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很柔软,小小的他们总是犯错。
吼不能解决问题。
1
前几天在从家乡回来的高铁上。
总共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方的一位母亲骂了孩子近30分钟。
原因是孩子要喝饮料,妈妈给买了,孩子喝了几口后盖子没有拧紧,饮料洒在了地板上。
妈妈的包上,夹在衣服上。
面对孩子这个“错误”的结果。
教孩子几句,比如“下次一定不要忘了拧盖子!”" "
“你看着自己不小心,弄脏地板,弄湿妈妈的包和衣服,真麻烦!”
这样说很正常。
但是这位生气的母亲大声斥责了孩子。“以后再也不买酒了。”
但是孩子没有任何反应。他可能认为自己错了,或者已经习惯了妈妈般的感情。
然后继续指责:“下次我不会把你带回来的!单击
“别叫我妈妈,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单击
充满威胁和指责,声音也很大。
当他叫妈妈不要叫的时候,那个男孩哭了起来。
坐在一起的叔叔都会感受到这句脏话的威力,身体斜着坐在一边。
前面座位上的一些孩子也转过头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
我想所有成年人都会明白“覆水难收”的道理。
洒了饮料,怎么责备孩子也没有用。
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对孩子大喊大叫和骂人呢?
我记得小时候在亲戚家做客。
亲戚家有一个和我差不多的大哥。
那天在餐桌上,大家开始动筷子,听到砰的一声,哥哥的饭碗被打碎了。
一听到声音,他妈妈就跑过来把他从座位上拽了下来。
然后狠狠打了他屁股几局,骂他是败家子,又打碎了家里的碗。
那顿饭他一个人站在屋外不吃,一个人默默流泪。
他母亲脾气大,没人敢为哥哥说话。
我一直记得他委屈的样子。
没有人比小孩子更深更害怕了。(约翰f肯尼迪)。
所以最近小鱼也多次打碎了饭碗。
每次他本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弄糊涂了。
我静静地告诉他,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带上扫帚,自己把地清理干净。"
他像找到出口一样飞快地跑过去拿走了。
然后我们一起打扫干净,拿新碗,放食物,对他说。“下次一定要注意,用手托碗,让饭碗离桌子远一点。”
孩子们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而遭受损失的时候。
心里都紧张不安。
这时父母一通呵斥,不仅无助于他们解决问题,还能记住教训,吓吓孩子。
你真的知道孩子喊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吗?
德国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图画书《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可爱的企鹅宝宝给我们讲述了它和他母亲之间的非凡经历。
今天早上,我妈妈生气了,冲我发火,大喊大叫。结果,我吓得浑身飞散。……。
我的头飞向太空,我的船掉进海里,我的嘴插在高山上。
结果气得大喊大叫的妈妈再次找到了我,治好了我。
妈妈对我说“对不起”,我也原谅了妈妈。
因父母的叫喊而受伤的孩子们心里充满了恐惧,甚至瑟瑟发抖。他们依靠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可怕的现实世界。(莎士比亚)。
你可能认为只用高音做一个。
点噪音,来达到震慑的效果;或者觉得自己只是一时失控,内心还是爱孩子的,不是吗?于是马上一次又一次原谅了自己的失控。
但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孩子最信赖、最爱的爸爸妈妈,一切从你的口中出来,杀伤力就成倍的增加。
图来源丨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
3
还有不少的父母觉得,打是亲,骂是爱。
所以你跟他们说不要打骂孩子时。
他反而说你太惯着孩子,太把孩子当回事。
有一个妈妈在朋友圈分享说:“亲生的就是亲生的啊!上一秒钟刚刚被我凶,下一秒又在我怀里叫妈妈。”
孩子总是那么轻易地原谅父母。
如果是你凶了同事或者其他亲戚,没一段时间,肯定是修补不好关系的。有的还因此反目成仇。
也许正是因为能这样轻松地获得孩子的原谅。所以很多的父母就觉得吼吼孩子没关系啊。
还有的父母会说:"我有脾气未必要憋着啊,把自己憋死?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被打骂着长大的,不也很好吗?"
面对这么有道理的反问,我也是无话可说。
的确,孩子常常愿意原谅“暴力父母”的过错,相信父母是心情不好,不是不爱我。
孩子永远善良地站在父母的立场上理解父母,而我们呢,是否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我也对孩子发过火,看到孩子吓怕的样子,非常的后悔。
所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吼孩子是一种病,得治!
4
怎么治?给几条建议吧。
首要的是反思、剖析自己。
为什么会对孩子这样大吼大叫,甚至对很多亲人也是如此,对外人却客客气气,判若两人呢?
其实是孩子因为爱的缘故,原谅了你的暴躁,接纳了你的坏情绪,自己舔平了伤口罢了。
可这不是三番两次发脾气的理由。
反而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善待这些爱自己的人。
如果再深入一点思考和观察。
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脾气性格跟自己的原生家庭,跟父母息息相关。
以前遇到一个爸爸,他其实打完孩子也觉得后悔。
但就是不肯让步:“谁叫他不听我的,不好好学习我还打!”
他的价值观是:“反正我也是挨打长大的,也没什么。”
因为他小时候,一调皮捣蛋就被爸爸拿棍子追着打。
从来没有谁跟他耐心地说过话。
小时候很少被温柔以待,而是打骂相加,甚至没解释机会的话。
长大成人后,做了父母,往往会不自觉地对孩子也是打骂相加,无法温柔以待。
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你或者示范给你该怎么做才好。
如果还不改变这种方法,那真的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其次告诉自己管理情绪,跟孩子好好说话。
这几日读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回忆老师李叔同先生的文章。
在文章内,先生提及老师教诲学生时,总是这样地态度——“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
这句话值得我们细究。
轻而和气,不失严肃。
在教诲孩子的时候,需要让他们加深印象或者强调重要性时。
可以严肃,但是语气尽量轻而和。
无需大声吼叫,不要态度凶狠。
真的,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的样子都很恐怖。
有时对孩子的大发脾气,如果拍下照片,自己都会吓到自己。
所以,下次自己想大发雷霆地时候,深呼吸,内心默念:平和平和,不要吼!
一次改不了,好好反省,继续改。
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能控制住这种坏脾气。
这就是一场修行,证明你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所以说养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真的没错。
用爱来引导,用规矩来惩戒,而不是靠脾气来震慑。
其实在所有的管教中,发脾气是最无用的。
就好比高铁上因为撒了饮料而挨骂的孩子,他只要明白喝完饮料盖好盖子就好。
其他所有的吼骂和威胁,下车后孩子都会忘掉。
最后什么不会留下,也许只会留下妈妈那刺耳的责骂,多年后隐隐约约出现在记忆里。
有妈妈说,好好说话,孩子不听,只有吼骂才会听。
比如小小鱼晚上去洗澡时拖拉,妈妈为此很恼火,有时就吼上了。
我给了老婆一条建议,在你跟他聊天时,好好谈谈可以怎么做,而不要总是靠大声叫唤他。
这样的效果比吼叫要好。
比如我每次不吼他,但是会让他对表,去看时间。
他自己看了表就知道该快点了。
因为规矩是9点半前必须上床,否则故事时间会压缩掉。
当规矩最后内化为行为习惯时。
孩子会变得自理,而不是靠你吼叫。
当他做作业,也许会分神,或者写的很潦草。
分神时可以停下来,提醒孩子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了再继续。
潦草的话,规定好时间改过来。
如果不听怎么办?
那就看最初定学习规矩时惩罚是如何的,按照这个约定就好。
而去超市,他不会赖着不走,非买哪个东西不可。
因为他知道,真的需要的东西,不要说,我们也会买。
不合规矩的需求,吵闹也要不来。
有了爱的引导,再加上规矩的一个约束作用,那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爱和规矩,不仅仅是养育孩子的两件法宝,更是治疗“吼”病的良方。
1.《【为什么在夜里不可以乱叫】不要总是对孩子大喊大叫,这是一种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在夜里不可以乱叫】不要总是对孩子大喊大叫,这是一种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305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