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老小区的游泳池现在是1.2米长的娃娃鱼
最近,在四川成都一个古老的小区水箱里,居民们竟然发现了一条娃娃鱼!它慢悠悠地在绿油油的池塘水中晃悠。
一位居民用漏网将其捞出,并第一时间联系了林业部门前来处理。检测健康后,这只娃娃鱼被当地动物园收编了,一举成为了“编内人员”。
娃娃鱼怎么会出现在封闭的小区中呢?而且是已经1.2米长的个头了。基本上可以排除是野生娃娃鱼的可能,它会出现在这里,要么是被人刻意放生;要么是那户居民买回家准备食用,结果潜逃出来的;也有可能是偷偷养着做宠物,但是发现体型失控了,于是害怕地丢到了小区水池。
新闻一出,许多网友都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不是说娃娃鱼需要非常干净的水质吗?这小区看起来是浑绿的死水啊?
这只娃娃鱼本身就不是自然生长在水池中的,水质如何,它压根没得选,而且其实水质并不是能用肉眼简单判断的。臭水沟里的水如果静置长时间,各种沉积物也会下沉,这时候的臭水沟看起来是清澈的,但其实脏得不行。
而各种对水质要求很高的生物,比如金龙鱼,银龙鱼等贵得要命的鱼,它们对水质要求也非常高,但亚马逊流域的水其实也不是清澈见底的,看起来更接近这个小区水池的颜色。对这些水质要求高的生物来说,不管浑浊不浑浊,只要酸碱度达标,硝化细菌达标,对它们来说就是良好的栖息地。所谓硝化细菌是一类好氧性细菌,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硝化细菌
所以光用肉眼是无法判断水质的,当然也不是说这个小区水池水质就多好,估计也不会有人真的去检测。
娃娃鱼为何濒临灭绝?
娃娃鱼真正的名称应该是大鲵,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类动物,它们最大体长可达2米,它们皮肤松弛,眼睛呈圆珠状且无眼睑的眼睛,带有钝口鼻,头部十分宽阔平坦,它们泥色的身体有短的四肢和长长的尾巴,表皮黏糊糊的它们实在很难被当成宠物饲养。】
因此饲养它们的目的就只有两种:商用和培育种群。野外的大鲵十分少见,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一个外国的动物保护科学家团队花了四年时间调查了中国97个县的大鲵首选河流栖息地,报告说在四个地点只发现了24只野生个体。且不说他们的报告可靠不可靠,他们是不是有意地在抹黑中国,但无论如何才24只也太离谱了!
要知道实际上中国的大鲵养殖业十分成熟了,养殖的成熟大鲵总数不下百万,而且中国农业部经常呼吁养殖户将部分大鲵放归野外以进行保护。在过去十年中,有超过72000条大鲵被放生。
但大鲵始终是濒危物种,原因其实是我们对娃娃鱼的错误认识。在2019年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所谓的中国大鲵,其实至少是3种相似度极高的物种,而我们一直当成一种物种来培育和保护。
所以说自保护大鲵行动开展以来,是基因杂交导致了娃娃鱼的濒危,因为杂交很容易因疾病传播和物种竞争从而降低数量。
当然偷猎依旧是最大的阻力,一直以来都是。
还来得及
确定了这个事实后,中国的大鲵保护计划马上进行了修改,首先是先暂停了养殖大鲵的放生。不在未经筛选的情况下,污染不同的的大鲵物种。
我们中国的大鲵的基因遗传研究还很原始,但对其他许多物种的遗传研究有十分深刻的认识,相信很快就能步入大鲵保护的正轨。
一些调查显示,84.47%都能认出大鲵,这说明中国的大鲵保护教育十分有效。从教育学龄儿童了解保护中国大鲵等物种的重要性开始,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了解了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在老一辈口中大鲵也因会发出“婴儿哭声”而闻名。(其实没有证据表明大鲵会发出这种声音)
大鲵养殖的发展和严格的法律也能有效遏制偷猎者。
后记
大鲵生活了1.6亿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要继续采取行动,就仍有时间拯救这些非凡物种。
加强对大鲵的原地和异地保护行动;更新保护计划,以识别多种大鲵物种的存在等等。这些举措同步进行后,相信大鲵很快能像熊猫一样保护等级下降了。
1.《【娃娃鱼怎么养】成都小区水池现1.2米娃娃鱼,大鲵养殖很成熟,为何还濒临灭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娃娃鱼怎么养】成都小区水池现1.2米娃娃鱼,大鲵养殖很成熟,为何还濒临灭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7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