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朝于1644年建国,到了乾隆后期也就是十八世纪后叶便开始走了下坡路,尤其沉沦到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打仗打不赢,赔地赔不完。政府腐败无能,又是少数民族掌权于是被浇灭的反清事业又被提上了日程。
就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各地起义军层出不穷地出现,大部分也都是吃不起饭等死挨饿的农民代表,其中最为著名并且还建立政权的当属洪秀全指挥的太平军,军队在南方组建一路向北讨伐清朝军队,到了南京成立了政权和北京的清政府分庭抗礼。
太平军行军途中各地的政府官员大都是采取不敢抵抗的态度,毕竟清朝军队的战斗力早就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当地武装部也都是汉族人员构成,加上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占领了六朝古都南京。
不过太平军核心领导层大都是农民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在政权稍微稳定的时候就暴露出来了,被洪秀全册封的各路藩王私心突起,加上由穷转富,左财富又美女,膨胀的心理击垮了太平军,内部争斗不可避免,祸起萧墙,太平军开始由内而外腐蚀溃败。
而此时的清政府觉得时机成熟,乘着太平军闹内讧,组织一支精锐之师讨伐最为合适不过,可惜清政府自身本就难以自保,有心却无力,依靠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根本无力抗衡太平军,于是组建军队的重任压在了国之重臣曾国藩的肩上。
曾国藩作为封疆大吏自然地听从慈禧调遣,于是曾国藩看中了浙江这块富庶之地,江浙本就是清朝时期国家粮食重仓地,依附于浙江便可以有钱财支持军队开支,加上浙江接近太平军的国都可以有效牵制太平军的北进步伐,这支临危而建的部队很多来自曾国藩亲卫军湘军融合而成被称为淮军。
曾国藩为了组建淮军付出了很多心血,包括征兵和演练都是亲力亲为,试图要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而事实也证明了淮军最终成为了晚清时期战斗力彪悍的军队,部队规模达到八千多接近一万,已经是成了建制拥有名号的现代化部队,而他们的对手就是太平军。
李鸿章此时已经是江苏巡抚,南京作为江苏管辖之地,对南京太平军的围剿便是日常事务,在太平军进驻南京很长一段时间内,李鸿章并没有太多的计策对付太平军,相反一直被太平军所压制,直到曾国藩的淮军大军压近,憋屈的李鸿章才得以喘气。
而随着长时间相持局面的打破,太平军有了颓势,政府军收复了江浙很多的土地包括上海,而就在政府军准备一举拿下太平军的时候,太平军回光返照,困境之下重新激发出了顽强的战斗力。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领兵驻守在南京,时值夏天蚊虫众多加上天气干燥导致了瘟疫爆发,很快淮军部队里面就有很多人感染了瘟疫,而瘟疫的大肆流传直接降低了淮军的战斗能力,太平军拥有三十万的兵力,而此时曾国荃手里只有去去三万人,并且大都染病卧床,战斗没开始结局就注定了。
曾国荃部一度被击溃,在全军誓死努力下硬是抵抗住了太平军的各种强攻,而兵力占优的太平军竟然没有摧毁如此脆弱的政府军,所以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瞧作为人的求生欲望,就在政府军存亡之际,一只援军勇敢地站出来帮助合力抵抗太平军,经过殊死搏斗政府军取得喘息的机会和太平军对峙起来。
不过在后来,曾国藩总结此次事件认为:除了政府军的破釜沉舟和援军的通力合作,这次战争的胜利还离不开太平军里面的一个卧底,那就是太平军后期著名将领李秀成,在两军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的时候,李秀成手握优势兵力却害怕失败,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如果太平军坚守阵地,利用好自己的兵力政府军的溃败是必然的。
总结:太平军后期的战斗力已经不能和起义开始之初相比较,而清政府的军队也无法同日而语,在这样一场双方战斗力低下的战争中,逆境重生的政府军战胜了太平军,本就是有众多恶习和局限性的农民阶级组建的军队,韧性不够输了就是致命性的打击,太平军被清政府剿灭,而清政府也没能逃脱得了被推翻的命运。
1.《明清亿_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大清危难时刻,曾国藩组建了一支淮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明清亿_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大清危难时刻,曾国藩组建了一支淮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