接血凝及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均可。环卵沉淀试验简便,取载玻片一个,上加被检血清2滴,再加虫卵悬液1滴,以盖玻片用石蜡封固后37℃孵育2d,镜检见虫卵外周出现泡状(直径大于10μm)、指状或带状沉淀物,并有明显折光且边缘整齐者,即为阳性反应。
【预 防】
消灭钉螺,加强环境卫生及羊群管理,保护水源,安全放牧。
【治 疗】
可选用下列药物:
酒石酸锑钾:5~7mg/kg体重,分3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
硝硫氰胺(7505):羊按4mg/kg体重配成2%水悬液静脉注射。
捻转血矛线虫病(捻转胃虫病)(Haemonchosis)
捻转血矛线虫病又称捻转胃虫病,牧区的绵羊和山羊发生相当普遍,能引起羊只的消瘦与死亡,特别是在每年春季为造成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捻转胃虫)。捻转胃虫寄生于羊的第四胃,是胃寄生虫中最大的一种。有时由于数目太多,也可在小肠内发现。雄虫长10~20mm,为浅红色。雌虫长18~30mm,从体表可见红白两色相扭缠,形成红白相间的外观;红色为充满血液的消化管,白色为生殖管,因此有些群众称之为“麻花虫”。阴门住于虫体后半部,有一拇指状阴门盖。
虫卵呈卵圆形,为淡黄色,长为75~95μm,宽40~50μm,初排出的卵中有24个以上的卵细胞。
【生活史】
图3—22 捻转血矛线虫生活史
1.成虫 2.虫卵随病羊粪便排到体外 3.虫卵 4. 孵出幼虫 5.第一期幼虫
6.第二期幼虫 7.第三期幼虫(即侵袭性幼虫) 8.健羊随牧草和饮水吞入侵袭性
幼虫而受到感染,幼虫在第四胃内发育为成虫
捻转胃虫的繁殖力很强,每虫每日可产卵5 000至10 000个。在适宜温度下(26℃)19h即可孵化。
1.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温度和湿度都适宜,一昼夜内即孵出幼虫,经两次蜕化,在一周左右发育成为侵袭性幼虫。卵在牧场上能生活2~3个月。
2.幼虫在足够的湿度及弱光线下,向着草叶的上部移行,如果草上的湿度消失,光线变强,幼虫就移回草根泥土中。由此可知幼虫活动最强的时间是早晨,其次是傍晚,这些时候也正是感染的适宜时机。
3.当羊只吞入这些侵袭性幼虫时,即受到感染。在正常情况下,幼虫在羊体内25~35d即发育为成虫,而且大量产出虫卵(图3—22)。
【症 状】
急性:最引人注意的是肥胖羔羊的突然死亡。如果检查同群中其他羔羊,可发现结膜高度贫血。粪便干硬而少,时常便秘。如有下痢,也是因为初吃青草,或者有毛圆线虫混合感染。
慢性:病羊食欲减退,精神迟钝,喜欢孤立,放牧时常落在群后。羊毛干而脆。黏膜高度贫血,下痢便秘交替发生。因为血液稀薄,液体外漏,而发生典型的颌下、胸下或腹下水肿。水肿常在夜间自然消失。病羊逐渐消瘦,行走不稳,最后由于极度衰竭而死亡。
【剖 检】
尸体消瘦贫血,内脏显著苍白。胸、腹腔及心包积水。大网膜和肠系膜胶样浸润。肝脏呈浅灰色,脆弱易烂。第四胃黏膜水肿,有虫引起的伤痕和浅溃疡,胃内容物呈浅红色,含有大量虫体。
【诊 断】
临床症状及虫卵都无显著特征,只有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确诊:
虫卵检查:常用饱和盐水漂浮法,亦可用直接涂片法。
尸体剖检:发现有大量成虫寄生。
幼虫培养:取病羊粪便,与土壤混合,盛入培养皿中,在25~30℃及60%~70%的湿度下,培养4~5d,收集幼虫镜检。
【预 防】
1.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工作 保持羊舍清洁干燥,注意饮水卫生,对粪便进行发酵处理,杀死其中虫卵。
2.进行计划性驱虫 在牧区,根据四季牧场轮换规律安排驱虫;在不是常年放牧的地区,于春季出牧之前和秋冬转入舍饲以后的两周内各进行一次驱虫。
3.进行药物预防 在严重感染地区,放牧季节内应按捻转胃虫的季节动态和牧场轮牧情况,在一定阶段内连续内服少量吩噻嗪(硫化二苯胺)。用量为每天成年羊1.0g,羔羊0.5g,混入食盐或精料内自由采食。吩噻嗪在羊体内可制止成虫排卵,随粪排出后可阻止幼虫发育,故可达到预防目的。
也可以用噻苯唑进行药物预防。
4.合理轮牧 在温暖季节,从虫卵发育到可感染幼虫,一般需要一周左右,因此为了防止羊受感染,应该每5~6d换一次牧场。
【治 疗】
可选用下列药物:
1.口服丙硫咪唑 按5~20mg/kg体重。
2.口服吩噻嗪 按0.5~1.0g/kg体重,混入稀面糊中或用面粉作成丸剂使用。奶羊应避免应用,因可使奶汁变为淡红色,并发生石灰渣样沉淀。
3.口服噻苯唑 按50~100mg/kg体重。对成虫和未成熟虫体都有良好效果。
4.驱虫净(四咪唑) 对成虫和未成熟虫体都有良好效果。按10~15mg/kg体重, 配成5%的水溶液灌服。
应该注意的是:各种驱虫药要交替使用,因为经验证明,连年应用同一种驱虫药时,效果会逐渐降低。
仰口线虫病(钩 虫 病)
(Bunostomiasis,Hookworm disease)
仰口线虫病又称钩虫病,为绵羊及山羊常见的寄生虫病。在西北、东北、内蒙古广大牧区发生较普遍。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羊仰口线虫(Bunostomum trigonocephalam),多寄生于小肠,以十二指肠部最多。
羊的钩虫为乳白色或淡红色,是雌雄异体。雌虫长15.5~2lmm,尾钝而圆,阴门位于中部前方不远处。雄虫长12.5~17mm,虫体前端弯向背面,因此口向上仰,故有仰口线虫之称。
钩虫卵长0.079~0.097mm,宽0.047~0.050mm,颜色深,两端钝圆,一边较直,一边中部稍凹陷,在镜下观察时,显得肥胖,颇似肾脏,很容易识别。
【生活史】
虫卵随着粪便排出,在体外环境发育孵化为幼虫。如果环境潮湿,温度适宜,幼虫即经过两次蜕化,而变为侵袭性幼虫。
侵袭性幼虫能够沿着潮湿的牧草移行,它侵入羊体的方式有二:一种是由于羊只随着吃草或饮水将其吞进消化道;另一种是由于幼虫直接钻入皮肤。在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随着感染方式的不同而有区别:
1.经口感染 幼虫先钻进胃壁或肠壁,停留几天之后,再返回肠腔,而固着在肠黏膜上,继续成长到性成熟期。
2.经皮肤感染 幼虫随着血液到心脏,按照以下路径移行:
幼虫在移行的同时,逐渐成长,发育到性成熟期。
有时幼虫可随血液到达其他脏器,引起小出血点,然后即归死亡。如果羊只怀孕,幼虫可经过胎盘到达胎儿,而引起先天性感染。
【症 状】
因为钩虫是借其发达的角质口囊吸着于小肠黏膜,以吸食血液为主,故使感染羊只表现出进行性贫血、顽固性下痢及下颌水肿。结果引起大羊消瘦,小羊发育不良。严重病例常会造成死亡。
【诊 断】
本病的症状没有特征性诊断价值,要想得到确诊,应该用饱和盐水漂浮法从粪便中检查虫卵,尤其是要根据剖检中发现的虫体。
【预 防】
参照捻转胃虫病的预防措施,进行综合性预防。因为钩虫能经皮肤使羊只感染,故应特别注意棚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卫生。
【治 疗】
发现钩虫病之后,必须及早进行药物驱虫。如果患羊贫血严重,还应同时给予铁剂。
药物驱虫可参照捻转胃虫病的疗法,但口服必须采用较高剂量,例如吩噻嗪应按1.0~1.5g/kg体重计算。
食道口线虫病(结节虫病)
(Esophagostomiasis,Nodule warm)
食道口线虫病是由食道口线虫引起的。由于幼虫阶段引起肠壁上形成黄绿色结节,因而称为结节虫。因为发生结节的肠子不能制作肠衣,所以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食道口线虫(esophagostroma)。该寄生的部位是结肠的肠壁和肠腔。在我国,寄生于羊的结节虫共有四种:
1.哥伦比亚结节虫 雄虫长12~13.5mm,雌虫长16.7~18.6mm。
2.甘肃结节虫 雄虫长14.5~16.5mm,雌虫长18~22mm。
3.微管结节虫 雄虫长12~14mm,雌虫长16~20mm。
4.粗纹结节虫 雄虫长13~15mm,雌虫长17.3~20.3mm。
除了甘肃结节虫只见于绵羊之外,其他三种在绵羊和山羊都有寄生。甘肃结节虫较大,哥伦比亚结节虫较小,其余两种介于二者之间。从外形看,前两种相似,虫体前部都弯曲呈钩状;而后两种虫体的前部并不弯曲。不管是那一种,都是洁白色。
【生活史】
结节虫的生活史和捻转胃虫基本相同,只是当侵袭性幼虫感染羊只后,不在肠腔停留,先侵入肠壁内发育生长,经过5d左右再回到结肠的肠腔内,发育为成虫。
从健羊受到感染之日算起,大约经过4ld,就可以从粪便中排出虫卵。
【症 状】
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期。
急性期:是由于幼虫钻入肠黏膜所引起的。其特征是顽固性下痢,粪便呈黑绿色,带有很多黏液,有时带有血液。病羊疝痛,食欲减退。拱背,翘尾,伸展后肢。有痉挛性排尿。按压其腹壁时,有疼痛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羊只极度消瘦而死亡。
慢性期:是成虫寄生阶段所引起。病羊呈间歇性下痢,经久时消瘦衰弱,终至虚脱而死。
如果感染轻微,除了初期表现间歇性下痢以外,再无其他症状。
【剖 检】
尸体消瘦。肠黏膜充血、水肿,结肠壁上散在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大小为2~10mm,内含浅绿色脓样物,有时内容物为灰褐色,或者完全钙化而变得很硬。在结节内常可找到幼虫。
微管结节虫的幼虫并不在肠壁上产生结节。
成虫的寄生部位是在结肠前部的黏膜与粪便之间的黏液内。寄生部分的颜色发红,黏膜增厚,部分上皮脱落。
【诊 断】
主要根据剖检时见到肠壁上的大量黄绿色结节,以及在结节或肠腔内含有虫体,因为症状及虫卵均无显著特征,不容易在生前进行确诊。如果要根据虫卵进行诊断,必须特别注意与捻转胃虫的卵相区别:结节虫卵的颜色较深,虫卵中的胚细胞比捻转胃虫卵为少(只有4~16个,捻转胃虫卵的胚细胞则有24个或更多),而且卵细胞的界限较不明显。
如有条件,还可根据从粪便培养出的侵袭性幼虫的形态进行诊断。
【预 防】
参照捻转胃虫病的预防方法,采用定期驱虫、药物预防(长期服用吩噻嗪)及粪便生物热杀虫处理等综合措施。
【治 疗】
除参照捻转胃虫病的治疗方法以外,还可应用下列方法治疗:
1.用1%福尔马林溶液灌肠 每只羊用量为l 000~1 500ml,疗效很高,灌肠时应将羊的后腿垂直提起,把橡皮管插入直肠深部,然后灌入药液。
2.饮用枸椽酸哌哔嗪 按0.2~0.4g/kg体重,用清水溶解,1~2d内喝完。
夏伯特线虫病(阔口线虫病)
(Chabertiasis)
本病在西北分布很广,危害相当严重,在干燥高寒地区某些羊群中的寄生和危害,比捻转胃虫病或绦虫病还要严重。春乏时期为害最严重,受害最大的是1岁左右的绵羊。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本病是由夏伯特线虫(chabertia ovina)寄生于大肠内引起的。该虫虫体粗壮,呈淡黄白色。头端为圆形,有半球形口囊,口孔开向前腹侧,因为口孔宽大,故称阔口线虫。雄虫长度14~22.5mm,雌虫16~26mm。雄虫交合傘发达,1对交合剌较细。雌虫阴门靠近肛门。
【生活史】
与捻转胃虫相同。
【症 状】
阔口线虫以强大的口囊吸血,在肠黏膜上造成损伤。由于虫体经常变动位置,故可引起很多损伤,因而可以并发细菌感染。成虫还能分泌毒素,影响羊的健康更大。
本病的临床症状与捻转胃虫病相似。可以造成患羊黏膜苍白,排出浆液黏液性而带血的粪便。食欲减少,渴欲增加。颌下水肿,被毛干燥。时间较长时,患羊变为消瘦,有时能够引起羊只死亡。
【剖 检】
严重感染时,在一只羊的大肠内可寄生到l 500条左右,在距离肛门30cm左右处可以发现虫体。虫体往往成团存在,堵塞肠道。
【诊 断】
1.用1%福尔马林灌肠,进行诊断性驱虫,根据对所排出虫体的鉴定,诊断是否为本病。
2.根据剖检时发现的虫体,可以进行确诊。
【防 治】
防治方法都可参考捻转胃虫病。此外,还可以用1%福尔马林溶液灌肠,进行驱虫。
上述捻转胃虫病、钩虫病、结节虫病及阔口线虫病,都是由一些虫体较大的消化道线虫引起的,为害比较严重,故分别介绍。此外,在西北、内蒙等地牧区还有一些其他胃肠道寄生虫,常和上述寄生虫混合感染,例如寄生在真胃内的奥斯特线虫和棕色胃虫,寄生在小肠、真胃和胰脏里的毛圆线虫、古柏线虫,寄生于小肠或真胃的细颈线虫,以及寄生在盲肠里的毛首线虫(羊鞭虫)等,有的因为虫体较小,有的因为危害不显著,因而常被人们忽视。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不重视这些寄生虫是不对的,因为多种为害不严重的寄生虫混合感染时,就会给养羊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特将这些虫名提出,引起人们的重视。其防治方法可以参考捻转胃虫病。
肺 丝 虫 病(肺线虫病)
(Lungworm Disease)
本病在绵羊和山羊都可发生,各地牧区常有流行,往往造成羊只的大批死亡。因此与莫尼茨绦虫病、捻转胃虫病及片形吸虫病合起来,称为羊的四大蠕虫病。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羊肺丝虫病的病原包括两类,即大型肺丝虫和小型肺丝虫,前者是指丝状网尾线虫(dictyocaulus filaria),后者包括有许多种,以缪勒属线虫 (muellerius capillaris)分布最广。在英国两种都有,美国和法国后者比前者分布更广。前者主要危害绵羊,后者主要为害山羊,但一般都是二者共同为害引起发病。这里所讲的肺丝虫病,是指由丝状网尾线虫引起的疾病而言。
大型肺丝虫的成虫寄生于绵羊和山羊的支气管内。致病力强,危害最大。虫体很细,为乳白色,黑色肠管穿行于体内,口囊小而浅。雄虫长30~80mm,交合傘末端分开,1对交合剌粗短。雌虫长50~112mm,阴门位于虫体中部。
虫卵为椭圆形,内部含有幼虫。
【生活史】
1.成虫产卵于支气管或气管内,卵在肺内发育成含有幼虫的卵,这些卵以后有两条排到体外的道路(上行或下行) :
(1)下行:在咳嗽时随着痰液到达口腔,然后再咽入消化道。在消化道内一部分含幼虫的卵可以发育为幼虫,随粪便排到体外;另一部分未发育为幼虫,在排出后迅速发育为幼虫。
(2)上行:一小部分虫卵可随痰液直接咳嗽于体外而发育为幼虫。
2.幼虫在适宜的环境(25℃)中,经过6~7d而发育为侵袭性幼虫。
3.侵袭性幼虫爬上青草或进入水中,当羊吃了这种草或饮入这种水以后,即受到感染。
4.进入羊消化道的幼虫脱出囊鞘,钻到肠淋巴管 肠系膜淋巴结 血液 心脏 肺的毛细血管肺泡,最后在支气管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气管或支气管内产卵,再重复其生活史,扩大传染(图3—23 )
1.《【荷兰猪怎么分公母】羊病防治诊断与治疗2》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荷兰猪怎么分公母】羊病防治诊断与治疗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