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最著名的《理想国》中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与智者们对话与辩论的方式,描述出了他心中的“理想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

在探讨正义与不正义之人的辩论中,引申到一个国家该如何建立,如何统治,如何持久和谐长存,在智者们不停地深层思考中,得出了“理想国”所具备的以下要求:

1、国家如何建立与扩大

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以人的多少与强弱而论,而是以人的天性与智慧的引导来统治。

当“理想国”建立的时候,或许只有1000人,如何在这个基础之上去为自己增加到更多的盟友?当自己处于极端弱势,面临邻国强势的不停进攻时,又当如何面对?

柏拉图提出一个理论,相当于我们道家所说的一个字“舍”。

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派遣一名使节到两敌国之一去,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金银这东西我们是没有也不容许有的,但他们可以有,所以他们还是来帮助我们作战,虏掠另一敌国的好。听到这些话,有谁愿去和瘦而有力的狗打,而不愿意和狗在一边去攻打那肥而弱的羊呢?

这就有点像老子《道德经》里的那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就是我什么都愿意舍弃,不争财富不争名利,所有得到的东西我全部都愿意给你,但是我们这1000子民却是团结一心,有力誓死捍卫自己的国,那你会来欺负我这么一个不要命又有斗志的无争小国,还是去尽情地掠夺一个有油水人心不齐各自为阵的大国呢?当然是后者。

用这种“舍”的方法,一定会为自己招来盟友,没有人会拒绝不停给予对方所需而自己不贪的伙伴,这样一来,就会让自己的盟友不断扩大并且长久不缺随从者。

人气越集越多,国便越变越大,那么国大到什么程度才算作是最佳限度呢?

国家大到还能保持统一。这便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最佳限度,不能超过它。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分工不同,贫富便会显现出来,当贫富悬殊后,社会阶级矛盾产生,要想继续保持和谐统一,那么就要变革,来减弱贫富差距。

柏拉图认为:富则奢侈、懒散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

至于如何变革,是否成功,通过哪些方面来变革继而维持“理想国”的最佳状态?那么必然是通过法律和人这两个方面来施行。

2、法制的最佳意义

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里,法律的地位是应当减弱并处于最低位置的,不同于大家认为的“以法治国”,而是“以德尊国”。

真正的立法家不应当把力气花在法律和宪法方面做这一类的事情,不论是在政治秩序不好的国家还是在政治秩序良好的国家;因为在政治秩序不良的国家里法律和宪法是无济于事的,而在秩序良好的国家里法律和宪法有的不难设计出来,有的则可以从前人的法律条例中很方便地引申出来。——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似乎不太赞成过多地运用法律来约束国人,他提倡的是一直以来的教育与培养,并且延用之前制定的法律,不需要过多地去花人力毕生去钻研去修改法令。

他的理由是:对于优秀的人,把这么多的法律条文强加给他们是不恰当的。需要什么规则,大多数他们自己会容易发现的。

柏拉图对于强调法令的别国,他说:他们不停地制定和修改法律,总希望找到一个办法来杜绝商业上的以及我刚才所说的那些其他方面的弊端,他们不明白,他们这样做其实等于在砍九头蛇的脑袋。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他是期望人人都能自觉,人人都能极好地约束自己,并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人人都遵纪守法,不需要旁人的督促就可以以身作则,这些是需要通过对于人从出生开始便很好地去引导与教育。

他说:当政者最应该重视教育和培养。禁止体育和音乐的翻新,这样会败坏风貌。

说到底,轻法令而重人文的基础便是如何教育出有智慧正义的人的问题。

3、正义之人

如何培养出“理想国”的全民正义,让他们从小都受到智慧的引导?

柏拉图认为国人是由三等人组成的:生意人、辅助者、谋划者。

那么一个人的灵魂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理智、欲望、激情。

当理智成为统治灵魂的主宰时,一个人便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激情,从而成为一个有节制的人。

激情里包含勇敢,勇敢里同样包含理智。

能够将灵魂的这三部分的利益很好地独立与共存的人,便是有智慧的人。

柏拉图认为:勇敢就是一种保持。就是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的信念。我所谓“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的意思,是说勇敢的人无论处于苦恼还是快乐中,或处于欲望还是害怕中,都永远保持这种信念而不抛弃它。

这种勇敢,被视为正义之人所必有的特质。

人有时候也会被欲望所牵引,让欲望占了上风而失去理智,这种情形对于一个正义的人,柏拉图认为便会这样做:

当一个人的欲望在力量上超过了他的理智,他会骂自己,对自身内的这种力量生气。这时在这种像两个政治派别间的斗争中,人的激情是理智的盟友。

他还讲述了一个有关的小故事,说是一个人在经过城墙时,发现刑场上有几具尸体,他的欲望驱使他的好奇心想前去看看,但内心又害怕和厌恶,于是他便把头蒙住,让理智暂时屈服于欲望,他睁大眼睛跑到尸体前,边骂自己的眼睛边看说:“瞧吧,坏家伙,把这美景瞧个够吧!”

柏拉图的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告诉人:愤怒有时作为欲望之外的一个东西和欲望发生冲突。

在“理想国”中,人们会通过从出生开始便受到的“智慧”教育,让理智统治一切,在发生冲突时,即使欲望占了上风,也能通过长久以来的教育形成思想斗争,从而压倒一切内心的邪恶。

“理想国”里的正义之士们,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智慧、懂节制、勇敢积极团结。

如果出现破坏了这种和谐的人,则会被所有人视其为愚昧无知,并且孤立驱逐的。因此,他们便能保持“理想国”的友好幸福长存。

4、综述

柏拉图出生于贵族家庭,他的志向是从政,建立一个他期望中的“理想国”,后来由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以渎神之罪被处以极刑,他的志向开始动摇,离开家乡去往各地寻求真知,在他40岁时返回雅典宣教,创立了柏拉图学院,并培养出了亚里士多德这样杰出的弟子。

柏拉图最为出名的著作《理想国》,用对话的方式为我们描绘出了他心中的乌托邦世界,这是他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于人心向善并能自觉遵从道德,拥有智慧的憧憬与设想。

不管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有多荒诞或者不切实际,但是不得不说,柏拉图的所有设想都建立在对人性本善,以及我们道家不争思想的论调,若人人都能心中无小我而存大我大善,便是进入了极乐世界里的天堂,这是天国,是人人心目中的“理想国”。

—End—

1.《秒言秒语_柏拉图期望中的“理想国”究竟是什么样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秒言秒语_柏拉图期望中的“理想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