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大臣,为何诸葛亮将李严流放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时,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本来诸葛亮对战司马懿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因为李严,诸葛亮被迫撤军。
李严在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时改名为李平,但为了让读者看着方便,我们依然称他为李严。此时,李严在汉中负责运输粮草。夏天和秋天时淫雨霏霏,导致粮草无法正常运输。李严写信通知诸葛亮,因为大雨无法保证粮草供给,要他立刻撤军。于是诸葛亮撤军了。
奇怪的是,诸葛亮回汉中后,李严装作大惊,说:“粮草还很充足,为何这时就回来了?”接着,李严还上书刘禅说诸葛亮撤军其实是为了诱敌。诸葛亮拿出了李严的书信,证明李严前后言论完全相反,实质上就是在撒谎。李严词穷,没有应对之策,只好认罪。随后,李严被废为庶人,迁徙到梓潼郡居住。
此事的过程可谓充满诡异。我们要通过分析考证来恢复废李严事件的全貌。 这次北伐时,李严负责的是从沮县到下辨的水路运输。农历夏天六月连绵不断的大雨导致无法正常运粮。《华阳国志》说“平(李严)恐漕运不给”。也就是说,是李严担心大雨导致运粮供给不足,害怕因此被追究责任,所以提前通知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在下大雨时设计了上中下三计告诉李严:上计是在汉中的李严率军截断魏军的粮道,中计是一直与魏军对峙,下计是撤军驻守。没想到李严什么都没做,只是因为担心又害怕被追究责任,直接用了下计,喊诸葛亮全军回家吃饭。
按理说,如果因为大雨无法保证运粮,李严是不用承担太大责任的,因为这是天气原因,不是李严个人的原因。但是,李严在大雨影响蜀军运粮,同时也影响魏军运粮、魏军更缺粮食的情况下,没有采用诸葛亮的上计去截断魏军的粮道,这明显是一个重大错误。李严害怕被责罚又编造谎言说诸葛亮撤军是诱敌的策略,他还想让督运领岑述当替罪羊,以推卸责任。 李严的重大错误,让此次北伐没有获得更大的成功。
诸葛亮撤军后,惩治李严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李严应该知道,诸葛亮特别厌恶这种用花言巧语推卸责任、不敢担当的人,就算这种人罪过较轻也会杀掉。所以,李严这一番自以为精明的表演其实愚蠢无比。他的罪过本来没有那么大,经他自己这一折腾,罪过就大了。《三国志·陈震传》就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可见李严被废的罪名就是诬陷、欺骗。
上述内容,都是废李严的表层问题。在废掉李严时,诸葛亮给出的罪名可不止运粮不济和推卸责任。那些其他罪名可是比上述问题严重多了。“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考虑到如果仔细讲《弹李平表》可能信息量太大,内容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而且太乱太杂,所以我还是不讲了。只是顺带一提,我个人认为此表并非伪造,内容的错误是传抄所致。 其中漏洞最明显的“沮、漳”的“漳”可能是衍字,多出此字导致人们理解为荆州的沮水和漳水,去掉“漳”字后就可能是指汉中沮县,李严跑到这儿相对更合情理。
我无法担保这个猜想的可靠性,希望有识之士进行进一步考证。 还有,对于诸葛亮为了争权夺利成心陷害李严这种说法的反驳在此不多讲,只请大家不要相信这种错误言论。
若是诸葛亮诬陷,李严岂会不反抗不鸣冤?好了,不要扯阴谋论了。毕竟这种阴谋论一掺和,什么事情都扑朔迷离。 我认为,李严被废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李严引发政权内部矛盾,二是李严的独立和偏安心理。
1.《同为刘备托孤重臣 李严为何被诸葛亮被废除流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同为刘备托孤重臣 李严为何被诸葛亮被废除流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28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