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自我是佛教一切恶的根源。
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烦恼,所有的愚蠢,
这一切都来源于自我。
有自我,
痛苦无边,烦恼无边。
佛法把它比作无尽的苦海。
我们的痛苦有多大?
比如大海。
大海有多大?
没有边缘。
无限,找不到海的边缘。
每个人都被困在这无边的苦难中。
那么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呢?
自我。
这个世界上没有痛苦,
但是为什么会有无边无际的大海这样的痛苦呢?
因为我们有自己。
是自我不断地孕育、创造、彰显自己。
无尽的痛苦。
只要我们还有自己,
它不断用新的设计制造各种麻烦和痛苦。
只要有自我,
痛苦总是存在。
自我毁灭是痛苦的毁灭,
痛苦等于自我,是一回事。
我们什么时候迷失了自己?
我们的痛苦会从根本上消失。
我们有多少自我,我们有多坚强,我们有多固执,
我们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固执的痛苦。
2
佛教将疼痛归纳为五类,
叫五毒。
就是毒害我们的身心,毒害我们的智慧,毒害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它们是:
贪婪,贪婪;
陈,恨;
傻逼,傻逼;
慢,傲慢;
怀疑,怀疑。
贪而不疑,这五类合起来就是五毒。
那么这种贪婪和无知从何而来呢?
都是出于自我而生。
有了自己,就有了五毒。
你有五毒,你就有你自己。
自我和五毒是一回事。
两个名字,一件事。
有多少个自我,五毒有多深;
没有自我,就没有统治。
没有裁决,
没有贪婪,没有愤怒,没有妄想,没有迟钝,没有怀疑。
三
什么是贪婪?
贪婪意味着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
妄想收入大于付出,大于付出,
这叫贪婪。
我只想说一点,
但是我想得十分,
这叫贪婪。
如果我给十分,
我只想得到一点,
这不叫贪婪,
不仅不叫贪,还叫德。
事实是,
你的同事在工作中给10分,
你只想说一点,
但是你想得到和他们一样的薪水,
贪婪就是这样来的。
也就是说,对收获大于付出的执着欲望,叫做贪婪。
四
第二个是陈。
所有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他人的抱怨,
都属于陈。
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愤怒。
脾气暴躁的叫陈?不是。
是指对社会和他人抱怨不满的心态,称为“恨心”。
他不能很好的接受别人和社会。
总是在那里抱怨,
没完没了的抱怨,
一切都不令人满意,
不管你做什么,
他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抱怨。
像这样的人,
叫轻恨重心的人。
五
第三种是妄想。
就是蠢。
愚笨易懂。
我们都是无知的,
只是蠢的程度不同而已。
因为我们对自己、他人和自然的了解,
有出入,有错误。
错误的原因是我们彼此疏远,
我们永远不会清楚地了解对方。
我们不仅不能清楚地了解对方,
就连自己都无法做到正确的理解。
那我们就生活在无知之中。
如果你的知识与事实不符,那就叫愚蠢。
出入越大,愚蠢越深。
六
慢就是傲慢。
所有人都很傲慢。
傲慢就是傲慢,
傲慢就是傲慢。
一个自我的人一定是一个自大的人。
不管你怎么表现出你的傲慢,
有时候傲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伪装成谦虚。
它是一种包装。
但你可以从他虚伪的谦虚中吸取教训,
看到一种傲慢。
傲慢并不总是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
但其本质是傲慢。
我们所有人,
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傲慢和自大。
我们通常所说的好脸,
都属于傲慢的范畴。
七
怀疑就是怀疑。
哲学上叫虚无主义。
我什么都不相信。
他不相信你说的任何话,
他的世界什么都不是,
他没有信仰,没有信仰,没有信任。
他心里承受不起任何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人与世界之间的信任,
包括对自己的信任,
他不能有这样的信任。
他非常关心自己的生活,世界,社会,
都是从虚无主义的角度来看待。
你说这个世界上有好人,
他举了很多例子,
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
你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东西可以相信,
他试图证明这一点,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信任的。
简言之,
他的思想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
我什么都不相信,
他甚至不相信。
他觉得他的一生,
活着和不活着是相似的,
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意义,
活不活。
是那种行尸走肉,无精打采,
一辈子都这样过。
这样的人有被毒死的嫌疑。
八
那么什么是修行呢?
修行就是消除自我,超越自我,
那就是消除五毒,超越五毒。
不断消除自己的五毒,
不断淡化自己的贪婪、无知和怀疑,
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恰恰相反,
你变得贪婪、愤怒、愚蠢、迟钝和多疑。
你正在堕落,
而不是一个升华解放的过程。
——转载自《今日头条》
传统文化与生命成长
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
阅读原文,参加“潘麟导师经典皇冠瑜伽课程”。
1.《什么的苦海 佛家的“苦海”是什么?我们痛苦的源头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的苦海 佛家的“苦海”是什么?我们痛苦的源头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18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