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大海纳再受伤 褚健暗谋中控技术上市

  对于目前处于停牌阶段的S*ST海纳来说,这个夏天并不平静。

  立立电子被媒体质疑为掏空上市公司浙大海纳资产而被推迟上市,尽管目前中介机构中信建投表示核查结果已经上报证监会,但公司何时挂牌还是未知数。

  近日,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浙大海纳当时上市时的另一块自动化资产在2003年前后也被转让出来,目前这块资产也已经进入上市前的辅导期”。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人士所说的自动化资产系浙江浙大海纳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该项股权早在2003年1月被转让给5个自然人。

  而目前地处浙江杭州滨江区的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确实正在筹备上市事宜,当初的海纳中控如今经过数次更名后也和中控技术共同成为中控科技集团的成员企业;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控科技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正是当时海纳中控的总经理褚健。

  那么,此中控和彼中控究竟有何联系,这是不是又是另一个版本的“立立电子”事件,记者通过近半个月的实地调查,试图来揭开这其中的复杂关系。

  中控技术:第二个立立电子?

  作为中控科技集团的核心成员企业,中控技术主要致力于自动化领域的现场总线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公司的产品主要适用于包括化工、炼油、石化等十多个行业的流程工业企业等领域,目前的000多个客户遍布全球。

  来自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9月30日,中控技术的总资产、总负债和净资产分别为5.3亿元、3.亿元和1.86亿元人币。

  目前,计划在A股上市的正是中控科技集团的核心子公司中控技术,前者持有其2.9%的股权。

  除 此以外,中控科技集团还拥有包括浙江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中控软件技术 有限公司、浙江中控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中控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易商软件有限公司和浙江中控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众多子公司。

  事实上,中控技术计划今年在A股上市的消息在杭州当地早已不是秘密。

  据浙江省信息产业厅相关人士透露,今年3月厅里相关人员曾专门前往中控技术调研,并听取公司总裁金建祥关于中控的发展情况和公司上市的准备情况的汇报。

  月底,在杭州市召开的企业上市工作座谈会上,中控技术和浙江万马电缆等18家拟上市公司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筹备情况。其中,万马电缆的IPO申请已经在7月日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

  从 浙江省工商局查阅的工商资料显示,中控技术的控股股东中控科技集团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晰,从1999年成立至2002年内经过两次注册资本的变更,分别是从 100万元增资至1500万元,再增资至2000万元。公司董事长褚健以60%的持股比例成为集团前身中控科技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相比较而言,中控技术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股权结构的变更则要频繁得多,公司甚至在200年股份制改革之后又重新将公司性质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再次完成第二次股份制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控科技集团众多子公司中,中控信息和中控仪表都曾经和浙大海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中,中控信息的前身是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该公司是浙大海纳1999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时三块资产其中的一块,其他两部分分别是浙大下属的半导体厂和主营计算机集成的浙大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

  然而,在浙大海纳上市三年之后,公司持有中控信息98.33%的股权被以当初出资额的价格转让给五个自然人,公司2003年年报披露称该项投资转让产生损失158.7万元。

  而中控信息持有中控仪表0%的股权也早在2002年下半年就被中控科技集团受让。

  其间,中控信息还曾经一度参股中控技术,2002年该项股权被以溢价20%转让给后来的中控科技集团。

  截至2003年6月,中控科技的实际控制人褚健辞去浙大海纳董事后,除却褚健本人持有浙大海纳5万原始股外,中控科技和浙大海纳不再有任何联系。

  “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够抹中控技术此前和浙大海纳的连带关系,毕竟当时中控自动化的资产是作为浙大海纳的一部分资产参与上市的。”一位浙大海纳上市时的内部人士如是评价中控技术和海纳的关系。

  褚健的股权腾挪术

  海纳中控的前身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由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1993年3月创建,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技术服务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1997年公司更名为“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

  1999年,杭州浙大中控下属的资产和浙大下属的半导体厂及浙大快威公司三块资产一起合并上市,这就是现在的浙大海纳,而杭州浙大中控这个法人实体也随即注销。

  不过,在浙大海纳上市3个月后,公司联合褚健等23个自然人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浙大海纳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其中浙大海纳出资2950万元,占总股本的98.3%,该公司占据6个募集资金投向中的自动化项目。

  此外,浙大海纳1999年报显示,浙大海纳还下设南浙大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持有60%的股权。

  “尽管当时股份公司成立后不久就分别成立了海纳中控和浙大快威两个子公司,半导体业务则在公司本部,但由于三块资产事实上的独立核算,使得股份公司对其缺乏有效控制。”一位浙大海纳上市之初的公司内部人士表示。

  2001年,“海纳中控”更名为浙江浙大海纳软件有限公司,相比之下,同样在1999年成立的中控技术和中控软件的发展却要迅速得多,两家公司分别在2000年的6月份和8月份完成了增资扩股。

  这次增资中,中控软件的注册资本从100万元变更为1500元,增资部分的资金均来自于个自然人潘再生、协和、陈卫红和应佩华,其中前两人至今仍旧是中控科技集团的高管。

  作为中控软件的控股子公司,中控技术在此轮增资之后注册资本从100万元增至300万元,中控软件仍旧以19.09%的股权列第一大股东,其他股东分别包括6个法人机构和7个自然人。

  需要指出的是,海纳中控也在此次增资中出资300万元获得中控技术9.09%的股权;2002年,海纳中控将该笔股权投资以360万元转让给中控科技。

  事实上,从此后的股权关系演变来看,褚健在2002年下半年就开始刻意将中控系旗下公司和浙大海纳划清关系。

  2002年7月9日,浙大海纳董事会通过了两项决议,一是海纳软件将持有浙江浙大中控技术有限公司300万股份作价360万元转让给中控科技;二是海纳软件将其持有浙江浙大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0万股份作价213.20万元转让给中控科技。

  2003年1月,浙大海纳决定将其持有海纳软件98.33%的股权以当初出资额29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章全等5位自然人;此时,海纳软件剩余1.67%的股权已经从当初发起时的23个自然人手中转让至中控科技手中。

  不过,这其中有一个关于商标的问题令人生疑。

  1999年浙大海纳上市时,SUPCON商标随着中控自动化进入公司归浙大海纳所有,成为上市公司无形资产。

  然而,SUPCON商标目前却是中控科技集团所有,中控技术及其集团其他成员的绝大多数产品均标识了这一商标。

  浙江当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SUPCON商标早在2000年就已经转让给了浙江中控软件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中控科技集团,2001年该商标被转让给中控技术2年后重新被转让给中控科技集团。

  不过记者遍览浙大海纳2000年的所有公告和当年年报,并没有提及SUPCON商标转让一事,上市公司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商标转让款项。

  上市前的演变

  中控技术的实际控制人褚健目前仍旧担任着浙大副校长和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资料显示,今年5岁的褚健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1982年从浙大化工系毕业后,继续就读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此后经过了日本留学之后继续留校任职至今。

  而在整个中控系中,最上层的公司是中控科技集团。这家成立于1999年2月的公司当时的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其中浙大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持股50%的控股股东。

  不过公司的主营范围几乎和当年10月成立的海纳中控一致,而在11月份成立的中控技术的经营范围同样包括了“自动化系统装备”、“自动化系统”等。

  2000 年6月,中控科技集团注册资本第一次增加至1500万元;2002年11月,褚健在公司第二次增资时首次出现在中控科技集团的股东行 列,褚在受让了潘再生500万元股份的同时再次出资700万元,合计出资1200万元,占当时注册资本的60%。

  2003年,中控科技变更为企业集团,此后的数次增资的资金均来自于公司逐年累积的未分配利润,及至目前公司的注册资本已经高达1亿元人币,而实际控制人褚健则通过法人机构隐身背后。

  来自浙江省工商局的资料显示,目前中控科技集团的家股东浙江恒汇投资有限公司、浙江致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创瑞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浙江势道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有集团60%、20%、5%和15%的股权。

  其中大股东恒汇投资的股东分别是自然人褚健和褚燕芸。杭州当地知情人士透露,褚健和褚燕芸系亲属关系,而恒汇投资和中控科技集团的法人代表均由有中科集团副总裁赵忠平担任。

  第二大股东致高投资的股东同样是两个自然人,中控集团总裁金建祥和集团副总裁施一明分别持有90%和10%的股权。

  第三大股东创瑞投资的股权分别是自然人应佩华和陈卫红持有,前者在中控科技集团第一次增资时就已经进入股东行列。

  这样,褚健通过中控科技集团间接控制着中控技术。

  中控技术作为中控系上市的实体公司,事实上早在200年就完成了一次股份制改造。

  记者从杭州市上市办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200年2月,浙江省企业上市领导工作小组同意了中控技术变更为股份公司的申请。

  此前,中控技术已经成功引进了包括上海英讯科技、世纪方舟投资、海南海泰创新科技投资和浙江汇高科技等几家联合发起人,公司总股本被确定为6282万股。

  经过数轮股权变更之后,中控技术的股东结构变更为中控科技集团6.18%、浙江汇高科技12.3%、浙江致高科技3.26%和自然人金建祥20.22%。

  其中,浙江汇高科技系中控科技集团第一大股东恒汇投资前身,浙江致高科技系中控科技集团第二大股东致高投资的前身。

  2007年8月,中控技术以未分配利润1218万元按比例转增,公司注册资本从此前的6282万元增加至7500万元。

  1个月后,中控技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股权转让。其中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耗资1050美元溢价16倍从中控科技集团手中购得500万元的出资,占公司总股本的6.67%。

  此 外,浙江正泰电气股份、浙大创投公司、杭州博融投资也分别以16.5倍、1.95倍和1.95倍的溢价购得中控科技1.33%、2%和0.67%的股 权;另外两家法人机构浙江谷丰投资和杭州锐永投资则以2.5倍和0.8倍的溢价购得1.33%和0.35%的股权,此外包括褚健、金建祥、褚敏在内的 2人也分别受让了部分股权。

  2007年10月,中控技术再次变更为股份公司,公司也开始了第二轮的上市启动准备;当年11月,中控技术在 股份制改造完成后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7500万元增加至8000万元,资金全部来自于中控集团的员工。至此形成了中控技术目前的股权 格局,7家法人机构和79个自然人股东。

  记者从中控技术内部人士了解到,目前中控技术的上市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在公司内部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听说大概要发行1.07亿的股本”。

  发审委将于月3日重新审核< =#0000ff>立立电子IPO的消息格外引人关注。立立电子是一年前就通过了发审委审批的公司,去年7月该公司甚至已经完成了新股发行,并准备于7月8日挂牌上市。但就在上市的前一天,该公司发布公告称,接到保荐人中信建投的通知,将对媒体就公司进行的相关报道进行核查,立立电子上市的计划遭到推迟。

  而根据媒体报道,立立电子涉嫌掏空浙大海纳资产,原易方达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江作良、原东方证券副董事长王敏文等人与原浙大海纳总裁李立本等一班浙大海纳的原高管,涉嫌采用一系列资产转移手段,将原本属于浙大海纳的优质资产拿来“第二次上市”。立立电子高管掏空浙大海纳资产的行为,引起市场极大的愤怒,该公司的上市因此拖延下来。因此,此次立立电子的二次上会牵动着中国股市的神经。

  发审委重审立立电子IPO,结果当然只有两种,要么为立立电子IPO放行,这样去年7月该公司发行的2600万股A股就可以择机上市了,本来就很浑浊的A股市场也将因为立立电子的掺入而变得更加肮脏。要么就判处立立电子死刑,把立立电子拒之于中国股市的大门之外,为中国股市树立一股正气,并提请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资本运作高手们掏空浙大海纳公司的责任。

  发审委将作出何种选择?实际上,发审委除了否决立立电子IPO之外,并无选择可言。对于发审委来说,放行立立电子IPO,这是明显的渎职,是明显对中国股市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发审委的委员们连同立立电子一道都将被钉在中国股市的耻辱柱子上。因为如果放行立立电子IPO,这就是纵容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就是对中国股市最大的犯罪。如果立立电子IPO都可以放行,那么中国股市从此就可以不再需要发审委了。

  立立电子IPO的性质是非常恶劣的。作为一家法人企业,该公司的设立居然是建立在对另一家上市公司浙大海纳优资资产掏空的基础上的。立立电子上市的资产中,其核心部分和主要的盈利部分均是来自于浙大海纳,而且正是1999年浙大海纳IPO时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更加恶劣的是,作为浙大海纳的原董事长李立本、财务经理林必清、浙江海纳半导体分公司单晶制造部部长田达晰、总经理助理刘培东等人,在将浙大海纳的优资资产宁波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贱卖出来后,又摇身一变,悉数成了立立电子的高管与骨干,并拥有立立电子的大量股份,一旦立立电子上市成功,他们中的不少人将成为亿万富翁。

  因此,立立电子的IPO之路是充满罪恶的。这样的公司如果能够获准上市,这将是中国股市的耻辱。这将是中国股市最大的利空。如果这种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得不到追究,甚至让其合法化,如此一来,李立本等人不是可以将自己掌管的宁波海纳的优质资产无穷无尽地“上市”下去了吗?如此“克隆”下去,中国股市又有几家上市公司能不被掏空呢?因此,为了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为了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权法益,发审委绝对不能姑息纵容这种掏空上市公司的犯罪行为。如果任凭这样的公司发股上市,中国股市将休矣!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保荐制度。中国股市自2003年末引入保荐制度以来,新股发行均由保荐机构与保荐人推荐。< =#0000ff>立立电子也不例外。但令人不解的是,像立立电子这样一个明显存在问题的公司,保荐机构与保荐人怎么就没有发现?保荐机构与保荐人的责任到底在哪里?虽然说,随着立立电子IPO在重审中被否决,其上千万的保荐费用将要退还,但仅限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对于相关保荐机构与保荐人这种把关不严的行为,有必要作出进一步的处理,并加大处罚力度。

  从立立电子只差一天就上市的惊险来看,新股上市与发行之间的安排过于紧凑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立立电子IPO被否决,媒体的监督作用功不可没。正是有关媒体曝光了立立电子涉嫌掏空浙大海纳的问题,这才使得立立电子的问题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并最终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但新股上市与新股发行之间相隔太近,并不利于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甚至有可能让某些问题公司带着舆论监督出来的问题而上市。所以,立立电子IPO被否决表明,在改革新股发行上市制度时,进一步拉开新股上市与发行之间的时间间隔很有必要,此举对于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暴露新股发行公司问题,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融合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金融资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体资本进入金融资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每家企业不都梦想成为GE那样的企业吗?

  立立电子事件让我们理解,什么是金融资本与实体资本融合过程中的丛林规则,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融合并非花团簇,很可能成为对普通投资者的侵害过程,以及建立丛林规则重新进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种违规结合产生的是恶之花。

  在立立电子事件中,浙大海纳股东遭受双重欺诈。

  首先,浙大海纳的核心技术被“转移”到立立电子。成立于2000年6月的立立电子,其核心技术6英寸硅抛光片剽窃自上市公司浙大海纳。浙大海纳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人员2001年之后成为立立电子的财富。在立立电子蒸蒸日上之时,海纳电子一蹶不振;其次,浙大海纳的核心技术被转移之前存在关联交易嫌疑。2000年下半年浙大海纳股价大涨,创出8元的历史新高。广发自营盘在0元以上的历史高位全部卖出,日后成为立立电电子大股东的江作良此时担任投资自营部的总经理。相信上市公司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立立电子的股权中,金融业高管持有3251万股,浙大海纳原核心人员持有1379万股,合计360万股,占立立电子总股本的60.07%。

  立立电子所体现的金融与实体资本的融合,实质是实业资本的控制人与金融资本控制力与利益之间的融合,两股力量的结合成就了中国资本市场令人瞠目的暴利。

  就像王益案件一样,两股力量结合得密不可分的力量始终互相支持、互相依赖。浙大海纳原核心人员李立本等人必须靠金融权力人士的扶植,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立立电子中代表金融权力方的大股东江作良,历任广发证券担任自营部副理、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投资自营部总经理等职,今年离职前为易方达基金副总裁兼投资总监。从2005年1月至2007年月,曾任证监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发审委委员,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在立立电子发行前,广发证券自营盘投资浙大海纳近5000万元,2000年立立电子设立时,江作良之妻李莉以发起人的身份认购立立电子,持有10万股,占当时总股本的1%,持股比例位列公司第21位。

  同为易方达基金公司高管的马骏,200年11月“加盟”立立电子。200年7月11日,立立电子召开2003年年度股东大会并作出决议,同意公司增发股份3000万股,认购价格为每股人币1.9元。此次,马骏认购150万股,持股比例为2.11%,为公司第九大股东。2006年9月,马骏将所持150万股全部转让给其父马德林。马德林的儿媳宋持有立立电子10万股,持股比例为1.82%,是公司第十一大股东。如果以中信建投预测最低价28.68元计算,立立电子上市后,马德林获利超过000万元,宋获利3800万。

  原申能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东方证券副董事长、曾与易方达基金并肩作战战果显赫的王敏文,截至本招股意向书签署日,王敏文、陈茶花夫妇所持公司股份的数量为2200万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8.5%。如果以中信建投预测最低价28.68元计算,立立电子上市后,王敏文、陈茶花夫妇将获利近6亿。

  实业资本的控制者绝不会平白无故把财富让度给金融控制者,他们需要看到明确的回报。浙大海纳与立立电子董事长李立本等人从浙大海纳上市中获取数百万元收益,而后通过立立电子,获得一女二嫁再获巨额“彩礼”的机会。

  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结合是使中国实业如虎添翼,还是一场简单的财富重新分配戏?答案不言而喻。在金融权贵与实业权贵的结合中,我们没有看到资本市场与实业领域激励机制的改变,甚至财富再分配的方式都显得如此缺乏创造力——购买低价股权,通过二级市场套现,以摧毁原有上市公司搭建新的平台、剥夺原有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利益的方式,获得二次收益。如果说此事与王益案件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王益案涉及的权阶更高,获益更大,对规则的蔑视更加彻底。

  应该承认,目前许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国有股东与自然人股东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体制内应该有市场化的平台使上市公司找到最后的产权所有人。但立立电子却暴露出,自然人股东解决矛盾的方式却更加婪,更加无所顾忌,这不得不让人为资本市场的现状感到担忧。

  类似的案件一再刺激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沉痛记忆。目前,证监会发起围剿上市公司高管占款运动,我们不怀疑有关方面的诚意,但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运动战属于强心针,可以救急。却很难收长久之效。有关方面有必要正人先正己,并且表现出专业素养与尊重规则的精神,让财富转移者对于受损的投资者进行经济补偿。

  与SST海纳相关的两个事件有了不同的结局。浙大网新股票将于今日起复牌,SST海纳股票还将继续停牌,股票将于股改规定程序结束次一个交易日复牌。

  月3日证监会发审委否决了宁波< =#0000ff>立立电子的首发申请,撤销此前作出的< =#0000ff>立立电子公开发行股票核准决定。立立电子成为首家被证监会做出发行撤销决定的公司。同时,立立电子首次公开发行所募集的资金将按照发行价返还投资人,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而在同一日,SST海纳的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重大关联交易事宜获得了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有条件审核通过。也即,SST海纳以12.21元/股向浙大网新发行股份收购浙大网新所持有的网新机电100%股权一事迈出了关键一步。离开五年之后的SST海纳将重回浙大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浙大网新也将实现旗下子公司业务上市的计划。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立立电子的IPO被撤销应该与其上市资产中的核心资产和主要的盈利资产是来自于浙大海纳有关。因为有关调查已经充分显示,这部分资产原本就是1999年浙大海纳IPO时的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相当于立立电子将同一块资产“二次上市”。

  同时,考虑到SST海纳与立立电子之间的资产转移争议仍未得到解决,以及同日证监会对SST海纳的资产重组方案予以有条件通过审核,这或许表明证监会将继续追查立立电子事件。

  近日证监会有关人士也表示,在对立立电子调查中发现,立立电子与SST海纳在2002年进行的股权交易没有按有关要求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导致立立电子相关资产的形成存在瑕疵,而这个瑕疵可能导致重大权属的不确定性。同时,在发行审核过程中,证监会重点关注立立电子与SST海纳的交易情况,并要求立立电子详尽披露。但从披露情况看,立立电子招股说明书上的部分内容未做到按要求公开披露,包括立立电子与SST海纳之间的全部借款情况;立立电子与SST海纳之间的部分设备交易情况;以及立立电子在收购相关股权时,做了一些股权待持的安排。

  发审委将于月3日重新审核< =#0000ff>立立电子IPO的消息格外引人关注。立立电子是一年前就通过了发审委审批的公司,去年7月该公司甚至已经完成了新股发行,并准备于7月8日挂牌上市。但就在上市的前一天,该公司发布公告称,接到保荐人中信建投的通知,将对媒体就公司进行的相关报道进行核查,立立电子上市的计划遭到推迟。

  而根据媒体报道,立立电子涉嫌掏空浙大海纳资产,原易方达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江作良、原东方证券副董事长王敏文等人与原浙大海纳总裁李立本等一班浙大海纳的原高管,涉嫌采用一系列资产转移手段,将原本属于浙大海纳的优质资产拿来“第二次上市”。立立电子高管掏空浙大海纳资产的行为,引起市场极大的愤怒,该公司的上市因此拖延下来。因此,此次立立电子的二次上会牵动着中国股市的神经。

  发审委重审立立电子IPO,结果当然只有两种,要么为立立电子IPO放行,这样去年7月该公司发行的2600万股A股就可以择机上市了,本来就很浑浊的A股市场也将因为立立电子的掺入而变得更加肮脏。要么就判处立立电子死刑,把立立电子拒之于中国股市的大门之外,为中国股市树立一股正气,并提请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资本运作高手们掏空浙大海纳公司的责任。

  发审委将作出何种选择?实际上,发审委除了否决立立电子IPO之外,并无选择可言。对于发审委来说,放行立立电子IPO,这是明显的渎职,是明显对中国股市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发审委的委员们连同立立电子一道都将被钉在中国股市的耻辱柱子上。因为如果放行立立电子IPO,这就是纵容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就是对中国股市最大的犯罪。如果立立电子IPO都可以放行,那么中国股市从此就可以不再需要发审委了。

  立立电子IPO的性质是非常恶劣的。作为一家法人企业,该公司的设立居然是建立在对另一家上市公司浙大海纳优资资产掏空的基础上的。立立电子上市的资产中,其核心部分和主要的盈利部分均是来自于浙大海纳,而且正是1999年浙大海纳IPO时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更加恶劣的是,作为浙大海纳的原董事长李立本、财务经理林必清、浙江海纳半导体分公司单晶制造部部长田达晰、总经理助理刘培东等人,在将浙大海纳的优资资产宁波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贱卖出来后,又摇身一变,悉数成了立立电子的高管与骨干,并拥有立立电子的大量股份,一旦立立电子上市成功,他们中的不少人将成为亿万富翁。

  因此,立立电子的IPO之路是充满罪恶的。这样的公司如果能够获准上市,这将是中国股市的耻辱。这将是中国股市最大的利空。如果这种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得不到追究,甚至让其合法化,如此一来,李立本等人不是可以将自己掌管的宁波海纳的优质。

  推荐阅读: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被批捕 或涉浙大海纳旧事

1.《浙大海纳 褚健浙大海纳事件背后的故事 股权腾挪术令人生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浙大海纳 褚健浙大海纳事件背后的故事 股权腾挪术令人生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1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