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关于三国的故事我们看了太多太多,而大家对某些人物也有一些固有的认知。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于很多人来说,三国那些与众不同的英雄人物给予自己不同的人生启示。而有许多名家也针对三国,发表过很多非常有见解的点评。比如说章太炎先生就曾经说过,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

我们看三国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同英雄之间的不同观念相互碰撞。三国有“桃园三结义”这样的故事,也有“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故事。要说三国最出彩的人物,有些人认为是诸葛亮,有些人是认为是关羽,大家莫衷一是。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形象,他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有自己的计划,而关羽是一个非常忠贞的人,他武功高强,对自己的大哥又非常忠心。有些人以诸葛亮或者关羽为自己的人生榜样。但在一些历史学者眼里,他们并不认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忠臣。

有人对诸葛亮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比如说章太炎,他对于诸葛亮就有着不同的见解。章太炎也写过一本书,这本书是关于三国的研究,里面大多观念都是老生常谈,但章太炎的书中有一篇是关于诸葛亮的,认为关羽之死是诸葛亮一手促成的。如诸葛亮没有这种想法,关羽不会被孙权杀死。而这个观念与当时许多学者所坚持的观念相悖。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们常被从众心理所影响。比如说,周围的环境对我们影响重大,如果大家都选择一种事物或者支持一种观点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也会选择随大流去支持这种观点。但章太炎可贵的地方就是,他并不会因周围人们的想法而影响他的判断,他有自己独立的客观的判断。

无论这种判断是真的还是真的,还是假的,是错的还是对的,起码这是基于他自己理智思考下的判断。章太炎在他的文章中表示关羽此人太过聪明,但他因为能力太过出众,功高盖主,因此必须将其铲除,诸葛亮又不能直接杀死他,便借刀杀人,这样才能不影响军心。

纵观中国历史,有不少功臣被处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在需要武将的时候,武将是他们的一把利刃,在不需要的时候,武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所以说,诸葛亮有这样的观念也就不足为奇。对于章太炎来说,诸葛亮想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也并不是信口雌黄,他有着自己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认为诸葛亮身为一个谋士,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军事家,如此聪明的他怎能看不出关羽在当时所面临的危机呢?如果换做平时的他,定会在危机发生之前就给关羽帮助,但这时他并没有选择去支援。关羽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劲敌,所以他想要借着这个机会除掉关羽。

第二个原因是,他认为关羽之死可以给出葛亮带来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铲除关羽这个自己的潜藏的竞争对手。第二个好处是可以扫平日后的祸患刘封,刘封和诸葛亮两人可谓是劲敌,常因意见不合发生争吵。而刘封又有战功在身,凭借着战功横行。如刘备发生意外,刘封定会趁机作乱,诸葛亮通过关羽之死来压制住刘封,这样的话刘封就不会再嚣张。

我们乍一看章太炎的观点,会觉得是信口胡说,但真的仔细推敲之后便了解到,其实章太炎也是有的思考的。我们对于诸葛亮的印象,可能是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于是大家一直认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忠臣,但其实我们要用人性的角度去看待人。

人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没有哪个人物是一个平面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丰满的人物。所以说诸葛亮有这样的想法也并不是不可能。我们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史学界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这样才可以促使史学的研究。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大臣之间的斗争,兄弟之间的斗争并不是少数。因此章太炎有这样的观点也不足为奇,那么大家又是如何看待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呢?

参考资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国演义》

《三国志》

1.《小琴文史_章太炎:诸葛亮借孙权的手来除关羽,诸葛亮为什么不留关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琴文史_章太炎:诸葛亮借孙权的手来除关羽,诸葛亮为什么不留关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9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