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河沿岸的生态景观显示出生态魅力。

照片由李世平

泾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这两条发源于六盘山系的河流,在中国流淌了几千年,既是黄河文化的主脉,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的根源。这两条河流因其在陕西省高陵交汇处的“独特”自然奇观而闻名于世,这些自然奇观源自具有明确隐喻边界和明确立场的习语。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长武县,泾河的主要支流都在这里汇集。我工作生活的地方是泾阳县,一个以泾河命名的县。泾河冲出泾阳县张家山,汇入平原地区,环绕泾阳县70多公里。离开泾阳县13公里后,流入高陵渭河。

走出老家去了解一下

自古以来,关于两河浑浊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作为一个生活在两河之间的人,我总有一个愿望,想有一天,我会去看看家乡外的泾河风情,去探索两河千年之争。

2009年,我期待已久的泾河文化之旅终于发生了。在许多河流的源头,我看到了许多与家乡完全不同的河流。靖远县境内纵横分布的大小溪流300余条,从不同方向流入泾河。被当地人称为“泾河脑”的泾河真正源头老龙潭,深绿的山峰错落有致,连绵不断,云雾缭绕,碧水碧波时而飞下深涧,时而在岩石间打转翻滚,时而在旁边清澈流淌。

在老龙潭入口处的石墙上,刻有清代胡即墨的《水镜真迹》。清乾隆年间,中卫知县胡即墨于1790年3月对两源清浊进行了考察。经过实地考察,他在奏折中写道:“每一条泾河的水经过的土、石、山都是清澈的波纹,没有淤泥。但从平凉到荆州,合流40里,南北东西两岸山川回,色彩与靖远差别不大。但只是微尘难辨,比不上咸阳渭河的黄泥。”由此可见,胡即墨调查的时代是清晰而泥泞的。

沿着这条河一直走到高陵,那里有明显的区别。2000年版《高陵县志》对浑浊度的描述是这样的:“泾河汛期含沙量大于渭河,是比较浑浊的水;非汛期含沙量比渭河小,是比较清澈的水,所以汛期清浊,非汛期清浊。”

对两河汛期和非汛期的浑浊度进行定位是一个科学客观的标准。而一条河流的清澈浑浊、壮阔枯竭,不仅与自然季节、降雨等因素有关,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几千年来,人类的活动对“截然不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回顾历史,寻找痕迹

在中华民族的文字史上,关于“分明”是“分明”还是“分明”,存在着诸多争议。我们不妨以千年为限,回顾一下文字记录中提到的三个截然不同的时期人们的活动轨迹,这三个时期交替重复,广为人知,记录清晰,具有代表性。

第一个地方提到“截然不同”,这是2000多年前《诗经·高枫·谷峰》中“截然不同”的句子。由于注入了渭水,水镜变得浑浊。尽管水镜看起来浑浊,但河底仍然清澈。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截然不同”,是指泾河清澈,渭河浑浊,即“清澈浑浊”。

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渭河下游已发展成为较为发达的农业区,森林面积逐渐缩小,土壤自然易受地表径流侵蚀。虽然这种现象仅限于渭河下游,但已经影响了渭河的整体清晰度。

当时生活在泾河上游的戎人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水土流失少,所以泾河比渭河清澈。

第二处指的是“截然不同”,是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中的诗《浊清之辨有什么不同》和《游穷清之辨,唱长歌看浊清之辨》等。他的诗11次描写不同差异的变化,7次说“浊清辨”。

北魏后期,泾河上游增设郡县,西魏在泾河主要支流马立安流域设立朔州等三州。隋唐时期,泾河上游人口密度大于渭河上游,农业耕作造成的水土流失明显。所以也有可能是当时很多河流由清转浊。

但由于吐蕃的不断骚扰,唐代渭河流域人口明显减少,原始森林得以保存,自然为渭河的清澈做出了贡献。

第三处提到“截然不同”,即清代胡即墨的结论是清晰而浑的。当看到宋代文学家苏轼说“滚河浑”,元代集贤学者曹说“清浑之源何异”时,发现清浑的表达方式与唐代及以前完全相反,从而导致了胡即墨对清浑之源的不同考察。

在晚唐时期,除了靠近源头的部分,泾河流域已切割至前第三纪基岩。也就是说,很多河流的河床都是石头的底部,所以很多河流通常没有泥沙。泾河泥沙量大,多集中在雨季和汛期,是黄土高原受侵蚀而获得的。因此,如果沿河山坡上未被侵蚀的土壤随水顺流而下,泾河中所含的泥沙就会少一些。

然而,渭河流域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渭河在冲积平原上流动,冲积平原被冲淤。河床是自己造的,可以给自己提供沙子。唐中期,长安城需要的巨木开始远离山西吕梁的黄河之滨。到了北宋,岐山的森林已经被毁,只剩下一个赭石堆。由于祁山以西的秦和龙境内的山脉相当茂盛,成为伐木的集中地区。渭河上游的森林已经基本消失,渭河变成了滚滚浊流。

此外,也与唐代以后当地降水的变化使渭河浑浊有关。根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的数据,北宋前期至清末,泾河上游暴雨只有14场,渭河上游只有38场。暴雨多,暴雨多,必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沉积物顺流而下,增加了河流的浊度。

精神财富永垂不朽

由清转浊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其实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同时,鲜明的场景也在随着生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警示和启示值得深思。

幸运的是,今天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水源的重要性。泾河流域各县都不遗余力地开展小流域治理和植树绿化工程,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渭河流域的污染控制也在激烈地进行,以至于两条河流都有可能变得清澈。

也许有一天,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会因为两河的清澈而消失。但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消失。

1.《说行天下 千年清浊说泾渭(行天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说行天下 千年清浊说泾渭(行天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76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