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不仅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还夺取了不少曹魏的营垒,姜维的北伐却屡次失败,最后甚至被魏国大军攻破了蜀汉国门,这其中不仅仅是姜维和诸葛亮在用兵策略,用兵经验上不同的原因,也是不同的蜀国朝廷所致的。

诸葛亮北伐时,虽然有李严等蜀地贵族在背后阻扰,但诸葛亮终归是蜀汉丞相,朝野心腹门生众多,又有荆州一众大臣的帮扶,李严等人虽然为了攫取权力屡次干涉诸葛亮北伐事务,但终归只能干涉罢了,《三国志》记载: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李严因为粮草运送不及时,被贬为平民,迁往梓潼。

反观姜维,他只不过是曹魏叛将罢了,在蜀汉朝廷中既无后援,又无盟友,反倒是因为手中的兵权遭人记恨,《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记载:每欲兴军大举, 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不仅荆州一系的蒋琬,费祎等人看姜维不爽,代表着皇帝利益的宦官黄皓也对姜维不满,更要命的是,就连与荆州一系为敌的益州旧贵张翼也不喜姜维。

因此,姜维的悲剧是注定的,在如此环境下,姜维为了保住手中兵权,只能选择接手诸葛亮北伐的摊子,要知道此时不比诸葛亮时代,赵云等蜀汉起家将领已故,原本的汉中太守魏延也被杀。

此时的蜀汉不仅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反倒是后方混乱,粮草不及,如果不是北伐是刘备诸葛

亮两人的心愿,姜维一粒粮草也别想拿到手,尽管如此,姜维主导的北伐集团虽然最终因为战术上的失误,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最终一战中,因为姜维战术上的失误,导致蜀汉灭国。

姜维在汉中兵败后,虽然他还想在挣扎一把,着张翼、廖化等人扼守险要,但是因为黄皓的干扰,蜀汉最后的防线被攻破,公元263年,邓艾攻取绵竹关,蜀汉第二任皇帝刘禅在谯周的劝谏下向曹魏投降,二世而亡。

《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对于刘禅的选择,姜维手下的众将士是不解的,不过也只能用刀尖劈砍石头来抒发自己的愤怒,不过最终也无可奈何,选择在姜维的带领下向曹魏投降,不过刘禅如此选择,虽然谯周的劝诫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姜维的作用也不小。

《蜀志·姜维传》记载: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而其原文后来被裴松之找出,记录在《三国志》卷四十四之中,一共二十三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足以看出姜维的选择,事实上,在绵竹关被攻破后,蜀汉已无胜算,失去了天险庇佑,一马平川的川中平原不过是曹魏的牧马场罢了,而更南方的云南,建宁等地,虽然有险可守,却没有足够的兵员粮草驱使,因此如今的最佳只能是先投降,再谋求他路,事实上姜维也确实是这么干的,姜维投降后,发现了魏将钟会的不臣之心,打算借钟会复国。

平蜀之后的钟会居功自傲,开始谋求更进一步的可能,据《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记载: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皆班示坐上人,使下议讫,书版署置,更使所亲信代领诸军。不过让姜维和钟会都没想到的是,魏国将领们并不愿意跟随钟会谋反。

公元264年正月十八,魏将胡烈与其子于成都反钟会,正在授予姜维铠甲武器的钟会被胡烈手下擒杀,除此之外,原本的蜀汉太子刘璿,蜀汉旧臣张翼、蒋斌、蒋显、卫继等人也相继被杀,至此,蜀汉最后的底蕴被损耗殆尽,彻底失去了复国的可能性,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刘禅会说出那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原因,

1.《谷城浅说历史_姜维死后83年,成都发现一份23字密档,当年的谜团终于被解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谷城浅说历史_姜维死后83年,成都发现一份23字密档,当年的谜团终于被解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