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生活

黄大年什么病 值得每一个人冷静思考!黄大年手术失败留给我们的教训

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科学家黄大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会问他怎么了。他是怎么死的?下面转载一篇博士的文章,挺长但是很值得一读。值得大家冷静思考!

黄大年行动的失败不一定来自行动本身。要不是接下来的失误,他今天可能还活着。记住他的教训,特别注意不要让你爱的人被错误的善意谋杀…

-铭文

2016年12月14日。黄大年因为胆管癌被推进了手术室。晚上8点,医生说手术很顺利。但刚过10天,他就发烧,内脏出血,肝昏迷,肾功能衰竭,水肿,手术后不到25天生命嘎然而止。他才58岁,事业如日中天。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一个科技巨星死在了一个死气沉沉的年代,全中国人民都痛惜!

据说不做手术他的寿命会大大延长。但我不想谈这个话题,也不想讨论操作本身是否有错误。我只想说一个手术只有一半成功。术后护理很重要。细节上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夺走病人的生命。以黄大年为例,医生和病人只注重手术的成功,而忽视了术后的护理。这也是很多医院很多病人的通病。

为了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我不得不写这篇文章来提醒患者、医院和大家!

频繁的访问变得很糟糕

黄大年手术后,他的病房几乎变成了起居室。“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病房看他。有同事,有学生,还有一些项目伙伴。当黄大年看到他们时,他忘记了自己的病情,继续和他们讨论专业问题。

在24日的平安夜,几个学生还用大量的圣诞水果布置了病房,房间里充满了圣诞气氛。但这有必要吗?黄大年还没有脱离危险。他最需要的是安静,不是休息。中国人爱形式主义,这些人甚至把这种陋习带入病房。如果他们把和平的果实放进去,他们能祝福病人的和平吗?

大年初一,拜访他的人把新年祝福带到病房。要知道,这个时候,黄大年已经处于危急状态,可以承受这样的人来来往往,在混乱中乱搞!

这是医院,这是病房,不是客厅,不是娱乐场所。他正在养病。他需要安静。你年轻又温柔;你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切除了几个器官,刚从重症监护室出来,身上盖着管子。就凭你的车轮战术,这么多人轮流忍一个病人。当你来的时候,出于礼貌,他会问候你。你坐下,说话,很开心。他必须听你的噪音。

中医书上说,说话会消耗肺气,“日出千言,不伤不伤”,顺从会消耗肾气。我们健康的人都有经验。一大群人和客人来找我们聊很久,比做家务还累。你不是病人,你从未患过黄大年氏病,也没有像他那样切除过很多器官。自然,你无法理解黄大年在说几句话和听一会儿闲聊时的疲惫和困难。

也许就是这种人性,是你,是他的亲朋好友,是他的学生,是这种错误的善良,成了他的死刑执行令,把他送上了坟墓!我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请看下面的悲剧——

我在博客上看到一个儿子写他爸爸。他说:2001年正月21日,父亲因心肌梗塞住院。29日,医生说父亲已脱离危险,将他转到普通病房。那天,许多亲戚和邻居来看望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无论谁来,他都笑着扩大他的家庭。晚上,最后一批客人被送走了。他父亲说他累了,静静地睡着了,但再也没有醒来。他刚满60岁,就这样离开了...

要不是来了这么多游客,他爸爸很有可能还活着,身体还不错。不知道拜访他的人会有什么感受。你的善良变成了坏事,简直是在扼杀别人的生命!!!

苏醒,以后再也不要去看望这样的重病患者了。去探望,一定要等他们恢复,然后尽力。即使这样,也要快走,不要久留,让病人多休息。希望医院严格管理病房,不让这些探视的人进来!

折腾自己太任性了

黄大年被称为“绝望的黄狼”,但病房是养病的地方,不是绝望的战场。当一个人病得很重,住进了医院,做了手术,就应该暂时忘记自己的身份,不再是学者、教授、专家,也不再是任何项目的负责人。但只是一个普通病人,你要听医生护士的。“来了就安全了”,让身体慢慢增长抵抗力,最终战胜疾病。

但黄大年是“一个非常不安分的病人,把病房当成了第二间办公室”。虽然他没有脱离危险,但他浑身是管子,但他一直在采访相关人员,询问他的工作进展,并经常与他的来访者讨论专业问题。“身患重病的黄大年仍在进行最后的冲刺”。护士知道他需要休息,但他不听任何人的话,护士也劝不动他。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像他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以他的气场和荣耀,不可能是超然的。他住在病房,不忘微信。他躺在病床上,在微信上给学生讲那么多浮夸不着边际的空短语。在平安夜,他给学生发红包。这么有病,这么好管闲事,做这么多鸡毛蒜皮的事。你以为你这么累?

人在病房,精神奕奕,胸中波涛汹涌。怎么养这个病?身体怎么恢复?我折腾自己,我的病反复,我无力。不知道他会不会认真反思自己在天堂的所作所为,后悔自己的不理智...

饮食指导是一个缺点

根据有关资料,黄大年在这次行动中切除了许多器官,这是非常危险的。术后才两天,因为反复危重,回到了重症监护室。不知道他在里面住了多少天才出来。12月24日他喝粥吃青菜!他怎么能那样消化自己的身体?结果灌肠疼的大叫,然后胃里全是血块,找不到出血点。

“中医起源于食物”。人们吃五色五味的食物就像吃中药一样,温、凉、冷、热。中医书上说,对于一些重病患者,最好喝陈小咪煮的米油。新鲜收获的小米对风、阳光和雨水有毒。被安置3个月的陈小咪,脾气温和,吃的粥上面有粘稠的米油,几乎适合各种年龄和条件的患者,容易消化,营养丰富。黄大年可以吃青菜,但不能消化。他怎么能让脾气跟着感觉走,随便吃呢?

我发现很多医院只安排最好的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只关注手术的成功与否,却不把病人的饮食当回事,很少给予详细的指导。这是短板,大错特错。

2001年11月,我的一个重要亲戚在一次车祸中发生脑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市脑科医院做了开颅手术。昏迷两天醒来,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那家医院的医生医术高超,医院绝对不会收红包。但是没有人关心病人的饮食。患者随意去食堂或餐厅买菜。我亲戚口腔有白色水泡,体温37.8度。每天服用头孢等抗菌消炎药物并不能退烧。

她失忆了,舌头不灵活。我全力以赴管理她的饮食。让她亲戚用塑料眼药水瓶每半小时往她嘴里滴两滴水,24小时不停。我每天早上4点起床,熬糯米油,加一个煮好的蛋黄粉,放在保温瓶里,坐80里的公交车去她病房。短短两天,她的体温降至36.7度,嘴角的水泡完全消失。

我突然意识到,她的发烧不是细菌或者炎症引起的,而是长期胃里缺乏营养造成的。再多的输液,都很难进入胃,无法滋养胃粘膜。如果她不退烧,她很难完全康复。之后,她一天比一天好,胃口也很大。她住院18天,我起床17天,送米油16天。医院食堂的饭菜不适合她,我每天中午自带食材,按照我的要求联系医院外的快餐店进行加工。同一个病房的人比我亲戚病情重,但是吃不下饭。当我的亲戚吃饭时,一大群人四处张望。我想知道她为什么能吃这么多。这么大的病,这么大的手术,我的亲人都没毛病。现在她比生病前聪明了。

接诊医生说她恢复的这么好,是医院成立,接诊医生来门诊以来同类患者中最好的一个。这是他们医院的第一例!她病房的人说她很幸运有我这样的好亲戚。

建议外科病房配备一名全科医生

因为看望病人,照顾亲人,去过好几个外科病房。发现无论手术有多大,只要把病人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医生对病人的监护就流于形式。每天早上,医生都要查房,看表面现象。他们问的问题对病人很重要,比如吃饭,从来不问大小便。医生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护士每天给病人量体温,按照医生开的药给病人输液。没有人问病人感觉如何,也没有人指导他们吃饭。护理亲属随意给病人买饭,甚至让病人吃来访者不该吃的垃圾食品和保健品。

人是一个整体。做过手术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甚至有很多患者因为这种疾病住院,但手术后却突然死于其他疾病。例如,黄大年正在做胆管癌手术,但因为胃出血和肝肾衰竭而告别了这个世界。对于这些复杂的情况,单靠外科医生是无法解决的。

我觉得如果能派一个全科医生到外科病房,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及时排除潜在的危险,对病人的饮食和护理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那就太好了。它可以避免像黄大年那样的悲剧,拯救许多人的生命。

2011年9月底,一名81岁的退休干部因褥疮手术入住程潇第一人民医院。医生的医术高超。但是,他们是外科医生,不能要求他们知道专业知识以外的任何东西。术后一周发现病人便盆里的尿是粉红色的,知道是血尿和某些疑似输液药物的毒副作用所致。请去输液的护士暂停用药,调整配方。但是,护士没有理会,只是死板地按照医生的指示去做。在调整用药之前,我不得不请亲戚找到主治医生。两天后,患者血尿消失。医生检查房间,护士输液,没人发现患者血尿,护理亲属不了解。如果继续输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不知道如果给肾病患者服用是否会致命。

根据我院的医疗流程,输液两周后应停止用药。但是老干部便秘严重,当地药店卖的泻药几乎都无效。他已经五六天没在方便了,眼睛上布满了血斑,体温38.5度。按照医院的标准,这类病人发烧不超过38.5度,不予治疗。但是病人怎么受得了呢?他又老又弱,我又不敢用重药拉肚子。下雨的时候一天跑五次医院,用了六种方法用中药解决他的便秘。第二天,他的体温降至37.3度,眼睛里的血开始消退。但是37: 30是低烧。我发现他的右膝盖有点红肿,就每天晚上给他用热毛巾敷半小时。三天后,他的体温降至36.7度。

可以说,没有我的参与和帮助,他做了这样的小手术,可能无法安全走出医院。没想到,便秘和右膝红肿会让人发烧。不是什么病菌或者炎症引起的,注射抗生素消炎也没用。患者术后往往会出现很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外科医生能解决的。

外科病房配备全科医生对住院病人进行全程监控,能防患于未然,从而弥补医院的不足,为术后病人提供一份保障。

总之,手术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手术本身。术后护理同样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同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全损,甚至夺走病人的生命!记住黄大年的教训,希望这种悲剧不再发生!

1.《黄大年什么病 值得每一个人冷静思考!黄大年手术失败留给我们的教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大年什么病 值得每一个人冷静思考!黄大年手术失败留给我们的教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624954.html

上一篇

澳大利亚5月15日解除对印度旅行禁令 不再延期 到底什么情况呢?

下一篇

一年级口算题括号填空 一年级口算题卡(10以内括号填数+判断大小)

印度无证医生治疗新冠病人:不戴口罩路边输液 到底什么情况呢?

印度无证医生治疗新冠病人:不戴口罩路边输液 到底什么情况呢?

印度新冠疫情失控,医院人满为患。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NDTV)6日报道,在中央邦农村地区,许多人不敢去公立医院,在氧气、药物短缺等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无证医生正在用最简易的方式“救治”新冠病人。...

h7n9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h7n9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h7n9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h7n9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h7n9禽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h7n9禽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h7n9禽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h7n9禽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印度无证医生治疗新冠病人:不戴口罩路边输液 到底是什么状况?

印度无证医生治疗新冠病人:不戴口罩路边输液 到底是什么状况?

印度新冠疫情失控,医院人满为患。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NDTV)6日报道,在中央邦农村地区,许多人不敢去公立医院,在氧气、药物短缺等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无证医生正在用最简易的方式“救治”新冠病人。...

禽流感h7n9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禽流感h7n9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禽流感h7n9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禽流感h7n9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n7n9禽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n7n9禽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n7n9禽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 n7n9禽流感 2018年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印度村民不敢去医院无证医生路边给新冠病人输液 登上网络热搜了!

印度村民不敢去医院无证医生路边给新冠病人输液 登上网络热搜了!

视频截图海外网5月7日电印度新冠疫情失控,医院人满为患。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NDTV)6日报道,在中央邦农村地区,许多人不敢去公立医院,在氧气、药物短缺等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无证医生正在用最简易的方式“救治”新冠病人。视频画面显...

毅力的故事 【寓言故事】《辛巴达历险记》辛巴达凭借他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困难最终活了下来!

  • 毅力的故事 【寓言故事】《辛巴达历险记》辛巴达凭借他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困难最终活了下来!
  • 毅力的故事 【寓言故事】《辛巴达历险记》辛巴达凭借他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困难最终活了下来!
  • 毅力的故事 【寓言故事】《辛巴达历险记》辛巴达凭借他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困难最终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