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包森
2017年清明节,赵薇来到天津为包森扫墓
天津北方网消息:跳马赵岩国土,点燃抗日战争硝烟,猛烈抨击日寇顽固不化,祖国河山洒热血...“他就像一颗流星,划破黑夜空,31岁的生命短暂却辉煌”——当46岁的赵薇想起自己的第三任爷爷包森,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这种自豪感也在他的父亲赵身上涌起。包森用自己的生命写下的“家国之责”这句“家训”,在这个大家庭里流传至今。
原名赵,又名,1911年8月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我爷爷是个大哥哥,比包森大11岁,包森排名第三。”赵可说,在特殊时期,爷爷奶奶作为大哥和大嫂,承担起抚养三个爷爷包森的责任
对于这三位素未谋面的祖师爷来说,赵薇最早的记忆就是每年祭祖时,家人在大殿上的牺牲照片。“你三个爷爷都是打日本鬼子的人!”这家人对赵可说。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听到的越来越多,看到的越来越多,赵可对“打鬼”三爷爷的认识也逐渐立体丰满起来。
包森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被派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七七事变”爆发后,他随八路军115师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幸平关大街”。1938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开始在河北省兴隆地区开辟抗日游击区。1939年,由于成绩突出,包森被任命为冀东军区副司令员,随后带领同志们开拓扩大盘山抗日根据地。
“有人说他是‘李向阳’,有人说他是‘中国的夏伯阳’!”他曾建立百草洼,歼灭日本王牌骑兵中队,开创了东征战争史上消灭日军精锐的第一案;他还利用了绝对劣势的兵力和敌人在沿江的巨大成就,以不到100人的伤亡为代价,创造了冀东抗日战场上歼灭敌人人数最多的局面。军旅生活,热血洒冀东。1942年2月17日,当包森率部进攻疯狂在长城上制造“无人区”的日伪时,他英勇牺牲,年仅31岁。
“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三位老爷爷和战友开辟了以北京西部房山和天津盘山为中心的两个抗日根据地,给冀东人民注入了‘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赵可说,在战斗中,包森不止一次受伤,但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放在了战斗指挥的最前线。
的父亲赵在7岁的时候见过他一次。“那一年,三个爷爷游行经过,在家里住了一晚。临走的时候,他抱起父亲,打了一下他的下半身:“快长大,把哈妈赶出中国!”"
从此,“保家卫国”的种子在赵心中生根发芽。“虽然他是家中独子,但1949年,父亲毅然参军,走上革命道路。他参加了解放兰州、宁夏等战役,1950年参军抗美援朝……”英勇战斗是同志对赵的评价。
回国后,赵被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俄语学院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担任高级俄语翻译。“祖国有需要的地方,我就去!”1959年,赵响应祖国的号召,自愿放弃了在政府机关的工作,加入了祖国边境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北大荒度过了12年。
“照顾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走歪路”,“不要利用国家”……赵的言行给注入了“为国负责”的家族血脉。19岁时,赵可来到了他梦想中的军队。
“我扎根基层,在武警部队一线带兵20年,直到2014年跳槽。”赵可始终坚守道德底线,努力工作,无辜生活,以“内在的坚持”继承了英雄精神。他说,在和平时期,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军人“家和国家”的具体体现。
英雄已逝,魂魄永存。多年来,为了继承红色基因,赵可和他的家人一直将包森的英雄事迹融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他们多次来到天津河北之地,缅怀先人包森。
"天津和河北人民对包森的热爱和钦佩令人感动."几年前,赵可和他的妹妹从包森出生入死的地方拿走了黄土,带回了老家。他们在包森故居附近建了一座纪念碑,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碑像一面红旗,由包森的老战友写道:“包森英雄永垂不朽。”
1.《包森 抗日名将包森用生命写就“家国担当”:三代从军 传承“家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包森 抗日名将包森用生命写就“家国担当”:三代从军 传承“家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70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