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5日电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的深处,距离牧民乌兰达莱家门前的马路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绿色的沙柳和白色的绵羊点缀着广阔的黄沙田野。
“这是我承包的6765亩沙。”乌兰达赖像沙漠之王一样四处游荡,这种丰富的自豪感来自他种植的柳树。“它还防风固沙,还用作牛羊饲料。它还可以砍掉树枝,卖给生物质发电厂作为燃料。”自从承包种植沙柳以来,他家一年挣3万多元,妻子在一家电厂当员工。
内蒙古乌审旗毛乌素生物质发电厂,有200多名乌兰达拉来这样的当地牧民,治沙后致富,种植沙柳。该生物质电厂投资36万亩原料林,每年收购灌木燃料20万吨,为当地群众提供3000个绿色就业机会,牧民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电厂还收集了养殖螺旋藻排放的二氧化碳,初步实现了“治沙、富民、新能源开发、碳减排、碳捕捉”的低碳产业链模式。
“虽然电厂规模不大,但这种工业驱动的治沙示范实践,展示了新世纪乌审旗人的又一轮绿色接力。”乌审旗旗旗委会书记谢泼德告诉记者。
乌审旗,一个有故事的地方,1965年因被中央命名为“牧区大寨”而闻名。半个世纪以来,饱受风沙之苦的乌审人一轮又一轮地掀起绿色接力,植被覆盖率从70年代的28%提高到现在的80%,实现了从“防沙治沙”的简单防线到“治沙治沙”的历史性跨越。
“半个世纪的发展表明,生态问题是乌审旗最大、最根本的民生问题。”谢泼德说,是对乌审人对绿色的深深向往和执着追求的深刻理解。目前走“牧区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切以生态文明为导向。
乌审旗地下有可观的天然气、煤炭和水资源,但乌审旗人民决定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坚持用1%的工业用地换取99%的生态治理和保护成果。按照牧羊人的解释,局部发展带动全局优化,为更多空发展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精细农牧业等生态保护特色产业腾出空间。
站在中央开发的那林河工业园中心高地,已经入园的八家企业一览无余。西北一千万吨的煤矿,挖出的煤炭可以通过1.7公里的传送带直接送到附近年产60万吨甲醇的煤化工企业,煤炭可以就地转化形成产业链。
“该园区主要以洁净煤为基础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煤基甲醇和合成氨化肥为先导,逐步向精细化工发展,成为生态现代化高端园区。”园区党委书记冯志明说。他还向记者介绍了污水处理厂、高盐水蒸发池和废渣砖厂,强调环保设施建设应始终放在园区建设的重要位置。“环保不达标,周围牧民会投诉你,你不能马虎。”
化工消耗大量的水,这里是草原和沙漠的交界处。乌审旗化工项目引进坚持“以水定项目”,曾因耗水量大而拒绝了某大型央企数百亿元投资的煤制气项目。
“计划到2017年发展到1000万吨甲醇产能。这个规模对于一个县域经济来说已经很大了。所以引进项目不是太大,而是寻求产业链延伸,增加附加值。”牧羊人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牧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重点。
工业的快速发展肯定会带来生态和环境的担忧,乌审旗46亿元的工业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内大规模启动。谈到应对措施,乌审旗环保局局长赵连军表示,要做好事前规划和事中监管,真正做到“生态与产业并举,美与发展共赢”。
1.《乌审旗牧人 内蒙古乌审旗:探索半个世纪的“绿富同兴”生态之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乌审旗牧人 内蒙古乌审旗:探索半个世纪的“绿富同兴”生态之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1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