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行业标准】——《输血反应分类》于2018年9月26日发布,将于2019年4月1日实施。让我们研究一下文件的内容。
一.定义:
1.输血反应/输血并发症:
时间序列中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能由不良事件引起,或者由患者和输注血液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
2.急性/快速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立即和输血后24小时内。
3.慢性/延迟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后24小时至28天。
4.输血传播感染/输血感染反应:
病原体通过输血过程从献血者进入受血者体内,引起相应的感染或疾病。
5.输血的非感染性反应:
与输血时间序列相关的非病原体引起的不良反应。
二、输血反应分类
1.输血传播感染
输血前无病原体感染史,无临床症状,血清标志物阴性。但输血后出现病原体感染症状,从受血者分离出的病原体与献血者有高度同源性。
2.输血传播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人细小病毒B19感染;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西尼罗河病毒感染;上面没有提到病毒感染。
3.输血传播的细菌感染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厌氧菌感染;上面没有提到的细菌感染。
4.输血传播的寄生虫感染
疟疾;巴贝斯虫病;克氏锥虫;上面没有提到的寄生虫感染。
5.输血传播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梅毒;异常克雅氏病;真菌感染;以上不涉及其他病原体感染。
6.输血的非感染性反应
6.1过敏反应:由过敏原与体内已有的抗体相互作用引起。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从遗传性过敏的献血者那里输入抗体。其中一些发现于先天性IgA缺乏症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部和全身过敏反应。
6.2溶血性输血反应
6.2.1急性/立即溶血性输血反应。
6.2.2慢性/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6.2.3.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患者输血后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型意外抗体,可维持数月至数年,但外周血血红蛋白值变化不明显。
6.2.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4小时内,患者基础体温升高1℃以上或伴有寒战,无原发病、过敏、溶血、细菌污染等原因引起发热的证据。主要由输含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与患者体内存在的抗体,或/和白细胞在血液储存过程中释放的可溶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免疫反应引起。
6.2.5.输血后紫癜:输血后5天至10天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献血者血小板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患者血小板破坏。外周血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皮肤出现瘀点或/和瘀斑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6.2.6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将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注到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患者体内,在其体内存活和增殖,并攻击宿主组织细胞。可能出现发热、皮疹、肝功能损害和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造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6.2.7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期间或输血后6小时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伴进行性低氧血症,氧分压/氧合指数(PAO 2/FIO 2)≤300 mmHg。胸部X线显示双侧肺浸润,无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严重过敏反应和输血引起的细菌污染反应。
6.2.8输血相关呼吸困难:输血结束后24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不符合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或过敏反应的诊断依据,不能用患者潜在或已有的疾病来解释。
6.2.9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因输血速度过快或(和)输血量过大,或患者潜在的心肺疾病无法有效接受输血量而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可能出现紫绀、气短、心悸、听诊湿罗音或水泡。
6.2.10输血相关低血压: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1小时内,仅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 90mmHg或低于基础血压≥40mmHg)或脉压差下降(< 20mmHg)。
6.2.11铁超负荷:长期多次输血可导致患者体内铁超负荷,铁超负荷积聚在机体的实质细胞内,导致心脏、肝脏、内分泌腺等器官组织受损,皮肤色素沉着。
6.2.12肺血管微栓塞:血液成分储存过程中,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形成的寡聚体可通过标准孔径输血过滤器,引起肺血管栓塞,导致急性肺功能不全。
6.2.13空气体栓塞:输血时,空气体通过输血管道进入患者的静脉系统。
6.2.14与大量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①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出血过程中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丢失或消耗,或/和血液成分中血小板和不稳定凝血因子的含量随着保存期限的延长而减少,或/和大量输注以柠檬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具有抗凝作用的血液制剂,或/和抗休克扩容时大量静脉输注液晶使留在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含量降低。
②柠檬酸盐毒性:大部分全血和血液成分使用以柠檬酸盐为主的抗凝剂。大量输血或更换血液成分可导致患者血浆中柠檬酸盐浓度达到1g/L及以上,易引起中毒。
③高钾血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全血和红细胞中钾离子浓度逐渐升高。输注保存期限相对较长的全血和红细胞会导致患者血钾浓度显著增加。
④低钙血症:大部分全血和血液成分使用以柠檬酸盐为主的抗凝剂。大量输血或更换血液成分时,容易造成患者血钙浓度明显下降。
⑤高氨血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全血和红细胞中血氨逐渐增加。输注保质期长的全血和红细胞会导致患者血氨浓度显著增加。
⑥酸碱失衡:全血和红细胞成分保存液中含有柠檬酸盐等。乳酸产量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大量输注时,可导致患者酸碱平衡失衡。
⑦低体温:由于全血和温度低于患者体温的血液成分的快速输注,使患者体温≤36℃,增加了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从而影响器官组织中氧的释放,最终导致器官组织缺氧。
7.其他:
以上未涉及的输血非感染性反应
◎声明:本平台注明的文章均转载,转载仅用于分享专业知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纠正或删除。谢谢!联系方式:2926894502@qq.com
1.《输血反应 【卫生行业标准】——《输血反应分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输血反应 【卫生行业标准】——《输血反应分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4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