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今天在中国南部地区旅行,你仍然可以看到京杭大运河上忙碌的船只。但很少有人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的、最长的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起源于春秋时期,到隋炀帝时已经完工。就运河的长度而言,京杭大运河在隋朝时长达近2100公里,连接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海河等五大水系。

京杭大运河的雏形

公元前2世纪,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此后,京杭大运河在隋、唐、宋、元等朝代得到了发展和修缮,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形状。

于和伟饰演秦始皇

但是,京杭大运河起源于何时?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周天子越来越不敏感,国家间政治和经济交流的需要导致了水运的发展和运河的开通。

中国最早的运河就建在今天的江淮流域。春秋时期,位于淮河下游的徐国(今江苏省宿州市泗洪县)为了与中原地区交往,"在陈、蔡之间开凿运河"。陈国的首都是今天河南省的淮阳,而蔡国的首都是今天河南省的上蔡县。陈国以沙水为界,上蔡以汝水为界,这两条河都向南进入淮河。为了在陈和蔡之间进行交流,必须先下到淮河,然后再通过淮河往北走,这非常不方便。

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是陈、蔡之间的直接通道,也就是说,这条运河是在沙河和汝水之间开凿的,不必绕过淮河。这条运河究竟流经何处,今天已无法得知,它的前身可能大致是沟通今河南省汝河和周口市之间的河流。

位于长江中游的楚国也是早期运河的开发者。楚国的首都在郢都,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荆州市的北纪南城,南边是长江,东边是汉水,江、汉两河是楚国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

当时,江、汉之间有许多河流和湖泊。要在江汉之间航行,必须绕道而行。在楚灵王时期,在济南市和汉江之间修建了一条运河,在今天的潜江市西北,利用天然河流阳水来加工运河。其目的是为了避开今荆州城与汉口之间的一段河汉弯道,使汉水的下游能直接到达郢都。

春秋时期,吴国陆续在今天的淮安和扬州之间开凿了邗沟,使南北交通第一次得以贯通,直到今天,大运河仍然是江淮之间的主要水路。大运河仍然是江淮之间的主要水路。在魏国地区,著名的水利工程洪沟就建在今天的开封地区。

这些水路的建设为先秦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诸侯国修建这些水路是为了军事扩张,但后来随着经济交往的加深,其目的开始从军事转向经济和文化交流。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到了隋朝,为了满足南北交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已经被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的开通完全疏通。事实上,在隋朝之前,中国地理上的孤立意味着旅行往往是在单一的水系和地区之间进行,但运河的开通打破了这种地理上的孤立,使南北的联系成为可能。

隋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元朝时期,由于长安-洛阳沿线传统政治中心的衰落和黄河断流,导致中原地区的运河系统经常淤塞,阻碍了京杭大运河的运行。后来,政府不得不考虑将运河改道作为提高运输效率的一种手段。

最终,元朝缩短了运河的里程,将原本经过河南的京杭运河裁弯取直,从今天的山东省直接进入江苏地区。

京杭大运河

自秦汉以来,动员了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来修建运河。随后,大运河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京杭运河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

京杭大运河使南北方之间的往来更加便捷,运河沿线的人口集中,带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沿线城镇的繁荣。同时,每年对运河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为确保运河畅通而采取的其他各种措施,是历代王朝采取的最重要的国家行动之一。

这种经过加工的措施对中国运河沿线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淤积和堵塞反映了运河沿线自然环境的变化。

中国长江以北的自然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山区,向东流入大海。大自然给了我们东西向水运的便利,而南北向水运缺乏可以利用的天然河流,往往需要先沿着天然河流入海,再绕道出海,不仅不方便,而且有风浪的危险。历史上,黄淮海平原上的大部分运河都是为了弥补这一自然缺陷而开挖的,结果是平原上的水系被大大改变了。

京杭大运河的建设从春秋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后来在隋、唐、元时期进行了开凿和修缮,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形状。它是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时候修建的,明清以后,京杭大运河开始转变为朝廷征税的经济命脉。

1.《长乐文史_隋炀帝的遗产:动用200万劳工修京杭大运河,长度是长江的1/3》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长乐文史_隋炀帝的遗产:动用200万劳工修京杭大运河,长度是长江的1/3》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