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离2018年底还有两个半月,但如果你选择谁是年度网络第一斗士,崔永元无疑会当选。

范冰冰与冯小刚打手机2大战,曝光“阴阳合同”,被罚款8.8亿。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引起波澜的话题,都是从崔永元开始的。

为什么崔永元的战斗力这么强?我觉得答案很多,但一定要以“说实话”为基础。这个22年前开播,9年前停播的节目,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崔永元做了“实话实说”,这是真的。但是《实话实说》也做了《小崔》。在去KOL的路上,他通过《实话实说》完成了最关键的“原始积累”。

今天我们将谈论这个节目。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群体现象:

很明显,没有必要每个星期天都去上班或者上学,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去上班,中学甚至小学都不睡懒觉。他们早上7: 30起床,打开电视。

更奇怪的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的不是《还珠格格》这样的热播电视剧,不是一部凶狠的香港武侠片,也不是枪战片,更不是魂斗罗或者其他游戏的画面,而是四个字:说实话。

△说出第一期开篇的真相

△第一周期开始

这“说实话”有这么毒吗?有多热?

最直接的回答就是火到了春晚的舞台——1999年春晚,《实话实说》推出“特别版”:“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和宋丹丹第一次搭档,《黑土大叔》和《白云阿姨》。作为嘉宾,我和崔永元相处了17分钟,留下了“同心协力跨世纪,一个大水不尴尬”、“,

△有了这篇杂文,赵本山正式走向杂文王之路

央视总编辑观众联络组的数据告诉我们:

在每周日7:20-8:00看电视的所有观众中,看《实话实说》的观众比例一度达到62%;观众曾在一周内超过3200万人。

这是什么意思?相比今天的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已经很受欢迎了?但是收视率在1%到2%之间。

△崔永元向美国前国防部长夫妇介绍《说实话》:我有五千万观众

没经历过《实话实说》巅峰的人一定会问:这个节目真的这么好吗?

那些追求节日目的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它是如此美丽。

但由于时间久远,网上相关图片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对“说实话”的记忆都变得支离破碎,很难知道是什么样子。

但是有意义有意思的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如果我们想知道它是什么,为什么,就要探索到底。在收集了所有相关的DVD、vcd、网络视频、文字记录以及可以收集的相关书籍之后,我决定回答这个问题,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说实话有多好。

《实话实说》好看最直接的原因是主持人崔永元是幽默大师。

崔永元有一句话就能把观众逗笑的能力,通过笑声体会到活跃气氛和引导话题对控场的作用。他是那个时代的顶尖选手。

在本期揭穿“伪气功”的《擦亮你的眼睛》中,他把七块砖头放在头上,与司马南合作表演“锤碎大砖头”。挥舞大锤之前,司马南对他说:小崔,你现在说还来得及。话音刚落,崔永元很快解释了“来生”:

各种观众朋友们,周日晚上第一个节目,21: 15,欢迎收看其他主持人主持的《实话实说》。

△看这个姿势,挺敬业,挺辛苦

△正文无法完全解读崔永元的幽默。我把这个视频剪了,发到网上。大家都可以直接感受到

除了这些即兴表演,崔永元还可以凭借自己良好的知识积累充当专家和观众之间的桥梁。由于专业的表达习惯,有些嘉宾说话不直接,也不通俗,所以崔永元会及时翻译成白话,帮助观众消化理解。

面对“明星”嘉宾,崔永元也很擅长用幽默打开大咖啡人的话匣子。

△《实话实说》邀请了很多明星嘉宾,比如华语乐坛教父罗大佑

△《孩子眼中的父母》邀请张楚

△《儿童表演》本期邀请了金明、关玲、蒋小涵等童星

△米卢做客《说实话》

比如历史上国足进入世界杯后,《实话实说》邀请了米卢,当时是红紫色。崔永元用非常巧妙的方式,问了一个很多粉丝都想问的非常尖锐的问题:

...我还听说过一句话,这次出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队能打成这么好的平局,被分到这个小组,那么米卢带和崔永元带都可以顺利出线.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总之,崔永元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有多种解读,足以让从事传播学研究的人写出一篇硕士论文。

《实话实说》后有很多所谓的“脱口秀”主持人,但基本上都是扛着网络段子,什么笑点都是事先安排清楚的。而崔永元的段子,大部分完全是即兴创作,没有排练。另外,那段时间他的人跟人很亲近,经常跟观众开玩笑,跟观众打成一片。

谁能不喜欢这样的崔永元呢?“小崔”这个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标准的晓翠微笑

白云阿姨在小品里说的话:我们村的人都喜欢你,不吹牛也可以说挺客观的。

崔永元做了《实话实说》,但崔永元不是一个人做的。

《实话实说》第一期播出于1996年,那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20年,改革开放后的第18年,邓小平南巡后的第4年。

此时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潮起潮落,暗流涌动。美国和日本的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来了,香港和四大天王的武侠片流行起来了,毛宁和杨钰莹这样的本土明星崛起了,深证和浦东变富了,炒股拆迁启动了,工人的铁饭碗就撑不住了,大喇叭里那套就不行了。

看着这些伴随着社会变迁的新鲜事物和现象,很多人心里都塞满了话,都想讲真话,听真话。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装B”。

总之,那个时代的普通人都在呼唤一个电视节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满足自己对真理的渴望。

△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芬负责《实话实说》等栏目。分管“东方时间空”期间,提出“讲自己的故事”的口号。2008年12月24日,因胃癌治疗无效去世,享年47岁

以陈迅为代表的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新时代媒体人感受到了这种需求和这种渴望,于是“说实话”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当制作人谈到《说实话》的诞生时,他说:

选择主持人面试最根本的冲动是实现尊重人的理念,尊重人的基本标志是让人说话。

这种冲动今天看似无话可说,但在当时却不容易变成现实。流年坦率地说:

...我们在一种灌输的宣传观念的控制下长期从事电视实践。当时我们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之一就是破除左的观念,消除左的遗毒,解放思想,这就带来了电视观念的解放。

受到全国观众的欢迎后,总策划杨东平解释了《实话实说》成功的原因:

也许,正是因为真相的匮乏,人们才会对电视节目中说实话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和期望。

一位参与策划《实话实说》并担任观众和嘉宾的人民教师说:

《实话实说》的魅力在于它能让电视观众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对一个话题表达不同的观点。

为了保证节目的真实性,确保所有嘉宾尽可能说真话,节目组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方式做“说真话”。每个节目开拍前,节目组只有思路,没有台词。

当然这种选择是有风险的,相当考验主持人的实力,但是节目组有这样的勇气。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玩套路的节目在《实话实说》面前抬不起头来,哪怕赚的钱多,收视率高。

曾在林业部工作的郭是嘉宾,感叹“说实话”是真的:

我就知道说实话一般不会在录音前通知任何一个是嘉宾的人,主要是为了防止嘉宾故意提前准备,或者被别人的观点影响,不能真实的反映自己的个人观点,达不到“说实话”的效果...期间主持人崔永元一直没有露面,为了在节目中说实话,他也不想提前知道别人的看法。

一位人民教师也讲述了他作为证人的所见所闻:

我目睹了节目从未排练过,没有人背诵台词,而且和其他节目不一样的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说的是实话。

当时,人们想通过电视这个最主流的频道来说话,并在上面听到关于自己的真相。“说实话”第一个站出来做了。人们不喜欢这个电视节目,但他们还能是谁呢?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实话实说》成就了崔永元。

那么,《实话实说》讲了哪些话题,讲了哪些道理呢?

崔永元主持期间,节目谈了300多个话题,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热点、伦理道德、医患关系、在京工作、下岗职工、家庭婚姻、子女教育、妇女权益、弱势群体、传统文化等。

△《实话实说》,部分话题来源:崔永元《但事实就是这样》

有很多题目,现在依然有意义,甚至更有价值。比如2000年,我做了一期关于电子游戏的特刊“我可以玩一会儿游戏吗?”“,谈了CS,《神奇宝贝》,《石器时代》等游戏,甚至引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在大多数孩子使用互联网,包括玩游戏之后,他的生活更加丰富。没什么特别不好的。"

虽然定位和《焦点访谈》等新闻调查栏目不同,《说实话》会主动讨论社会上的假、丑、丑。比如批评黑哨“回望马赛假球事件”,曝光“细节MLM”和“卧底非法MLM”,讨论“如何反盗版”保护版权。

特别节目《揭秘》最能体现这一点。有什么秘密?它是一系列伪科学,叫做特殊函数。

△《实话实说》专题节目《秘密》标题相当于邪教

这个专题节目已经制作了20期,涉及的话题有算命、写鬼神和洗碗、轻功、用耳朵听单词、用气功探索事物、用意念拿东西、玩花样、心灵感应、医生诊断、联系外星人等。,并一一戳穿这些歪门邪道,让观众乐此不疲。同时,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普活动。相信看过节目的人绝对不会被颜师傅和雷师傅忽悠。

△女大学生现场示范“碟仙”

△两人转向演员表演《跳神》

《实话实说》的一种常见形式是讨论一个话题。可以看到各种观点的对抗。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新现象和新变化——

针对“打假英雄”王海的第一期节目《谁来保护消费者》,特别突出这一点。

观点不同的人可以尽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整个节目在争论和冲突中引发火花。最终没有得出非黑即白式的结论,让观众独立思考,把决定权留给观众。

△王海,中国“第一专业打假员”,1995年开始在北京各大商场进行假货理赔。截至1996年3月,假货累计金额近11万元,他获得双倍赔偿5万余元

很多对话一直到今天都挺精彩的,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

观众中有观众认为王海打假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对社会没有贡献。王海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应:

崔永元:我刚注意到这位女士在听王海演讲的时候一直摇头。她不同意哪一点?

观众:你是去店里索赔他的个人利益,还是为社会做了什么?你刚才说是为了促进什么东西的进步。不知道你提升了社会的哪个方面。

王海:最起码大家对“消法”都有一定的认识。

观众:但是你为社会做了什么?我想你只是扰乱了社会秩序。

王海:不是,不是,到底是卖假货扰乱社会秩序,还是打假扰乱社会秩序?就像做贼扰乱社会秩序或者抓贼扰乱社会秩序一样。

△第一个节目场景

出席会议的律师高明认为,王海没有遵循“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不认为他是假的,更不认为他是“假英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范刚反驳了高明的言论,他的观点非常先进。用今天的话说,他质疑“道德皇帝”的标准:

我认为高明的无私、诚实、公平的主张是对你们法院、法官、执法部门的要求。现在消费者面对的是不说实话的假冒伪劣商品。为什么要求消费者是圣人?

不得不说,争议人物王海为《实话实说》开了第一枪。他在节目中讲了很多赤裸裸的真相,毫不掩饰自己的功利和精明。面对他造假挣钱的问题,他大胆地说,想挣钱就干脆卖假货,并分析了卖假货的高利润和低风险:

从概率上来说,卖假货是没有危险的。例如,只有1/20被查封,但事实上,我的估计是1%左右。

比如我要去卖假货。我正好有个亲戚在工商局上班。我在一个地方卖假货。如果工商局查了,亲戚会通知我,然后我收拾完就不卖了。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客户,估计一年也遇不到几个。他们输了就输了。没关系。

一般来说一年365天,工商局查两三天就关两三天,没关系。但是,如果有一两个客户来索赔,他们是会亏损的,但是从总营业额来看,比如一天赚10块钱,今年都是赚钱的,基本上可以赚300天。

在这种讲真话的氛围中,我们听到了制度不完善的声音:

范刚:这正好揭示了我们的制度还很不完善,还有一些空的孩子可以挠边,还有一些漏洞。这种造假方式也说明有一个完善我们制度的过程。任何制度都是在这种冲突中逐渐完善的。

你甚至可以听到对国家监管机构的批评:

观众:我觉得应该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希望千千万万的王海站出来监督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肖卓基:如果你希望人们海保护消费者权益,你的责任在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海现象也说明你的工作不够。

嘉宾在台上高谈阔论,观众被带入一种兴奋的状态,频频金句。节目最后,大家用一句话回答了“谁来保护消费者”。有的嘉宾说靠法律,有的说靠体制改革。这时,一位担任人民教师的观众站起来说:

谁来保护消费者?唱过《国际歌》的人都知道,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不朽的皇帝。创造人类幸福是我们的责任!

讨论到这个层面,我觉得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会热血沸腾。

不得不说,《实话实说》有勇气,有想法,有人气,但也是带着镣铐跳舞。播出后不到一年就进行了调整。辩论性强的话题,容易引起争论甚至争议,如“谁来保护消费者”、“你为什么抽烟”、“找到钱后要不要还”等,调整后很少出现,分享个人故事的形式从此成为主流。

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话实说”不好看。虽然没有那么热闹和陪练,但只要不逃避现实,还是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还在说实话,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看到真实的故事和历史。

△1977年高考老照片

比如回忆1977年恢复高考的20年后高考,可以让我们从对话中听到很多历史见证人的真实经历。

观众回忆起1977年参加高考的情景。

我觉得文革之初,我们都造反,都签署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请求。但是11年后,全国高考复试的时候,1977年,我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一起参加高考的时候,笔尖写不出来,很紧张。

参加了77年高考的老师聂应邀来到现场说:

崔永元:我们也知道当时的背景是恢复高考,中央也有很大的争论。后来又说77级高考卷子不够,用印了五卷毛选的卷子来印卷子。而且,我们还听说有些学生写一句话是因为他们不会做试卷上的题。不知道你的卷子里有没有这种情况。

聂史圣:这不是一两份。我们把这些论文放在一起,看完之后,一开始大家都在开玩笑的说话,大家的心情都特别沉重,因为当时的迷茫到了什么程度?虽然大学是文革时期推荐的,但实际的报纸广告说可以上大学却是白上。

崔永元:就是不学ABC,还干革命。

聂史圣:就是这样。把学校教授叫出来,他不懂韭菜麦苗就批评他。我觉得在那种环境下恢复高考是一个很坚定很有勇气的选择。在那些论文中,我们出了一篇典型的,上面写着:我很想去上学。我放牛放羊的时候,在地上学写字。这些东西不是我在学校学的。我不知道该叫你叔叔、叔叔、阿姨还是阿姨,但一旦有机会学习,我会努力把它读好。

崔永元:听到这里,我觉得我和观众都特别感动。

第一期节目结束后,整个谈话处于平静理性的气氛中,没有对任何人进行激烈的指责。

但是,在电视机前的中学生和小学生看完之后,他们对恢复高考的理解不再是课本上的几个单薄的单词和段落,他们能够形象地感知到过去的反智、荒诞和混乱。有了这种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这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会从观念上抵触历史倒退的可能性。

是2000年3月出版的《老师,对不起》,把普通人的经历和历史的真相展现到了极致。乍一看,我们可能认为这一期只是普通的师生关系,但如果有机会看到这一期的直播视频,我们会震惊的。

因为这个师生之间的故事真的很尴尬:

三十四年前,文革期间,小学三年级学生下课后对革命委员会说:“林彪也是一条变色龙”,因为他的老师沈说:“我发现了敌人的情况,发现了新的动向”。过了两三天,沈先生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剪了头发,挂了牌子,接受了批评。

三十四年后,在《实话实说》的录制现场,和沈先生相遇。

在节目现场,史国良回忆起老师在厕所的蛆水里写检查的屈辱画面:

.....就把她放在那个厕所里,那天我去看她,她就在厕所里放了一张大桌子,我们两个人的桌子,破桌子,她躺在上面写检查。因为里面全是水,粪汤,蛆虫之类的东西,她拿着裤腿,脚又白又湿。她在那里写了一份检查。我去的时候给她带了西红柿。我递给她一个西红柿,警卫不在的时候,因为会有警卫看着她,她拿着西红柿说:这是我今年吃的第一个西红柿,说我最喜欢西红柿。

经历过时代磨难的沈先生,面对学生的表白,做出了宽容的选择:

沈老师:我就是有个想法。我认为这一切不能归咎于一个孩子。你只要向我承认。没关系。我绝不会责怪你一点点。因为那不是你,那不关你的事,那不是你的责任,你还是个孩子,而史国良那时非常单纯和天真。同时,我也觉得你占了这样一个孩子的便宜,这不是太可怜了吗?有这样的心态。

崔永元:今年你见过史国良先生之后,我们看报告的时候都很惊讶。因为你没有怪他,而是先想起了你最艰难的时候,他给你堆西红柿的时候。这是为什么?

沈先生:因为我觉得我对史国良很好,所以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史国良的家境并不太好,他经常是一双鞋穿在脚上,对吗?

作家冯骥才在现场感慨:

因为文革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历史一直是这样的:一个是死的历史,一个是活的历史。只有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这段历史才能成为过去...我们的国家不能忘记它。

一个没经历过文革的年轻观众站起来发言:

我觉得作为一个文革后出生的人,说几句话是很震撼的。我们年轻人对历史没什么感觉。我们应该把这种痛苦隐藏起来,或者展现给大家,让我们年轻人重新认识过去错误的心态和扭曲的心灵。我觉得是一种教育,是对我们以后正常心理的一种感染。

△和沈在节目中

2001年,崔永元出版了他的自传《但如此》,并对这个节目做了专门的评论:

34年后,史国良终于可以当面对老师说,对不起,老师。

我们呢?我们有史国良的道歉吗?也许我们没有亲手伤害过任何人,也许我们一直在逃避良心的追问,也许我们从来都不在乎。

那么,历史必然会重演,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可能会在另一场悲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现在,距离这个节目已经过去了18年。虽然找不到这个节目的画面,但光是看这些文字,还是能感觉到一种温度,心跳。即使再过18年,我也不会忘记这种感觉。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以为自己回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回来后发现崔永元退出《实话实说》已经是16年前的事了,《实话实说》宣布停播已经9年了。

不更进一步,就说这九年吧。时代的潮流一直在奔腾。美国总统已经从奥巴马变成了特朗普。诺基亚功能机成了感性的存在。谁再说“博客”,就当古董了。在这匆匆的变化中,我们几乎忘记了“说实话”已经消失了九年。

《实话实说》可能有很多初衷,但在96年,谁也想不到它还能让人互相伤害。

一直笑着让邻居大妈大伯更亲切的“小崔”,现在变成了荷枪实弹的斗士,让对手颤抖。不知道崔永元和崔永元哪个“小崔”才是真正的他。他与冯小刚和范冰冰之间的“战争”就像一场神仙打架。像我这样的小家伙,只能远远的看着,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

也许根本不需要理解。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为什么呢?还不如站在原地,好好看看曾经和我们一起长大的《说实话》,看看它有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

真的希望有一个像《小崔》这样的人,像《实话实说》这样的热门节目,谈谈当下的话题——

喜欢“小鲜肉”有错吗?

如何应对公交地铁的“霸权”?

北上广眼中的“直男”

刷牙抖抖会影响生活吗?

凌晨两点还没睡的人。

电击治疗「网瘾」真的有用吗?

...

不要低估这种对话的作用。如果有一个节目能达到《说实话》的影响力,再谈玩网络游戏,送孩子去杨永信触电的家长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其实说实话是不是还活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新的变化和新的摩擦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公共领域,让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观点进行理性的对话。

《实话实说》的制作人曾经说过,做完“要不要退钱?”,节目组被观众质疑:“最后要不要回归?你想倡导什么?”他因为不能简单地澄清是非而受到观众的批评,这让他想了很多:

当然,我们也在想,中国的电视观众是需要结论,需要答案,还是需要思考。我们希望中国未来的电视给观众独立思考的权利和能力。

1996年至今已经22年了,当年提到的“未来”就是现在。那么,他的希望实现了吗?

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需要有一个“说实话”。

最后,分享一些鸡蛋

01

在崔永元的自传《但仅此而已》中,他提到“我最喜欢的三位作家是钱钟书、阿城、刘震云”“最大的心愿是三位先生一起写序”;

刘震云为《但如此》写了序言,题为《关于崔永元》;

《但如此》第十六章的题目是《一地鸡毛》——刘震云的代表作。

02

△一脸胶原蛋白

不是别人,正是在《揭秘》中客串“萨满”的刘能。

03

△丁大伟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他在1994年来到中国当老师。他拒绝了中国学校开出的1200元的高薪,主动降到900元。之后,他去西北贫困地区教书

十年过去了,很多拍过《说实话》的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卫的真实故事》中的美国青年大卫丁却没有变。他仍然在西北贫困地区教书。

△丁大卫和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学生

△丁大伟往年穿过的鞋子

他可能是《说实话》里为我们埋下的最亮的蛋。

04

2000年5月,崔永元主持《噩梦觉醒是清晨》。这个节目讲的是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他与心理学家进行了如下对话:

△这个视频我也截了,大家都可以尝尝

崔永元:康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些我们都认识的,非常熟悉的人,说他们得了抑郁症,让我们觉得很正常。

康老师:例子太多了。日本的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三毛和海明威,抑郁症可以随时攻击任何人的情绪。没有人有免疫力,只要你有压力。

崔永元:听你介绍的时候,好像有不少优秀的人都觉得很压抑。

康老师:对,你也可以这么说。所有天才都是抑郁的。

崔永元:最近很郁闷。

话音一落,所有人都笑了。

参考数据

网站:

“实话实说”现场实录——央视官网

论文:

《实话实说》的社会文化分析

书籍:

1.《仅此而已》,崔永元著,华谊出版社

2.《说实话》揭秘,说实话节目组,中国青年出版社

3.《说真话的真话》,乔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4.《实话实说》时间编辑,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华凌出版社

光盘出版物:

1.《说实话》特别节目:揭秘

2.说实话的本质

1.《赵本山实话实说 狠人前传:崔永元时代的《实话实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赵本山实话实说 狠人前传:崔永元时代的《实话实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69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