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世间从不乏机敏伶俐者,然万事万物,终须关注细节,于细微之处见成败,一步错,步步错。

三国时期虽然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还不到一百年,可是那些在三国时期发生过的故事,与关于三国的传说一直为人们所熟知。每当我们谈到三国,就会想到魏蜀吴这三个国家,蜀即蜀汉,是由刘备创立的,当然,提及蜀汉时,我们除了会想到开国君主刘备,另一个人物同样拥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就是著名的谋士诸葛亮。

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记载还是小说里来看,诸葛亮一直都是一个十分令人钦佩的人物,然而,都说人无完人,当初在诸葛亮的出谋划策之下,刘备成功地建立了蜀汉王朝,可日后,诸葛亮也因为犯下两个错误。

这两个错误分别是:错杀了一员大将、错放了一位小人,最终导致了蜀汉的彻底崩盘。向来以机智、正义形象出现在人们视线内的诸葛亮究竟会犯下什么错误,而这些错误的影响还是如此的大,竟能导致蜀汉王朝的崩盘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错误一,错杀一员大将。当初刘备死后,诸葛亮奉其命令,帮助刘备之子刘禅打理国家事物。刘禅也叫做“阿斗”,后人常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人庸碌无为、扶持不起来。

鉴于刘禅的能力有限,诸葛亮既然早已答应了先帝要辅佐他,于是他只得自己多付出一些精力。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所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就更多,而这也便是诸葛亮所犯下的两个错误的前提。

第一件事便是错杀了魏延这名大将,虽然魏延在当代的名号没有那么响亮,可是在三国时期,他可是鼎鼎有名的一位将士,曾深受刘备的重视。然而,一直以来,魏延与诸葛亮两人的关系便不是十分的和睦,可以说,这也为后日魏延被杀奠定了一定基础。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副手一同出战,当时,在沙场征战多年的魏延根据战况提议,此时可以奇袭长安,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然而,魏延的这一提议却被诸葛亮当场否定了,稳中求进的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此番提议未免太过于冒险,不太值得一试。

可魏延也并不服气,在他看来,诸葛亮一介文人,只懂纸上谈兵,并不懂得沙场作战的真实道理,于是常常在下属面前表示自己的不满,甚至向下属诋毁诸葛亮,说诸葛亮胆子小,表示军权应由他来掌握。常言道,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没过多久,魏延的这些话自然传到了诸葛亮的耳朵里。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病去世,在临终前,诸葛亮留下遗命,让魏延断后,诸葛亮也想到了魏延或许会因为过往的间隙拒不从命,于是说如果他不愿听的话,那就随他去。其实也就是为了将魏延灭口。最终,魏延便被斩首了。就这样,一位大将就此离开人世。

第二件事便是错放了小人杨仪,杨仪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在刘备还未成立蜀汉以前,杨仪便已经投奔刘备,刘备对其也是十分喜爱,还安排他在诸葛亮手下做事。在诸葛亮掌权之后,杨仪的一些恶习逐渐暴露,他不仅性情暴躁、心胸还十分狭窄,而且曾数次向诸葛亮发难。

诸葛亮看穿之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蒋琬,不愿让杨仪来担当重任。然而,无可奈何的是,诸葛亮后来苦于朝廷之中没有合适的人才,于是不仅没有杀了这样一个小人,反而继续启用他,希望能够通过给他更高的职位而让他改变心意。

就连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期,他也带着杨仪,或许当时诸葛亮想要通过时间来感化他,可是事情并没能如诸葛亮预想的那么好,在诸葛亮临终前,他还将手里的军权交给了杨仪等人,用人不周,可使得一个王朝陪葬,没过多久,蜀汉的实力亦一日不如一日。

我们不难看出,虽然魏延不满诸葛亮,与诸葛亮产生了间隙,可魏延的一身本领是无法否定的,他曾经为蜀汉立下的赫赫战功亦是毋庸置疑的。而诸葛亮最终将他错杀,导致蜀汉丧失了一股强大的作战力量。反之,杨仪虽然看似没有什么杀伤力,可是他就像是一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火的狮子,一旦发怒,后果不堪设想。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倘若当初诸葛亮并没有错杀魏延,而是让他继续作战,同时,果断地将杨仪这个小人处死,那么蜀汉的军队力量便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或许蜀汉的历史还将能够书写的更加长远。

毕竟当初蜀汉后期时,朝中能扛事的已经无几,魏延被杀、让小人上位,最终导致朝廷混乱,文臣武将,都没有什么可以挑起大梁的,在纷乱的战国时期,蜀汉一日不如一日,终而崩盘。

参考资料:《博书》

1.《忆沫史事_诸葛亮一生犯下2个大错:错杀一大将,错放一小人,导致蜀汉崩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忆沫史事_诸葛亮一生犯下2个大错:错杀一大将,错放一小人,导致蜀汉崩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