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全国城市和县城可提供公共服务的厕所数量达37万余座,其中城市公厕数量达16.5万座,比2017年增长了21.4%。此外,女性厕位的比例标准也由2016年底前的1:1提高至3:2。厕所解决的是方便的问题,而只有当“方便”变得“不方便”的时候,大家才会关注厕所。比如,今年十一期间,安徽芜湖某景区里游客爆棚,女游客遇到了“如厕难”问题,不少女士难忍煎熬闯进了男厕所;再比如,小男生被妈妈带进女厕所,也时时引发尴尬。
要看到,厕所背后涉及防疫卫生、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性别友好、城乡公平、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等宏大的社会议题,也直接关涉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卫生、充足、友好的厕所的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文明、公共健康提升的硬件措施,也有助于社会成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厕所虽然小,但却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针对中国农村的公共厕所建设欠账,2017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厕所革命”上升至国家层面。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农村的“厕所革命”承载着美丽农村建设的憧憬,也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
就厕所的性别友好层面来说,女厕所厕位不够用,不再是女性羞于启齿的话题,相反,被堂堂正正地纳入了国家宏观政策中,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提出地方要因地制宜,在新建和改建公厕时,按照3:2的比例设置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严格按照新标准提高女性厕位比例。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加强符合妇女需求的卫生厕所建设,推动将男女厕位比例规范化建设和达标率纳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的评选标准。
虽然,男女厕位的调整到位还需要一些时间,也难免出现高峰时段里女性“如厕难”的尴尬,但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中国也在积极倾听女性诉求,打造更公平的性别友好社会。
此外,第三卫生间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全国约有近一万座城市公厕中设置了第三卫生间,约占城市全部公厕数量的6%。所谓第三卫生间,是指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卫生间,主要是指女儿协助老父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等。第三卫生间是打造适老社会、育儿友好型社会的刚需。
厕所是文明的尺度,是国家发展的注脚,与民生息息相关,要让厕所服务跟上公众的需要。
责任编辑:沈彬
1.《【厕所】深化“厕所革命”,提升获得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厕所】深化“厕所革命”,提升获得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82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