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宠物

【蝙蝠属】专题“新冠肺炎”传染源是不是蝙蝠?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回应10大疑问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6日24时,共收到3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744例,现有重症病例461例,累计死亡病例80例,累计治愈出院51例。

“新冠肺炎”传染源是不是蝙蝠?是否还存在中间宿主?哪种口罩防护更有效……1月2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呼吸病学等四位专家解读了10大疑问。

答问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单广良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日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彬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詹庆元教授

1、病毒有何特点?对热敏感

金奇教授: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用专业术语来说它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身份”已被确认,该病毒于2020年1月6日被分离出。之所以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是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属于和SARS、MERS不一样的新分支。

冠状病毒(也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但氯己定(洗必泰)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比SARS温和?说法不可靠

单广良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处于流行期,对其来源、传染性、感染传播途径和诊疗方法等尚处于逐渐发现和不断认识阶段。仅根据目前观察到的表面现象,简单将其与SARS从致死的危害、传染力和传播速度作比较,缺乏临床上系统的、可比的数据支持和充分流行病学证据。

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病毒温和”的说法,有可能会令人误解,甚至削弱大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的重视程度,更有害的是可能造成部分人产生松懈和侥幸心理。

3.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是什么?多证据指向蝙蝠

金奇教授: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提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起源于蝙蝠。但关键问题是,蝙蝠病毒正常条件下不能直接感染人类,可能通过“中间宿主”感染。现在问题是,“中间宿主”到底是谁?有科研论文和社会上的流行说法将“犯罪嫌疑人”指向蛇、豺等动物,都需进一步确证。

4.是否出现“超级传播者”?尚未确认

金奇教授:

尚未确认出现“超级传播者”。所谓“超级传播者”是一个流行病学专业术语,一般指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感染者,比其他患者更容易传染其他人,从而影响疫情的扩散速度及规模等。

一人感染多人的现象不止因为出现“超级传播者”。感染病毒的个体产生的病毒量大(重症患者等)、通过咳嗽等方式释放的病毒多、以易传播方式与其他人接触多(面对面交流等),以及被感染个体与多个其他未被感染的人同处某种相对封闭环境等都会造成一人引发多人感染。

5.人际间传播如何传播?飞沫空气接触

曹彬教授:

从目前情况看,95%以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都与武汉有关。从一些聚集性病例的发病关联次序和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判断,人传人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社区传播。

通常病毒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粘膜表面;二是接触传播:在接触感染者接触过的东西后触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导致病毒传播;三是空气传播:病原体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具有传染性。

6.感染后有哪些症状?已出现“不典型”病例

詹庆元教授:

通常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大约半数患者会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少部分患者可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能是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尤其引起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发病时症状轻微,没有发热。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当地医院已发现多个“不典型”病例。患者不是以呼吸病症状前来看病的,有的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的心慌、头疼、患结膜炎,甚至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的。这类“非典型”患者会是隐性传染源,需第一时间鉴别诊断,尽早隔离。

7.何时能研发出药物?紧急攻关已启动

1月22日,科技部紧急启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的应急攻关项目,成立科研攻关专家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发布专项项目指南,并给予资金支持。课题组已挑选120多个化合物和已上市药物,送往武汉病毒研究所筛选,希望能从中发现具有抗击该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最新消息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联合应急攻关团队迅速发现了30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他们将开展活性测试,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加直接指导。

8.为何要对“新冠肺炎”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最大程度控制扩散

单广良教授:

目前,即使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毒力和传染性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认识的情况下,对感染患者采取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完全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考虑。

鉴于春运人口大量流动,以及多省出现的新发病例均有明确的在武汉期间的密切接触史,所以对武汉采取暂时交通限制,可有效遏制疫情上升势头,也是最大程度控制流行扩散的有力措施。

9.如何进行防护?老年人是重点

曹彬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已确定可以人传人,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免疫力低的老人固然要注意防护,平时很少生病的年轻人也要做好防护措施。

对“免疫力强”的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样存在很大威胁。从目前情况看,72%的感染者是超过40岁的人群,男性感染者占64%,40%的感染者本身还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国家卫健委23日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工作,重点关注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0.哪种口罩有效?推荐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曹彬教授:

目前市面上的口罩有以下几种:

一是纱布口罩:此类口罩面部密合性差,防毒效率低,不能作为医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

二是聚氨酯纤维口罩:普遍既没有飞沫隔离作用,也起不到阻挡雾霾的效果。

三是一次性医用口罩:种类较多,如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用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一般防护,或在有创操作过程中的飞沫隔离。注意要选择含有过滤层的医用口罩才能达到阻挡液体、颗粒过滤等效果,尤其推荐使用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四是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 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能过滤≥95%的非油性颗粒。具体包括:N95、KN95、DS2D等型号可选择,但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式很重要,若佩戴错误会影响过滤效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1.《【蝙蝠属】专题“新冠肺炎”传染源是不是蝙蝠?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回应10大疑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蝙蝠属】专题“新冠肺炎”传染源是不是蝙蝠?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回应10大疑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3341968.html

上一篇

哈多利博美,干货看这篇!优秀的伴侣,喜欢博美的都来看看吧-博美犬简介

哈多利博美,干货看这篇!优秀的伴侣,喜欢博美的都来看看吧-博美犬简介

哈多利博美相关介绍,博美犬基本资料: 智商: 第23名 体型: 超小型犬 肩高: 22-28厘米 体重: 2-3公斤 功能: 玩具犬 博美 是一种紧凑、短背、活跃的玩赏犬,学名哈多利系博美犬(俗称英系博美犬),是德国狐狸

长须牧羊犬专题之动物世界-AKC认证犬种图录(A/B/C/D)

长须牧羊犬相关介绍,阿芬平嘉犬 Affenpinscher 阿富汗猎犬 Afghan Hound 万能梗 Airedale Terrier 秋田犬 Akita 阿拉斯加雪橇犬 Alaskan Malamute 美国爱斯基

陆龟隆背,在这里你可能会找到答案!

靴脚陆龟相关介绍,作者:老赵 隆背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食物过量、纤维含量低、个体缺乏运动等等,都可能造成隆背。但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没有确切的定论。虽然这种疾病是不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命,但是对它们的健康是有一定危害的

【沙克犬】「我要上户口」我想做个堂堂正正的合法“汪” ……

沙克犬相关介绍,说起给汪上户口,那真是一肚子的感慨呀!自从2001年7月份养了匹克开始,每年的3-5月份,为他上户口就成了家中的一件大事。 感慨之余,让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北京市有关养犬的条例规定 1、重点与非重点区域的

【金毛犬段景住】《水浒传》金毛犬段景住:钻营取巧的典型代表

金毛犬段景住相关介绍,《水浒传》中人物众多,不说田虎派系、王庆派系、方腊派系和各种串场的小人物,单单是隶属于梁山泊宋江派系的头领就有一百零八位之多,这一百零八将上应星宿,共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地煞

屁鼓,干货看这篇!总是“放屁”的人注意了,你可千万别忽视了,原来是这里出了问题

屁鼓相关介绍,放屁,乃人之常事也。但是,屁从何来,是跟你的饮食有关,还是身体的相关原因,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放屁”的事情。 放屁,一般都是由于消化道有气体产生,为什么消化道会有气体呢?这是因为人在吃食物时,由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