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看历史,但是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直到我看的书越来越多,知道的越来越多,有些疑问才开始慢慢解开,而有一些疑问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答案。

今天要说的就是曾经困扰我很久的“兵家必争之地”。我从很早的时候,大概是上历史课,和听电视里的历史讲座的时候吧,就听讲师或老师说,某某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开始听这句话,会引起重视。因为是必争之地嘛。

但是时间长了,也就产生抗体了。所有人都说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他们从来不解释,什么叫做兵家必争之地。我就很奇怪了:怎么所有的地方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兵家必争之地的?

长安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是,陈留是,徐州是,宛城是,太原是,北京是,南方的襄阳、江陵、南京、成都等等等等,你就告诉我哪一个不是必争之地就行了?

小县城不是,农村不是,大城市都是。我真是气死了。那还说什么兵家必争之地呢?直接就说大城市不就行了?看来大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很不负责啊。

直到我慢慢知道的多了之后,我才知道,实际上很多的老师或者讲师之类的,也就是随口一说、泛泛之谈而已,说的并不是很严谨。

【先说长安】

我先说说长安为什么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吧。

长安——形胜之地。

准确说应该是长安和关中。这片地方从秦朝开始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朝统一六国以这里为根据地;后来的楚汉相争中,刘邦也利用这个地方发家致富;唐高祖李渊起义后第一个目标也是关中;宋太祖赵匡胤基本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后,也想要迁都到长安去。长安这个地方,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了,这一点大家都能达成共识。

这块地方的“必争”的含金量将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地方。其他地方,你再“必争”,只不过是占点便宜而已,这个长安+关中的“必争”,争到了就是王霸之资本,定鼎天下的基业。

我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只是举了历史上的例子而已。那么就要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看,这块地方到底是为什么大家要争?

我们先看一张隋末的地图。

这张图里面的大兴就是原来的长安。就看这张图,考考大家,为什么长安是兵家必争之地?

行了,打住吧,不要胡编乱造了,这张图上什么都看不出来。大家都一样,没什么分别。

那么我再借用另一张地图来看一下吧。

这张图,我从网上找来的,是讲解三国的,但是不要紧,用来解释隋末唐初也没问题,因为地形基本没变化。

这张图上我圈出来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关中”了。这下大家能看出,为什么关中是块好地方了吧?因为他下面全是山,右边有黄河挡住,从军事防御上来说,位置极佳。你下面的军队想要来打关中,你过不来,全是大山。你右边的军队想要打关中,有黄河作为阻挡。虽然你硬要过来也行,但是过河就有军事风险,等你渡到一半的时候可以突击你。长安和关中拥有了这样的地形上的优势,易守难攻。所以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当然是无可置疑的。

再看看其他城市,没什么军事屏障。

几年前我玩到一款叫“三国志11”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地图的绘制,让我惊叹。我从来没有玩到过一款游戏,能够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把中国的地形、城市绘制的如此相似。

我就放一个三国志11中关中和长安的图吧。(因为全中国的图太大了)

这张图上我画黑线的地方都是山,是无法通过的。划红线的是两个城市,左边的是长安,右边的是洛阳。蓝色的是关卡,洛阳的右边是虎牢关,左边是函谷关,长安外围的是潼关,最下面的关是武关。那长安的形胜,就很容易理解了,周围全是山,你根本过不来,要是想硬攻过来,那你首先要攻破好几座易守难攻的关卡。

用这张图来解释秦末的战争就很容易理解了。陈胜想要入关,诛暴秦。一共派了两路人马进去,第一路是吴广,这路兵马想从虎牢关打进去,但是在荥阳被秦朝的兵马缠住了过不去。然后陈胜就再派了一路人马,从南面的武关杀进长安。也就是进长安,共两条大路,一条是上面的从虎牢关-函谷关-潼关进入,第二条是从下面的武关-潼关进入。后来刘邦入关也是走的南面的武关,相对而言容易一点。

大凡打过这个游戏的人,都知道,夺得这块地方多么重要。不管外面打的怎样的热火朝天,我把潼关死命守住就行了,任你百万大军、千万大军都难以越过雷池一步,只要防守得当,不犯错误。

这就是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躲在里面闷声发展经济,种田、征兵,等到强大了再出去争天下,很逍遥。但是关外的势力不能这样逍遥,因为地势没有这么好,只要有敌人打过来,就会疲于应付。

光有有利的地形也还是欠缺的。北方的晋阳也算是大家口中的“兵家必争之地”了,形势也属于易守难攻型的,有山阻挡。但晋阳的所谓“必争”,含金量就比长安、关中差太多了。因为晋阳地方太小了,发展有限。而长安和关中就不一样,土地广阔,够吃够穿,后劲无穷。

长安一定是和关中整个连成一片的,如果光光只有长安,那也没有多大的优势可言。

在乱世之中,能够抢到这块地盘,备粮备战,待时而动,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渴望的。这个地方可以当之无愧“兵家必争之地”。

【再说陈留】

在战国时,这个地方叫大梁,秦朝到两汉的时候叫陈留,宋朝改叫汴京、开封。

我在《百家讲坛》看过一个节目,讲刘邦反秦的,说到陈留的郦食其。当时老师说“陈留是个大城”,然后加了一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估计这句话也就是他顺口一说而已,没有想那么多。

就像我们上学时,初一的时候老师说是从小学到初中的适应过渡,很重要,到了初二说是整个初中的承上启下,转折点,很重要,到了初三,冲刺中考了,更重要。那就请你告诉我什么时候是不重要的吧?其实说这种话也不过是随口说说,吓唬吓唬你而已。

说陈留是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就是这么一层意思,把课讲得更加大气一点。

细细来分辨的话,陈留的“兵家必争之地”,是值得商榷的。至少含金量非常低。

宋朝的时候,这里改叫开封了。宋太祖赵匡胤安定了天下之后,有一次到洛阳、长安一代去,觉得这里的地形非常好,就说要迁都。先第一步迁都到洛阳,最终迁都到长安去。赵匡胤所考虑到的就是国都在天下形势中的位置,一旦将来产生天下大乱,宋朝能够凭借险关固守,保有基业。这充分说明了开封、陈留的地理位置比长安的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由于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把国都定在开封这个地方,就更加不安全了。本来中国对于外族的抵御还可以依赖北方的防线,但这块地方没有了,外族的骑兵南下后,开封就直接暴露在敌人眼前,无险可守,必须要硬碰硬打对攻。

澶渊之盟的时候,辽国军队直接冲下来,宋真宗差点吓得迁都到南方去。靖康年间,宋朝皇帝还是要往南方跑,丢掉开封不要。这样的无险可守的地方怎么能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呢?

陈留,或者开封,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大城而已。城池稍微坚固一点,人口更加多一点,仅此而已。

【说大城市】

秦汉时期,采用的是郡县制,一个郡有好几个县,一般郡的治所所在的那个县要比其他县城池高、人口多,那么在这一片地方,得到郡治所在地的意义会比得到其他的小县更重要。但这种作用非常有限。很多人喜欢把这样的郡治所都夸张成“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远远谈不上。

陈留就是这么个地方,不过是个大城市而已。

【说徐州】

我发现很多人把徐州也说成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那就跟让人不理解了,他“必争”在哪里呢?

答曰:是南北要冲,连接南北的中点。

行了,甭废话了,就跟初一、初二、初三都是转折点一样,等于没说。这么解释,等于什么都没说。徐州上面的地方也是必争之地,因为他连接着徐州和更北的地方。全天下都是必争之地了。

刘备在投靠徐州的时候,陶谦想把徐州交给刘备,刘备推脱不要。为什么不要?这里是四战之地,袁绍、曹操、袁术等等都虎视眈眈。没有实力的话,今天是你的地盘,明天就成了别人的,只不过是临时宿舍而已,有什么用?

既然说“必争”,一定要说出跟其他城市的区别。

【说关宁锦防线】

最后要说是防线上的必争之地。明朝末年的关宁锦防线就是很著名的例子。满清要入侵的必经之路上的军事据点。不攻破这道防线,就进不去。这样的地方肯定是必争之地。

更准确的说法是险关。跟潼关、虎牢关、武关、剑阁等等一样。关宁锦防线是整个明朝相对于满清的必争之地,潼关、武关是关中和关东之间的必争之地。剑阁是巴蜀和关中的必争之地。

还有人说,囤积的大量的钱粮、物资的城市,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也有一点道理。但是当把钱粮、物资都运走之后,这个地方还是必争之地吗?

弘扬正统历史,不写宫闱野文。欢迎关注公众号和头条号:刘弘文

1.《老是有人说兵家必争之地,基本都瞎扯的,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别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是有人说兵家必争之地,基本都瞎扯的,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别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