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级攻击核潜艇(Skate class SSN)是美国海军历来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是美国继鹦鹉号核潜艇和"海狼"号核潜艇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二艘核潜艇,也是美国第一代攻击核潜艇。
鳐鱼级首艇“鳐鱼”号进行了多项开创性航行:1958年完成了潜艇史上第一次水下横渡大西洋,并在当时创造了水下连续航行31天的纪录;1958年8月12日从冰层下通过了北极点;1959年3月15日第一次在北极破冰上浮。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共建造了4艘,首艇于1955年开工建造,1957年正式服役,最后一艘于1959年服役,已全部退役。本级艇是美国首次批量生产的核潜艇,核潜艇也从此开始成为美国海军一个独立的战术单位。
1950年8月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签署了建造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的正式文件,1952年6月14日“鹦鹉螺”号开工建造,1953年9月15日美国第二艘核潜艇“海狼”号也在通用电船(即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开工建造。
“鹦鹉螺”号和“海狼”号这两艘核潜艇的排水量都显得过大,线型也不够光顺,它们带有浓厚的试验性质,主要是解决反应堆上艇的关键技术问题,而艇体线型则是第二位的,从实际作战使用角度来看,它们只能算是美国海军名义上的第一批核潜艇。
因此在这两艘核潜艇尚未服役时,美国海军舰船局便建议在1955和1956财政年度再建造4艘排水量较小且造价较低的新型攻击核潜艇并获得批准,这就是鳐鱼级攻击核潜艇。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的主要使命是跟踪和攻击敌水面舰艇和潜艇,它首先要妥善解决的是反应堆与艇体进一步协调的问题,并真正成为可以部署在第一线的作战潜艇。
1954年1月,根据鳐鱼级攻击核潜艇最初的方案估算,其水下排水量大约为2500吨,总长度为73.2米,宽度为8.7米,水下最高航速为18节。考虑到要批量建造,基本设计方案出台后,反复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修改。直到1955年首制艇开工建造之前,其主尺度和各种状态的排水量才最后确定下来。
鳐鱼级的最终主尺度为长81.7米,宽7.9米,吃水6.1米,水面排水量为2552吨,水下排水量为2851吨,仍然采用常规潜艇艇型,把这些指标与刺尾鱼级潜艇比较可以看出,鳐鱼级实际上就是装备了核反应堆的刺尾鱼级潜艇。
1957年12月23日,鳐鱼级首艇“鳐鱼”号服役,比预定的日期提前7个月服役,第一任艇长是吉·卡尔维特海军中校。美国海军立即在大西洋潜艇部队的第二潜艇纵队组建了第10潜艇中队,并把仅有的三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海狼”号和“鳐鱼”号都编入其中。这是世界上第一支核潜艇舰队,标志着核潜艇从此登上了世界军事斗争的舞台。
鳐鱼级核潜艇最终按照原定计划建造了4艘,于1984年至1988年期间陆续退役。尽管从排水量来说鳐鱼级比“鹦鹉螺”号和“海狼”号小1000多吨,但在服役后美国海军对其进行的各种航行试验却充分显示了该级艇所具有的令人满意的性能。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采用了二战结束后的常规潜艇艇型,从外形上看,鳐鱼级颇像缩小了的鹦鹉螺号核潜艇。艇艏上部呈圆弧形,但是艏柱却是笔直垂直形状,这是与“鹦鹉螺”号在外形方面的最大区别。上甲板也为平直形状,几乎没有舷弧,这与“鹦鹉螺”号基本相同。
在上甲板靠近艇艏部位,有一个小型主动声呐导流罩。艏水平舵在不使用时被拉到斜后方放置,并在舵的后方设有锚穴孔。鳐鱼级与那些经过战后改装的舰队型潜艇的首部布置和外形基本相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国在设计建造鳐鱼级时,尚未对核潜艇的高性能有足够深刻的认识。
鳐鱼级的指挥台围壳位于艇体中间稍稍偏向艏部的位置上,上层建筑基本上从艏至艉覆盖了整个艇体,艏部稍高稍宽,向艉逐渐变低变窄,最后在艉部和主艇体相接。鳐鱼级的尾部结构基本上与“鹦鹉螺”号相同,艉垂直舵与艉水平舵呈十字垂直状态。艉垂直舵由上下两块舵板组成。
当核潜艇处于水面状态时,艉垂直舵的上舵板露出水面。鳐鱼级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两个螺旋桨位于艉水平舵左右舵板的前面。从侧面看上去,推进轴几乎位于艇体的中心线上。所以,当核潜艇处于水下航行状态时,螺旋桨的尾流能够充分地作用于艉水平舵和垂直舵。
鳐鱼级采用单双壳体混合结构,艏艉两舱采用双壳体,整个舯部采用单壳体,所有艇体均采用内肋骨结构。与美国核潜艇最后确立的单壳体结构不同的是,早期建造的鳐鱼级的设计正处于从传统的双壳体向单壳体的过渡阶段。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分为5个隔舱,从艏至艉依次是艏鱼雷舱、指挥控制兼居住舱、反应堆舱、主机舱和艉舱。艏鱼雷舱兼作备用鱼雷舱和士兵艇员居住舱,布置有6具鱼雷发射管以及油压式鱼雷存放架,舱室上部设有一个兼作鱼雷装载口的逃生舱口,因此该舱又是应急逃生舱,这些都与常规潜艇的艏鱼雷舱功能完全相同。
指挥控制兼居住舱是该级潜艇最大的一个舱室,设计师利用两层甲板将该舱分为三层。上甲板空间是指挥区和军官居住区。在上甲板靠艇首一侧是军官居住舱区,左舷自首侧开始依次是军官用卫生间兼淋浴室、三间军官居住室、总务室。右舷自首侧依次是军官配膳室、军官会议室和艇长室。
军官居住舱区的后面是作战指挥室,里面布置了两根潜望镜。潜望镜的左舷侧是艇的操纵部位。在操纵部位上,自首测开始依次是并排布置的2个舵轮以及舵杆式操纵装置的台架,该台架的后面是带有关闭各液舱通气阀和溢流阀的操作装置。作战指挥室前部的右舷一侧布置有一个独立的声呐室和艇上总指挥部位,作战指挥室的最后部是无线电通信室。
指挥控制兼居住舱的中甲板上主要布置着与士兵有关的各种舱室、空气净化室以及电子仪器舱室。自艇艏侧至艉侧的舱室顺序是,右舷有淋浴室、厨房和士兵餐室,左舷有军士长室、两间士兵居住舱室。
指挥控制兼居住舱的后面是反应堆舱,其上甲板的延长部分,构成了屏蔽走廊,艇内人员通过屏蔽走廊可以在艇内自由行动,不受反应堆舱的阻碍。反应堆舱的后面是主机舱,布置有两台主机和各种辅机。艉舱设在最后,除了布置两具鱼雷发射管之外,还有放射性和辐射剂量监测室。此外,艉舱还有部分士兵居住,也用做另一个应急逃生舱。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各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有两种型号,都是由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其中首艇“鳐鱼”号和3号艇“棘鬣鱼”号装备了堆体高度较小的S3W型反应堆,而2号艇“剑鱼”号和4号艇“海龙”号装备的则是堆体高度较大的S4W型反应堆。由于高度不同,因此各自布置在反应堆舱上部的屏蔽走廊的形状也不同。
“鳐鱼”号和“棘鬣鱼”号的屏蔽走廊是隧道式的,横截面为圆形。而“剑鱼”号和“海龙”号由于反应堆大的原因,因此在屏蔽走廊的底面形成一个明显的突起。为了不影响艇上人员通过,“剑鱼”号和“海龙”号最后采用的是平底圆拱式的屏蔽走廊,其横截面为拱形。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共装备有8具鱼雷发射管,艇艏为6具533毫米发射管,艇艉为2具可发射MK57型短鱼雷的480毫米发射管。加上艏舱的12枚和艉舱的2枚备用鱼雷,每艘可以装备22枚鱼雷。
在鳐鱼级的4号艇“海龙”号尚未开始建造时,美国海军正在开展巡航导弹潜艇的研制,为了加强对巡航导弹提供隐蔽的制导能力,“海龙”号上增加了巡航导弹的制导装置。1957年1月,鳐鱼级四艘核潜艇尚未全部建成,为了提高和改善水下攻击能力,艏部鱼雷发射管中的4具及2具艉鱼雷发射管被改为线导鱼雷的发射方式。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的建造出现,标志着美国海军核潜艇研制的实验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开始迈入组建核潜艇舰队的阶段。鳐鱼级的四艘艇装备了功率相同,但是型号不同的两种小型核反应堆,表明美国海军不仅解决了潜艇艇体与反应堆的协调问题,而且在反应堆研制方面,朝着更加成成熟化、多序列化的方向前进。
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核反应堆不仅可以装备在大型潜艇上,也可以装备在排水量大约为2800吨的中型潜艇上。因此,鳐鱼级攻击核潜艇不仅预示了未来制造小型核反应堆的可行性,也指明了其发展远景。
水上排水量2552吨,水下排水量2851吨;艇长81.7米,宽7.9米,吃水6.1米;水上航速15.5节,水下航速18节;潜深213米;自持力41天;编制66人。
这个人大家都认识吧
1.《【潜水艇鱼】美国海军第一代攻击核潜艇——“鳐鱼”级攻击核潜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潜水艇鱼】美国海军第一代攻击核潜艇——“鳐鱼”级攻击核潜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778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