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安微博“子产不毁乡校”原文意思翻译及出处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开网纳谏#【子产不毁乡校】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截图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截图

广州公安微博“子产不毁乡校”出处及原文意思翻译广州公安微博“子产不毁乡校”出处及原文意思翻译

  请翻页阅读“子产不毁乡校”原文意思翻译!

  另据网络微博消息称,@谭人玮:今天早上收到消息,@广州公安 最近广受赞誉的那条“子产不毁乡校“微博的作者,广州公安局公共关系处副处长张胜春,因发布此微博而被停职检查。当晚该账号的密码即被更改。该消息尚未获官方证实。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意思翻译及出处

子产不毁乡校

【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作品体裁】历史散文

【创作年代】春秋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子产不毁乡校今解

  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相关新闻:广州市公安局发布“严防谣言打击扩大化”微博后被删

唐朝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作品名称】子产不毁乡校颂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韩愈

子产不毁乡校颂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翻译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

  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周初兴盛,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天下没有治理好,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我思慕古人。

  请翻页继续阅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作品赏析!

《子产不毁乡校颂》作品赏析

  《子产不毁乡校颂》,是韩愈的一篇读书随笔,对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子产开放社会舆论,正确对待批评意见的称颂。

  韩愈的政治思想比较多元,在意识形态上,主张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不遗余力地排斥释、老两家,并以儒学继承人和卫道士自居。但是在其诗文中又有诸多“离经叛道”之言,曾经盛赞管仲、商鞅,也肯定过“孔墨相用”。

  子产,字公孙桥。在郑国执政30多年,内政外交多有建树。“子产不毁乡校”,见于《左传.襄公31年》。乡校即乡间学校,是古人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地方,也是人们聚会的公共场所。子产采用礼法治理国家,老百姓一时不太习惯他那一套教令,经常聚集乡校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有人给子产出了个主意,毁掉乡校,岂不一了百了。

  子产反对这个主意,他以为听听民众的议论,只有好处没有害处。“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民众议论并非多言生事,那是人们对一些事情的各自见解。人们说好的我就做,说不好的我就不做。我做的对不对,好不好,也能从众人的议论中找到答案。子产坚信“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大江大河是堵塞不住的,舆论也是禁止不了的。下面言路堵塞,上面就听不到真情,国家就难言安全和稳定。《国语.周语》中记录过邵公之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渍,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子产的认识与这位邵公的主张是相通的。

  子产这个人懂得一些群众路线,也不害怕批评,在这两点上,他算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执政的秘诀之一就是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并以民众的好恶、褒贬为镜,检点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个人的举止言行。

  子产没有听信闲言碎语,一直保留着乡校,并把它作为知晓民心,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终于把郑国治理得很好。

  韩愈在这篇文章中思古喻今,顿生感慨,于是曰:“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周朝兴盛的时候,曾对贤明的老人实行供养,请求他们发表对时政要务的意见。到了周朝衰落的时候,周厉王却派人监视批评过他的人。周朝成败的迹象线索,从这里就可以看个八九不离十。

  正如明朝人余继登在《典故纪闻》中说的:“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言犹水也,欲其长流,水塞则众流障遏,言塞则上下壅蔽。”真可谓“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

  子产不仅对别人的批评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心态,而且对自己觉得不妥之事,也勇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据《左传》记载,郑国卿子皮要任用尹何担当要职,子产认为尹何素质不高,难胜重任,不厌其烦地说服子皮,子皮不接受他的意见,他便打比喻说:“你不会把一匹锦缎交给一个不会裁剪的人胡乱剪裁吧,难道一座关系到百姓身家性命的城池,还不如你的一匹锦缎?”终于说服了子皮。

  一个人勇于听取别人的批评和敢于批评别人,都是坚持真理、服膺真理的表现,是一种光明磊落。

  韩愈这篇短文以“我思古人”起,又以“我思古人”结,首尾相应,既有对史实的铺张扬厉,又有抒怀寄志的感叹,对后人不失为劝喻警世之言。

1.《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广州公安微博“子产不毁乡校”原文意思翻译及出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广州公安微博“子产不毁乡校”原文意思翻译及出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7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