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武昌首义,这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古城,以武而昌,因文而盛。武汉有着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随着中部崛起,武汉在华中地区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今,在武汉求学的大学生超过一百万人,使得武汉成为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在高级人才储备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八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华中地区经济关联度高、经济实力集中的核心区,也是长江中游人口、科技、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是我国撬动“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在区域经济格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汉作为这一城市经济圈的龙头和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商贸发达,制造业有着雄厚的基础和发展平台。武钢、武船、武锅、南车、中船重工、华中数控,这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名称,曾经占据了我国重工业的半壁江山,曾是我国工业战线的旗帜和骄傲,也曾寄托了一代华中人的追求与梦想。近几年,面对大中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武汉从未落于人后,先后承担了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两项国家战略及数十项试验、试点任务。人力智力、能源区位优势为武汉城市圈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形成了以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现代制造业蓬勃兴起。
圈内大学始终与城市的繁荣发展同频共振。武汉经济圈内高校云集,仅武汉一市就集中了23所大学、22所独立学院、15所高职院校和7所军事院校,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扬名海内外,科教实力强,人力资源丰富,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独有的人才高地,为武汉城市圈积蓄了强势的发展后劲。经济圈中人文底蕴深厚,战略管理、资本运营、企业研发、现代物流、政府公关、法律、新闻等多种类、高层次人才荟萃,为总部经济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东风、富士康、中芯国际等3000余家境内外企业总部、研发总部纷纷落户江城,其中包括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300余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有效发展提升了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华中科大的数控系统作为装备制造的先进“大脑”,几年来,打通了人才、技术、企业三个层次的对外输出通道,形成了一条应用研究、企业孵化、产业生长的高科技产业创新链,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力推武汉装备制造业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
武汉大学综合性强,科研实力雄厚,专家、学者在城市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了“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近年来,武大力促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与城市经济圈的企业、科研机构密切合作,联手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研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等应用型成果形成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便利、快捷的交通是其天然秉赋,在国家统筹发展的大框架下,武汉城市经济圈是衔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快速“立交桥”。2010年3月,国务院将武汉确定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2017年,中央要求在长江流域,武汉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在中部地区,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国,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自我定位:在全球,要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亮点城市。作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水上门户,长江之“中”和中国地理之“中”,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让武汉经济圈重新校正了城市“方位”――武汉正加快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全国门户机场。这无疑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的人才和智慧输出变得尤为可贵。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集中在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上,其交通工程科学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交通领域水陆并举、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学科。几年来,学校为经济圈交通中心枢纽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批高尖端人才,助推了“大武汉”的优质、高速发展。
如今,圈内人才密集的高校为武汉城市经济圈插上了腾飞的羽翅,成为引领中部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以冲锋的姿态乘风而起,尽情翱翔在我国中部广袤的蓝天。
1.《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支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支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