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自古今来,仅有寥寥数人可担得如此美称,皆无一例外在世间都是精彩艳绝、留名千史的翩翩好儿郎。秦始皇嬴政之长子,公子扶苏位列其中,他与秦始皇性格完全不一样,仁义谦逊,文武双全,有望成为一代明君,可最终死于皇权之争,还未来得及大放异彩就命归黄泉,呜呼哀哉。

与公子扶苏有着类似遭遇的太子胤礽,据史料记载,也是一位世无双的皇子,自小便被康熙重点栽培并立为太子,在《清史稿》中提到胤礽“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既然太子胤礽有帝王之才,那康熙为何还前后两次将其废掉?原因非常简单。

康熙是不可多得的明君是公认的,而这位明君得上天眷顾,一生儿女众多,除去因意外夭折的,顺顺利利长大的就有23位之多。虽然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子,但由于是皇后生下的嫡长子,且其母后仁孝皇后赫舍里氏与康熙感情深厚。即使皇后在生下胤礽时难产而死,也并没有消磨掉在康熙心中的分量,由此出生,胤礽就得天独厚。

他得以让康熙从小喜爱,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不仅诸事想着这位嫡长子,更是早早的就把太子之位挂到胤礽的身上。这是所有皇子梦寐以求的愿望,但对于一个尚未懂事的娃娃,也是祸事,一方面,身为太子,从小就与其它兄弟产生分隔,所有的皇子都把他视作眼中钉;另一方面,皇帝的溺爱,权利的偏向,让他心性不免受到影响。

在其位,担起责,身为太子,胤礽一直受到康熙的重点培养。作为一位皇子,不论是骑射武艺,还是诗书伦理,亦或是琴棋书画,胤礽都被康熙要求力争完美,而作为一名太子,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造诣,也要求的尤为严苛。而胤礽也并不负康熙的精心培养,各方面都有了不俗的造诣。

太子胤礽是有成为帝王的才能的,并且有很大几率成为皇帝。权臣如是想,因此,还是太子的胤礽,有了让权臣们巴结站队的资本,也让各皇子与他们的党派咬牙切齿。康熙47年,康熙留下太子监国,带着诸多皇子离京巡视江南,各皇子明里暗里开始向皇上康熙传达太子监国期间暴戾乖张、结党营私、私吞国财的情报。

康熙没有轻信,但却起了疑心。怀疑这颗种子一旦埋下,在不断地浇水施肥下,就会在心里生根发芽。而胤礽喜好奢侈,在太子乳公凌普管控内务府的情况下,胤礽宫内用度时常超出自身身份的规格与仪仗,特别是在康熙宫中主张节约时,康熙和后宫都厉行节俭,胤礽却照旧如常,甚至时常比康熙的用度还高,带着疑心的康熙难免对其有了想法。

而疑心终于在某次胤礽以太子之身,未经帝王允许下达圣旨到地方的导火线中爆发。康熙龙颜大怒,认为胤礽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连胤礽的解释都变成了一桩桩的顶撞,胤礽的太子之位第一次被废。谁也不知道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但众皇子对这个结果暗自欢喜,对于太子之位有了蠢蠢欲动的不安分想法。

一些急躁的皇子直接开始明争暗斗争夺太子之位,然而在康熙心中还有着胤礽的不小分量,废除胤礽后,伤心不已,甚至欺骗自己,认为胤礽是被鬼附身,因此行为过激,做出不合身份的事情。在各皇子甚至起着杀心争夺太子之位时,皇三子胤祉参奏大阿哥胤禔雇喇嘛巴汉格隆以邪术咒胤礽,才导致胤礽过激,干出悖逆欺上之事。

或是相信了这荒诞的说辞,也或是为了平衡皇子之间的冲突,更或是来自父子之间的感情,康熙又重新把胤礽立为了太子。但显然胤礽再也得不到康熙的无条件信赖,而四皇子胤禛却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在一众儿子中脱颖而出,备受皇恩,胤禛的儿子也深受康熙的喜爱,也就是乾隆皇帝。

重新被立太子的胤礽,周遭亲众已被康熙调离重罚,昔日的太子少了拥护者,也失了康熙的心,40年的在位太子胤礽在处理政务时不免心生不满,对康熙少了几分敬爱,多了几分畏忌。1712年,身边谋士的不断鼓吹下,胤礽不敌蛊惑准备起兵谋反,因事情败露尚未出手就遭二次废黜,以平民身份永远禁于宗人府。

战战兢兢的太子走到如此地步,康熙的溺爱占有很大成分,过早立为太子,却在位40年,望子成才,却不关注儿子的心理想法,久而久之,如履薄冰的胤礽在如虎似狼的兄弟包围下,难免情绪积压,如困兽之斗。而太子胤礽自身喜好奢侈,又易受挑唆,不明方向,迷失自我,本无谋反之心,最终落得此下场,仁孝皇后若在,胤礽何苦一人走到黑。

参考资料:

《清史稿》

1.《阿荔侃史_太子胤礽有帝王之才,康熙为何前后两次将其废掉,原因非常简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阿荔侃史_太子胤礽有帝王之才,康熙为何前后两次将其废掉,原因非常简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