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西走在苏州赣江东路和林敦路的交界处,几个商铺擦肩而过,一座白墙黑瓦的古民居悄然映入眼帘。这里是文奇堂,明代著名戏曲作家、书法家张凤仪的故居。可惜的是,二路三入口的老房子,经过几百年的流转,只有两个入口通往西路,现在被用作市考古所的办公楼。

走进故居,精致的双面砖雕门楼,优雅的花砖,古雅的楠木厅,让人目不暇接。苏州中心城区最典型、最精致的明代文人住宅,似乎在默默地告诉我们一代戏曲大师的过去。

苏州日报,2017年6月20日A04

故居名片

文奇堂位于赣江东路712号,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张凤仪的故居。它是苏州中心城市最典型的文人住宅,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张凤仪故居朝南。最初分为东路和西路。东路的建筑在清朝咸丰年间被战争摧毁。现有西路轿子、厅和东西厢房面积约6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30平方米。1982年张凤仪故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与起源

“歌不离口”是张凤仪

1982年苏州文物普查,使许多历史上失传的名宅重见天日,文奇堂就是其中之一。80岁的文物保护专家王人禹当时在文化管理委员会工作,是他核实了房子的主人。

据介绍,会馆建于明嘉靖年间,张凤仪和他的兄弟、张就住在这里。这三兄弟都很有名,被称为“吴中三图”。

据史料记载,张凤仪于1527年生于明朝常州。他的名字叫岐伯,他的名字叫徐灵。他是苏州五百圣贤之一。据《平江区志》记载,张凤仪5岁不会说话,后来突然开口说话,言语惊人。嘉靖四十三年,张凤仪和他的弟弟宜颜都得了奖,张凤仪甚至是高中农村考试的获胜者。然而,在那之后,张凤仪考试不及格。万历五年,张凤仪第四次考试失败,之后便无心仕途。

张凤仪家本来很有钱,却因为多年不生产而逐渐没落。而张凤仪的“文质彬彬,风格独特,羞于用诗文与贵人交朋友”,靠卖字卖书养活母亲。他在大门口贴了个告示:“房子缺纸笔,谁盖他楷书,就是银子钱;行书八句三分;专门写的《授时授文》,每个轴都有编号。”张凤仪的书法作品受到世人的重视,虽然他与仕途没有任何联系。你有多看重它?文长子文炳在《姑苏名士续编》中写道:“居士先生,碑不重要,博体校范先生不韵,古书画费先生不赏。”所以,虽然价格高,但求文字、求文字的人还是争相前来。

作为明代著名的戏剧作家,张丰毅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他写过传奇剧《洪福集》、《胡夫集》、《朱姬发》、《付瑶集》、《关元集》、《棒棒集》,合称《阳春六集》。最著名的《红拂》是张凤仪在结婚后一个月内写的,意思是祝贺她的好妻子,“朱”是为了庆祝她母亲的生日。根据傅西华的《明传奇》,张丰毅也写过《平》、《艺鹭纪》、《颜瑜纪》,可惜没有传记。此外,张凤仪还有诗文八卷、《处士·唐吉》,以及《梦职业考》、《海中名画》、《文选》、《四书句》、《瑞兰亭风光录》、《清河史燚》、《风俗纪事》、《国朝诗管花集》等作品;另一部散曲集《叩月轩词稿》,早已散佚。

张凤仪不仅擅长做戏曲,还爱唱歌。从早到晚,她嘴里唱个不停,成语“音乐从没离开过她嘴里”就是他的意思。曾与二儿子合演《琵琶记》,饰演蔡伯岳,儿子饰演赵武娘。观众堵住了门,他不在乎。他还为施耐庵的《水浒传》作序,开创了中国知识分子为虚构小说写序的先例。

现状和印象

双面砖雕门楼诉说着一年的荣耀

文奇堂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东西两条路。东路建筑在咸丰庚申战争中被毁。房子后面有一个小漆园,池亭里的树木和石头都很神秘,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看到的张凤仪故居,其实是西路上的故居,原来是三金。解放前门厅被拆除了。1993年赣江路拓宽时,批准拆除轿子厅前两厢,减少天井。现有轿子厅、厅、东西两厢和砖雕门楼。

文奇堂保留了很多明代的建筑风格,是古城中罕见的明代民居建筑,也是明代文人最精致的居所。在文史研究者许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这座老房子实地参观。

进入正门后,走过一个天井,原来是轿子厅。因为这个入口前的两厢已经部分拆除,天井比较窄,在天井西侧不显眼的地方,可以瞥见古拙黄石古井,据说井里有宝藏。轿子厅是三个宽大的房间,中间是一个落地屏风,梁架结构是圆平的,是苏州市现存的一个孤立的案例。走进轿子厅,最醒目的牌匾是正上方悬挂的“文启堂”牌匾,是张凤仪的好朋友、明代大书法家刘晨题写的。这块匾再次被发现纯属偶然。2006年文奇堂第一次修复工程,在东翼装修时,维修人员发现了封在墙上的牌匾。据原主人回忆,牌匾是文革时拆的,藏在夹壁里。虽然历史悠久,但“文七堂”二字依稀可辨,经过精心修复,重现当年风采。

轿子厅北面,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双面砖刻门楼,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可惜其南侧被重修的轿子厅檐挡住,无从查起。但透过两块刻有精美牡丹图案的方形砒石,昔日的风采仍可想象。

站在轿子厅和厅之间的院子里,你可以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门楼的北侧,有三个砖雕图案,精致逼真。

门楼展开两翼,成为一个左右照壁,对着大厅。照壁古韵斑驳,满地方砖。据说修边的时候专门找了旧砖来填。门楼及照壁下部为青石须弥,有桂脚,雕工凝练,线条柔润,变化万千。

而且门楼两边住友雕刻的图案也不一样,西有麒麟,东有恶鬼。两翼的腰封花纹都是用嫩枝缠绕卷草雕刻而成,两个狮子打球,其中西边的两个狮子面对面争夺绣球,东边的两个狮子一前一后打绣球,两个狮子同时面向东方,球在两个狮子之间。

所有这些细微之处都展现了当年设计的精致与辉煌。

照壁对面的大厅是文琪厅,三面宽阔,平梁升降,斗拱梁采用坚固精致的材料制成。六根柱子都是独柱楠木,每根楠木柱子直径40多厘米,高4米。它是完整的,没有接缝。虽然在清代进行了大修,但其结构仍是明代风格,是研究明代民居建筑的重要材料。大厅现为苏州考古研究所办公室。它是张凤仪一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其《红笛传》、《朱发传》等剧作的主要构思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人文价值。

继承和保护

两次重大修缮“抢救”省级文物

清末民初,文启堂为大兴县令唐项燕所有。代代相传,解放初纳入私改。其中一些被收归国有,分散成住宅。在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发现轿子厅和厅的前两翼仍保持原来的面貌,变化不大,但两翼严重失修。大厅被木板、长窗户和墙壁分成几个房间。地板是用瓷砖铺的。屋架木构件发黑发霉,部分部位开裂脱落。屋顶瓦片凌乱破碎,很多地方掉了。连天井都是用很多违章建筑搭建的。由于常住人口严重超载,年久失修,屋顶漏雨频繁,木构件腐朽坍塌,这一明朝珍贵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为了抢救这一不可复制的文物,自2006年以来,市文化管理部门对文奇堂进行了两次保护性修复。

“2006年的一期修复工程主要修复了第一个入口,也就是车厅。2007年,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我们严格按照与省文物局签订的责任书的有关规定,搬迁了二号入口大厅的4户,如期完成了抢救。保护工程。”市文保所副所长陈伟告诉记者,2008年1月21日,列入“江苏省十佳名人故居抢救保护工程”的张凤仪故居维护工程通过省市专家验收,顺利竣工。同时,苏州考古研究所在故居正式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张凤仪故居维修方案还获得了第二届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评比优秀设计奖。

据维修工程的施工方苏州季承文物建筑研究设计院介绍,维修方案侧重于文人住宅的特点,并在很多细节上注意与官邸的差异。

在大厅的维护过程中,他们保留了传统刷漆工艺制作的楠木六大堂柱,充分展示了楠木大厅的古朴和韵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建筑的历史信息。

为了充分传达明朝的风格和特点,他们还专门用多年收集的明朝石构件建造了大厅的平台底座。经过精心修复,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文琪会馆再现了明代文人住宅的迷人风采。

对话与记忆

一句无心的话确定了故居的主人

苏州日报:你是怎么核实这个房子是张凤仪的故居的?

王人禹:在1982年的苏州文物普查中,我们发现了250多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其中许多建筑规格很高,应该是大户人家的,但没有记录当年的主人。为了找到这些房子的主人,我利用大量的休息时间查找文件,进行实地考察,而当时还是建筑群的文琪厅,是我去得比较多的地方。

在一次聊天中,轿子厅里的居民无意中说:之前轿子厅里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文启堂”。我是一个宝藏。经过考证,我发现张凤仪的弟弟张宪义的诗集是以文奇堂命名的,根据玄庙观致的记载,张凤仪的家就住在玄庙观前的小曹家巷,也是这个房子的所在地。这就印证了这个房子是张凤仪的故居,后来发现的“文奇堂”牌匾也印证了我的观点。

本文为《苏州日报》原创

看完了,去之前不给苏宝军点分?

1.《苏州干将东路 住户无意间的一句话,竟揭开了干将东路这座老宅的真实身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苏州干将东路 住户无意间的一句话,竟揭开了干将东路这座老宅的真实身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69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