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与东南亚罗族的比较研究
摘要:通过对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傈僳族的调查,并与我国彝族在语言、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服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彝族和东南亚国家傈僳族的历史渊源是
关键词:中国;东南亚;彝族;比较研究
一.历史渊源
彝族和罗洛族是分布在中国西南、老挝和越南的跨境民族。大多数彝族人自称苏诺、纳苏和聂苏。“诺”、“那”、“聂”在彝语中是“黑”的意思,“苏”是人和家庭的意思。由于方言、支系、地域不同,彝族有不同的主张和其他称呼。中国四川、凉山、滇东北、黔西的彝族自称诺苏坡,“坡”的意思是“人”或“族”。云南哀牢山、五粮山、开元、文山、马关的彝族自称密山坡、拉苏坡、洛洛坡、普拉坡,而滇东南、滇南、滇西的部分彝族自称盖苏。此外,还有数十个自称的名字,如苏拉佩、图拉、三浦、阿希、阿哲、普拉、拉乌苏和萨马。过去,彝族有很多名字,如罗罗、彝族、布拉、萨米、苏珊、阿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认同,按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统称为彝族。全国彝族人口6572173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桂西北,其中云南约有4054100人,尤其分布在金沙江、沅江、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地区,也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边境附近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林县和木边县约有7100名彝族人。
在越南民族学中,他们被称为黑罗罗和花罗罗的罗罗支。他们(包括尼苏人)使用的彝语属于彝语南方方言,与中国云南红河、原阳、金平彝族尼苏支系尼苏人使用的彝语相同。黑罗、花罗主要生活在北越文同县、庙升县的山区,以及高平省保乐县的山区、和平区,在宣光省有零星分布。
越南的罗人有许多不同的主张。居住在越南的瑶族、傣族、壮族等民族称“布姆瓦”,苗族称“马”,与我国苗族自称的苗族相同。罗罗彝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时,称自己为“伊曼”、“姬满”或“门夷”。自称略有差异,主要是当地语言的语音变化造成的。
越南彝族的罗支系移民到中国。据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越南史记全编》(第6卷)记载,“驻军之年(1508年),云南罗人流入兴化镇(今老街省)水圩一带”。“王淼和文同的老人说,他们的祖先从中国来到越南,是为了逃避起义失败后明朝的杀戮。”根据越南学者的研究,这些罗支系的第一次迁徙,可能与明年间镇压云南红河弥勒村(今洪溪)阿寺阿吾之乱有关。也就是说,罗易教在越南出现的最可靠的时间大约是16世纪,这种移民一直持续到后来的几个世纪。但据史料记载,罗支大多迁徙越南与明末清初的阿米州(今云南省开元市)普沙事件有着直接的历史关系。
老挝的彝族一般称为罗罗人,人们常称他们为“和(汉)”,因为他们大多是当地汉族商人与罗罗妇女通婚的后代。
老挝约有2000名罗人,分布在丰萨里省,有两个聚居地,一个在省会以北的裕华和孟,另一个在离省会两天路程的乌德以东。
我国彝族与哈尼族、汉族、傣族等民族以大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分布区有坝区、山区、高山山区等几种类型,海拔差异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越南和老挝的罗人大多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与他们一起生活的民族有傣族、苗族、彝族和何族。
越南和老挝的罗人都来自中国云南。罗族向越南的迁徙始于明朝。15世纪,反抗当地统治者的起义失败后,一位名叫卢武的罗姓首领带领一万多名罗人南下定居在越南文同县,开垦荒地,建造村庄。17世纪,一位名叫科米(也叫黄冠)的领袖带领数千人在越南王淼县定居。与此同时,另一位罗罗族首领带领百姓向越南西北部迁移,一度攻占莱州省大部分地区。除了这两次大规模的迁徙之外,还有一小部分人将来会从中国迁徙到越南或者从越南回到中国。罗罗是当地其他民族公认的第一个开发该地区的居民,并以此为荣:时至今日,和地区的傣族、热夷族、苗族都要祭祀在耕种收割后或农作物有病虫害时首先开垦荒地的英雄“罗罗鬼”。在越南,罗罗人,
1874年,李领导的彝族农民起义在云南被清军打败后,战败者被迫迁往北方的丰沙里省。
第二,语言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的彝语分支,中国有六种方言。不同方言区有差异,但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同源词较多,汉语助词也有一定数量。
越南罗族的语言也因地区和支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都能说。云南、贵州、广西的许多彝族人都熟悉汉语。离广西百色县较近的越南宝乐县罗支会有彝文经书,据说是在迁出中国时带来的。目前当地彝族没有人能看懂。分布在越南莱州凤图县马里村和红坡寨的越南彝族尼苏人,至今仍保留着《引经》、《潜行书》、《驱鬼》、《祭祀》、《叙情书》等彝族古籍。
老挝的罗人会说汉语、苗语、哈尼语等多种语言。
彝族文字,原名“罗潭”或“罗文”,俗称古彝语。现存彝语,包括异体字在内,有近万种字形。1974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四川流行的彝文进行了规范和整理,制定了《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到目前为止,一些关于历史、文学、医学等方面的古籍和家谱。是用古彝语转录的,至今仍保存在我国大部分彝族地区,彝族毕摩(巫师)是彝语的主人和老师。
三.经济与生产
不同地区彝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住在城镇附近,生产水平接近或相当于当地汉族,而山区相对落后。云南南部的彝族主要种植水稻,稻田较多。滇东北和黔西北,水田少,旱地多。在贫瘠的高寒地区,轮作地占全年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使用的农具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在生产工艺上,坝区、山区、高山山区差别很大。坝区广泛使用耕牛、犁、耙、化肥,中耕数量较多。山区、高寒地区耕作粗放,一般不施肥,中耕数量少。在高山陡坡地区,只能种植荞麦、土豆、豆类等杂粮,产量很低。越南的罗罗人主要从事农业,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玉米。由于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不同,耕地有多种类型,如旱田、定耕山、不定耕石坡和梯田。在当地少数民族中,罗人的耕作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他们用石头建造山脊以防止水土流失,并普遍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等传统耕作方法。
畜牧业是彝族的主要副业。其他家庭副业包括养蜜蜂、打草鞋、挖药材等。,而捕鱼和狩猎活动是在淡季进行的。彝族有银器制作、毛纺织、木器漆制作等手工艺品。制作的银器相当精美,金、钢、木、玉、石、骨、贝、珊瑚等材料与银混合制作各种首饰。过去,商品交换主要以定期交易会的形式进行。改革开放后,农民逐渐摆脱单一经济的束缚,进行多种经营,商品经济逐渐活跃起来,农林牧也相应发展。越南的罗人也以牧、猎、集为农业的补充。手工业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包括织布和织布。
老罗人以经营旱地农业和商业为生,也从事畜牧业。许多罗人经营小生意,用马驮运货物,在流动中贩卖货物,主要是卖烧酒和鸦片。有的还在家里开赌场。罗人擅长养猪、养马、养牛,很多人也懂兽医知识。
第四,服装文化
在服饰方面,不同地方、不同支系的彝族、罗族各有特色。凉山地区男性穿黑色窄袖右斜夹克和多褶宽裤,云贵穿中裤,凉山中部流行小裤。头上有小绺长发,类似头顶,包包头布数丈,右前方包尖桩,斜插于额前以示英武,汉语称“卓铁”和英雄结。彝族人的发髻和英雄结被认为是神圣的,谁也不能碰。男人以不必要为美,左耳戴黄红色大耳珠,屁股穿丝线。梁山女子穿的是镶边或绣花的上衣和长百褶裙,美观大方。其他地区的彝族妇女大多穿长裙,许多支系的妇女也在裤子上绣或镶精致的花边。中青年女性头上绣着瓦形的方形睡衣,用辫子包着,方形睡衣的前端遮住额头。滇中滇南未婚彝族妇女喜欢戴梳形花帽。
越南的彝族有着悠久的纺织和染色传统。妇女自己种棉花、纺织、织布、染布,自给自足,一般不从其他民族购买。布料多为靛蓝或黑靛蓝。染布的主要原料是马兰(又名靛蓝),正月播撒,7月收割时与技术梗的叶子一起切割捆扎,浸泡在各种大桶中。浸泡9-10天后,马兰腐烂了,过滤后的液体可以倒入其他桶中染布。染布时,逐段放入缸内染色浸泡,烘干,再染色。染色满意后,晾干后放入蒸笼蒸一小时左右即可完成。用这种工艺,各种面料的靛蓝颜色都不会轻易褪色。布染成红色时,把山林中的红草拿回来,捣碎榨出汁液,将布或线浸泡在红草汁液中晾干。染黄布的时候,拿回一根芦苇样的药草,熬出黄色的汁液,把布浸湿,黄布就染好了。越南彝族的服饰比其他民族的服饰更华丽,色彩搭配明显。合江省王淼班女生以几何图形为主,在头巾、夹克、裙子、裤子、裤兜上绣有红、绿、黄、百色绒的对称图案,美丽的图案由三角形拼布组合而成。衣服上挂着六朵红花,左右袖子上有三组石平三角,一共六组。衣服上排列着十四组每组九个三角形的图画,形成二十八幅阴阳图画,形成一个对应二十个八宿的数字。裤子左右两边每组九个三角形的九组图为负片,用空将九个阴阳图案剪成白色,与古彝历每月36日的数字一致。
越南彝族普拉人制作的服装和餐具以品种繁多、颜色齐全、色彩鲜艳而闻名。他们依靠手工业来弥补经济收入的不足,如编织藤器、制作木器、锻造铸铁等。针织公务簸箕、竹竿、背包、木鞍、箱子、桌椅、水桶、铸犁、锄头、镰刀、刀等。都在市场上销售,产品质量深受其他国家的欢迎。
老挝罗族的服饰与过去云南汉族的服饰非常相似。男人穿蓝色、黑色或灰色的衣服,留长发,顶部扎辫子。女人穿侧开衫和窄腿裤子,头上围着布。很多女人从小就裹脚。
V.住宅与社会生活
彝族和洛人的居住形式因地而异。中国的彝族村寨大多位于山坡上,一般有20 ~ 30户人家,有些是独居的。村庄之间的距离超过两三公里。房屋多为土木木结构,有木梁,茅草屋顶或瓦,梁山地区有木板。房子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一间是厨房和客房,还有三个石砌的火塘,俗称“郭庄”。客人回家后,就在壁炉边吃饭、住。大门在主房间打开。主屋左侧的是后屋,与主屋分开,是主人的内屋。外人不得入内。右边那间是外屋,里面放着各种农具、研磨机、水箱,还有一些是分开来养牲畜的。滇南彝族地区有一种类似哈尼民居的“土棕榈屋”。屋顶搭建成平台,用泥木覆盖,既是屋顶,又是干燥平台。在广西和滇东的彝族地区也有“”式的房屋。
越南彝族村落的居民多为单身。一般不与其他民族混杂。罗罗民族的小村庄一般都在山腰上,每个村庄的房屋形成密集或圆形的布局,山在后面,谷在前面。越南罗族的住宅有三种类型:高层住宅、平房、半高层住宅和半平房。高梁宝乐县和何璇新街县的高屋与傣族的高屋一样,其中有几栋半高半平房。也就是前半部分是高层,后半部分是平房。一般房屋有一间主房和两间厢房,柱子直接埋在泥里。何璇省文同和王淼地区的罗族民居与当地苗族民居完全相同。虽然房屋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但房屋的布局在不同的区域是完全相同的。越南彝族传统主宅封闭,窗户少,客厅、谷仓、畜禽、厨房等。都在小院子里围成一圈。房子的布局一般是三室两厢。祖魂位于中厅后墙上,右厅是主卧,前厅是壁炉,是主灶,左厅是孩子等成员的卧室,前厅是灶台,算是副灶,堆满杂物。家畜和家禽被饲养在屋檐下或山墙内。罗家的左堂屋里还有一个供不正常的死者修行的地方。除了主人,没有人能触摸到这个精神的地方。
像许多少数民族一样,罗族主要以农业为主,也从事畜牧业、狩猎、采集和编织等副业。根据地理条件,罗罗民族的农耕区可分为两个区域:石山高原(何璇省王淼县文同县)和涂山高原(高梁省保乐县)。石山高原的耕地可分为旱地、固定耕地山地和穴点种植三类。自古以来,越南的罗罗人就在上述三种耕地上种植水稻和玉米。一季的水稻种植在雨水灌溉的旱地上。玉米种植在山区和山洞里。间作、套种、交替种植、用石头挡垄防止水土流失成为他们传统的耕作方式。高梁省宝乐县,罗人居住的地区可见梯田和固定农田,生计主要靠种地。
糯米和黑米是大米的主要种类。水稻秧苗一般2-3月播种,4-5月移栽,10-11月收割。旱地作物主要是小麦、谷子、红米、芋头、红薯、冬瓜、豆类、辣椒和蔬菜。生活中多注意饲养畜禽,如牛、马、猪、鸡、鸭等。马是用来运输的,牛是用来耕地的,每个家庭都用牛和马的数量来衡量财产的数量。但是由于天气不好,医疗服务不发达,瘟疫比较多,畜牧业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无法形成商品交换的规模。
彝族尼苏人的耕作技术水平在当地民族中较高。他们用石头和梯田造山脊。一田多种套种轮作。大米、玉米是他们的主食,蔬菜、土豆、豆类是副食;狩猎、采集、编织竹制品、编织、饲养家禽和经济林是家庭副业。
玉米是彝族大部分地区的主食,其次是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玉米、荞麦、小麦磨成粉,用火烤,燕麦是炒面,土豆是煮或烤,米饭是煮。把各种豆子磨成渣,豆腐,豆腐做成汤。当吃牛、猪、羊和鸡时,它们通常被切成大块用于烹饪,这在汉语中被称为“脱脱肉”。凉山及大部分地区的彝族人不吃狗肉、马肉、青蛙、蛇。彝族人一般爱酸、辣、酒。他擅长酿酒,有在各种场合给客人斟酒的习惯。一些地区仍然使用木制器具。
老挝人生活在山区,房子多为平房,低矮,不通风。
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和罗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各地、各支系的婚俗各不相同。我国滇南、滇东北彝族的婚俗与汉族基本相同。以前都是要求父母安排,然后父母同意后再测八字。男方家给女方家送彩礼,用轿子迎接新娘。凉山彝族婚姻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制,大姑大伯优先结婚、寡妇转让制度盛行。严禁娶姨姨、堂兄妹,违者处死。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男女双方约定的“抢婚”。男方家派人去抢人,被抢的女孩呼救。女方亲戚也假装追,新娘被抢结婚。还有一个习俗是,女性家庭用冷水、木棍、锅灰等给新人一个惊喜。当男人进门时,然后和酒和肉打完架后留下来,这样新娘就可以被新娘带走。
婚后夫妻双方不同意,可以离婚,手续相对简单。女方提出离婚的,女方家要双倍彩礼返还男方家,然后女方再娶一个。男方要求离婚的,女方可以没收彩礼,责令男方做礼物。有个习俗,女人结婚后好几年不离开婆家。
在越南,罗族也很受大妈大伯的欢迎,以婚姻为主。但是按照惯例,舅舅家只能娶一个女儿给他侄子,不然会被别人笑话。虽然有允许大叔娶寡嫂的过户制度,但现实生活中很少发生。罗人住在夫家,没有不出夫家的习俗。罗族严厉处理未婚男女关系,夫妻离婚现象少见,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相当稳定。
在老挝,罗人大多实行包办婚姻。男女从小就被父母订婚。婚后,女人住在丈夫家里,服侍公婆。
彝族和罗族是小宗法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在中国彝族中,妇女有控制家庭事务的重要权利。未婚女生一般在家里有管家的权力,父母兄弟听她的吩咐。遗产在士人之间分配,继承人的遗产一般归近亲属所有。大儿子和二儿子婚后与父母分居,小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得到更多的财产。女儿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但结婚可以得到嫁妆。彝族人很尊重舅舅的权利,侄子叔叔关系密切。
越南罗家的宗法性很明显。男性父母掌管着家庭的大权,决定着家庭的生产和财务支出,建造新房,迎娶女儿等重大事件,代表家庭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只有儿子可以继承父母的财产,女儿结婚只能得到一部分嫁妆。在罗人的母系亲属中,舅舅的地位最为重要。叔叔来访,要热情好客,家里有好吃的,请叔叔分享;女儿结婚,舅舅要彩礼,老婆死了,还要让舅舅见最后一面才能结婚。这和中国的彝族人尊重叔叔的权利是一样的习俗。
我国彝族盛行父子命名制度,用这种方法计算父亲谱系可追溯到几十代。在凉山彝族地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仍然存在着以父系血缘为基础,以父子命名制谱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即“家族分支”。在家族分支中,包括同一个祖先经过十代之后的后代,按照血缘关系分为几个大分支和几个小分支。小树枝下,有无数个小家庭。家庭成员有相互帮助和保护的义务。内部事务由家庭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和家庭分支理事会处理,每个家庭分支机构都有自己的固定领地。
罗罗族在越南也保留了家族组织,但规模小于彝族。没有给父子起名的习俗,家族由三代或五代同姓同祖的后代组成。同一个家族的家庭通常住在一个村庄里,向他们共同的祖先献祭,分享一套铜鼓。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族长,通常是最年长的长者,负责维护家庭的权利和习俗,主持家庭中每个家庭的婚礼和葬礼,调解家庭内部或与其他家庭的矛盾和纠纷。族长威望很高,地位很高。家庭成员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彼此关系密切。
彝族历史上一直实行火葬,但明清以来,大部分地区逐渐改为木棺葬,与汉族大致相同。火葬仍然只在凉山地区实行。越南和老挝的罗人都是用木棺埋葬的。在死者葬礼前,越南的罗人会跳几天丧舞,死者的女婿会戴着骷髅面具领舞,把死者送回故土。
不及物动词宗教祭祀和节日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最常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夏历的6月24日左右举行。那时,人们用松树作为火把,夜幕降临后,他们拿着火把在田野和房子周围散步,弹钢琴,弹弦乐,喝葡萄酒,享受唱歌和跳舞,经常通宵达旦。在一些地区,还举行赛马、斗牛、荡秋千、摔跤和射箭。受汉族影响,很多地区的彝族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凉山彝族也过彝族年。彝族年没有固定的日期,秋季后由毕摩举行,通常在夏历的11月至12月。节日期间,全家人聚在一起,宰杀猪或牛羊祭祖。
越南文同县的罗人过去在七月庆祝新年,也就是七月节,在这一天举行祭祖仪式。宝乐县的罗人在三月庆祝节日。但现在大部分地区都改变了这种习俗,和当地其他民族一样,只过春节。老罗人也以春节为主要节日。
彝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多神教,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梁山上的彝族人信仰鬼神,普遍祭祀祖先。占卜盛行。宗教活动由毕摩和苏尼主持。“毕摩”由熟悉彝语和典籍的男性担任。他们占卜、结婚、治病、消灾、修路、祭祖,在社会上备受推崇。“苏妮”男女皆宜。他不懂经书,专门练跳神驱鬼。在一些偏远地区,有许多与原始宗教有关的禁忌,如打雷不能在地里生产,兔日不能种植荞麦,正月初一至初十六不能劳动和破土。在我国的云南、广西、贵州彝族地区,受周边民族的影响,祖先崇拜、鬼神崇拜、道教和佛教结合在一起。
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天主教和基督教于19世纪末传入一些彝族地区,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越南的罗人相信万物有灵。在各种神中,主宰宇宙创造人类的神和主宰地球保护人类的地神最重要。过去,每个村庄附近都有一片森林,禁止砍伐和焚烧。他们认为这是土地神居住的地方,不能侵犯。每年,我们都向大地之神献祭,祈祷庄稼丰收,避免昆虫和老鼠的伤害。种田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再次祭祀土地神。宝乐地区的罗人也有每年年初举行米地抢婚仪式的习俗,以唤醒土地和米的灵魂。当有人生病时,他们应该邀请一个巫师来他们家占卜,并向祖先和死者的灵魂献祭。
罗人崇拜祖先,信仰鬼神。家家户户都有祭祀祖先的桌子。每年春节和七月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在婚礼、葬礼或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也会献祭。主要的祭祖活动在族长家中举行。桌子放在主屋对面的墙上,那里有熏香。墙上的竹鞘里插着一些木制的人像,象征着供奉的祖先。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从左到右排列,全家人都要参加祭祀。
每个村庄上方都有一片祖传的森林。与苗族、傣族不同的是,房屋面向山谷,村庄周围是大树,附近的森林也很近。罗人不准在村子附近砍伐这些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神住在树上,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树荫和水。还有定期的公祭。
老罗人信仰鬼神,每年春节杀猪拜鬼,遇病拜神祭鬼。
七、文艺。
记录中国彝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彝文手稿很多,现已发现数千种。其中有著名的《西南彝志》、《勒尔特彝志》等。还有一些彝语的青铜器和碑刻,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民间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包括史诗、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彝族曾经创造了以10个月为一年的历法,用彝语记录。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和音乐里有很多曲调,比如爬山、进门、迎宾、吃酒、结婚、哭。民谣分为男声和女声两种音调。男声浑厚高亢,女声柔和细腻。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八五、口弦、月琴、笛子、三弦、编钟、铜鼓、大平鼓、克其绝黑。舞蹈比较流行,比如《跳月亮》、《跳歌》、《跳锅里的舞》,多是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的群舞。传统工艺包括绘画、刺绣、银器、雕刻、绘画等。
铜鼓是越南和老挝著名的传统乐器。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保存着成套的铜鼓。每套有两块,小的是公鼓,大的是母鼓。铜鼓一般由族长保管,平时埋在地下,万一过年或者族内有人死亡,就挖出来跳舞。使用时,公、母鼓必须配套,鼓挂相对。鼓手站在两个鼓之间,手里拿着鼓槌的中间部分,用两端击鼓。人们随着铜鼓的节拍跳舞。一些民间故事在越南的罗罗人中流传,用古彝语写成的手稿也被他们视为珍宝。传统歌谣、舞蹈和刺绣技术仍部分保留。
综上所述,本文从历史渊源、语言、服饰文化、居住与社会生活、经济与生产、文学与艺术等方面,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彝族和东南亚罗族进行了探索和比较,并分析了以下基本事实:
1.中国的彝族与越南、老挝的罗族同出一源,是700多年前有共同祖先的民族。
2.越南、老挝的罗族在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仍然保持着中国彝族的传统形态,如越南的罗族(尼苏人)还收藏、保存了《导经》、《驱魔书》、《祭祀书》等彝族古籍。这类彝文古籍在中国彝族社会是家喻户晓的。
3.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越南和老挝的罗族与中国的彝族在婚姻上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盛行大妈大伯优先结婚、寡妇外迁的制度。他们的婚丧习俗也相当一致。
4.中国的彝族和越南、老挝的罗人都相信万物有灵,他们都崇拜祖先,信仰鬼神。
越南和老挝的罗族是经过学术研究从中国(主要是云南)迁徙过来的。在漫长的700年历程中,他们虽然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受到本国和本国居民的影响,但也受到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传统文化被完全保存了下来。
作者简介:
Shamalayi,男,彝族,凉山人。易出生于,成长于甘洛。使他在海外扬名的是他研究设计的计算机彝语信息编码方案,被世界命名为“Chamarat彝语输入法”,填补了我国彝语信息处理的空空白。1999年,该方案以其完备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成功通过了国际信息标准,并被纳入《世界文献国际标准集》,标志着“沙氏输入法”的彝文信息编码成为国际公认的唯一标准。Chamarat Yi将古老的民族文化与现代信息处理相结合,使民族文字拥有了现代的翅膀,走向世界。
早在1982年,西南人民学院毕业留校任教的Chamarat Yi就开始学习语言信息处理。当时的中文信息几乎空白。由于缺乏辅助软件,Chamarat Yi使用火柴棍逐个拼出字符的点阵,并对书写的字符进行计算。计算出来的手稿是用麻袋计算出来的。就这样,以一往无前的精神,Chamarat Yi于1984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彝语输入法,并通过省级认证,使彝语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计算机的少数民族语言。
易不仅在民族语言信息处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语言研究、翻译、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汉译英技巧初探》一书填补了汉译英史上的空空白。1992年,易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今年6月,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
原文来源:天府新论来源:彝族网作者:Chamarat Yi
1.《倮倮 中国彝族和东南亚各国倮倮族的异同——沙马拉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倮倮 中国彝族和东南亚各国倮倮族的异同——沙马拉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1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