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IN宁波,和我一起逛宁波,今天我们一直在五香溜达。
昨天在谈到谢安村时,我们说,原来管辖四个村庄的山桥由于卓家人的意向,四村被为减少火灾造成的苦恼和损失而成立的水龙会改名为四安村。(莎士比亚)。
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单独聊聊这曾经的“蓝朋友”——水龙会的故事吧。水龙会也叫“救火会”“水龙局”,或是“义龙”,由这个“义”字可见,在旧时,他是民间自发组成的消防组织,因为那时候居民的住房多以木结构为主,所以防止“走水”(火灾)一直是各地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昨天也说到过了,水龙会的组建是为了尽可能地预防火灾的发生,和降低灾后的损失,所以扑救的效率高低,除了参与的人员多少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工具和设备的进步,所以“水龙会”诞生的前提,就是当时从国外引入的一种人力水泵,借以让灭火的水更持续,喷的更高,灭的更准。而这种水泵,就是所谓的“水龙”,宁波民间也喜欢称他为“咯咯龙”,再后来又引进了出水更快、更大、更省力的以马达机械作动力的水泵,俗称“马达龙”。
除了设备和工具外,每个水龙会都是由本村的青壮年或是附近商铺的店主店员组成,一个团队一般三四十人,设队长1名,副手2名,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分工,瞄、喷、铲、撬、挑水、救人各司其职。在村里的各处显眼位置,还会散布悬挂多面铜锣,也叫“太平锣”,一遇到火灾,发现的人第一时间就会就近敲响,锣声急促、连续,一边敲还会一边大喊“某某地方着火了”,以提示火灾的具体位置,如果距离水龙会驻地较远,村民们还会用锣声来接力传递。救火会的成员们听到示警,都会第一时间赶往水龙间(水龙会存放设备和工具的地方),哪怕是寒冬腊月三更半夜也不例外。
先到的同志会立马着手准备,待其他成员到达后,立即“出龙”。一路上水龙车上的摇铃会叮当地响个不停,提示之后的队员正确的方向跟上,听到声音的附近村民即使不是水龙会成员,也会积极的相应,扛着水桶水盆加入队伍一同“上前线”。
赶到火场之后,在队长的指挥下,大家会迅速地投入到灭火救援的行动之中,冒着灼人的热浪,大家分工合作“出水”救火,火灭之后,需要敲铃两下,以示可以结束“回龙”了,路上还要轻敲三下“回龙锣”,感谢各路神仙以及其他村民的帮忙和护佑。回到驻地之后还没到可以休息的时间,每个队员要对工具进行修整、晾晒,以备下次再用。
这样的“水龙义举”,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各地消防大队的设立,才渐渐地成为历史,但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却流传至今,如今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还能记起他们当年救火会出动时的情景。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聊到这儿吧,明天咱们去到李家洋村转转,因为那里同样也与水龙会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DEEPIN宁波,跟我一起逛宁波,感受宁波底蕴
1.《【水龙】曾经民间的“蓝朋友”,宁波的“义龙”——水龙会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水龙】曾经民间的“蓝朋友”,宁波的“义龙”——水龙会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7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