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摔跤吧!爸爸

­  电影《摔跤吧!爸爸》正在热映,大家发现片中男主的妻子极力反对吃鸡肉,这令网友们十分疑惑。那么《摔跤吧爸爸》里为什么不吃鸡肉呢?原因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  摔跤吧爸爸里为何不吃鸡肉?

­  在《摔跤吧!爸爸》里哈维亚的妻子对丈夫的做法大多都予以支持,但是听到哈维亚要下厨房给孩子们杀鸡做鸡肉,却是一反常态,坚决反对哈维亚在厨房里做鸡肉。

­  而且哈维亚的妻子在拗不过丈夫后,虽然给做成了鸡肉,但表示煮鸡肉的锅永远别拿进厨房。

­  其实是因为宗教问题,哈维亚的妻子因信奉宗教,所以不吃鸡肉。有些宗教不许教徒吃肉类,所以妈妈说这个锅也不要拿回厨房了……

­  说完"鸡肉"的问题,咱们再来聊一聊《摔跤吧!爸爸》这碗鸡汤!

­  这碗鸡汤爽口又暖心

­  印度电影一向拍得很长,《摔跤吧!爸爸》也不例外,将在我国上映的版本长达140分钟,但观众不会觉得冗长拖沓,因为影片实在很吸引人。

­  该片改编自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生活所迫放弃摔跤后,马哈维亚将夺得国际金牌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无奈造化弄人,连生4个孩子都是女儿。

­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训练女儿们摔跤,经历了种种趣事、挫折,他将女儿送上了国际赛场。

­  与人们印象中的宝莱坞电影不同,《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的版本几乎没有歌舞环节,音乐都承担叙事的任务,并作为背景音乐出现。利落的剪辑,适当的幽默感,则让影片的节奏更加明快。

­  而这样一个堪称"狼爸"的故事中,糅入了小女儿们的反抗、理解,将一个女性独立、成长的热血故事,与父女两代人的和解融合在一起,不煽情、不贩卖鸡汤,却依靠人物的真实命运打动人心。

­  一边欢乐地励志,一边燃情着前进

­  影片故事,用"爸爸"侄子的口气讲出来。他亲眼目睹姐妹俩从出生到成名的经历,甚至还当过她们的陪练。第三人称的角度,让这个励志故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欢乐。

­  欢乐首先来自于"重男轻女"。一个又一个女孩来到这个家庭,"爸爸"一次又一次地失落,随之而来的,是村子里各种各样的"生男秘方"一次又一次熄火。

­  其次,来自于"意想不到"。姐妹俩打伤了邻居男孩,她们哪里知道,她们详细讲述打人过程之后,居然点燃了爸爸的渴望,让他兴奋不已!

­  此后的笑点越来越密集,独特的父女情让人发笑的同时,也时常让人动容:姐妹俩被重男轻女的摔跤场拒之门外,爸爸干脆亲手在田间搭建沙场、指派侄子当陪练。

­  姐妹俩身体差,没力量,爸爸成功地给鸡贩洗脑,买来鸡肉给她们补身体;为了弄到经费买比赛垫,爸爸在官僚的体育局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于是他收集床垫,就着纸板,涂画标识……

­  严酷的环境差点打败姐妹俩,她们拨慢闹钟、训练偷懒,甚至故意输掉比赛,直到被14岁的朋友被迫当上新娘这个残酷的现实打醒。姐妹俩意识到,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坚持!从此咬牙训练,节节获胜,先后当上全国冠军。

­  帮女儿成就事业更多是出于爱

­  整部影片比较套路的部分要数和国家队教练对抗。国家队的教练被刻画成反面形象,当爹的因此被供上神坛,变成了神一样的存在。奇就奇在阿米尔·汗往里加插了一些东西,使套路闪出了光芒。

­  这一次,马哈维亚仍然通过观看本质——教练不懂他家大姑娘的优势,叫她防守——但成绩很差,而马哈维亚大女儿是进攻型选手,叫她放手攻,最终父女俩都俘获了观众的心。

­  为什么马哈维亚总是能看见本质?因为他爱。他爱摔跤,所以忽略女儿的性别,忽略了周围环境对女性的成见,一眼看到两个小姑娘的摔跤天赋;他爱女儿,所以看得见女儿作为摔跤手的特质,相信她们能夺得冠军,拿到金牌。

­  电影前半部马哈维亚在一次次没有得到儿子后,对老婆说:"我爱她们。"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说服了观众,他的确爱她们。

­  整部电影最为震撼的当属大女儿从国家队归来和父亲交手,打败了父亲。为人父母是件技术活,小时候要像孩子的玩具一样,承受住他们一次次的使用甚至滥用。

­  长大后,要经历一个被孩子否定的过程,看着他们彻底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也许是通过某一天父亲发现儿子身高、气力都已超过自己,也许是一次对职业、情感的选择宣示子女找到了自己。

­  大女儿的成长仪式直接通过摔跤场上打败父亲,但父亲的技术、理念并没有输,父亲兼师傅的马哈维亚被打败后屹立不倒,为大女儿再次崛起提供了地母般坚实的能量基础。

­  一双看得见本质的眼睛,经过父亲真爱凝视过后,女儿已经将他内化在心,化作内在力量的源泉。最后一幕父亲被教练支走,锁在杂物间里无法亲临现场指导女儿,使教练形象刻板化,剧情显得做作。

­  但是通过这一幕,女儿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成熟、长大,凭借自己的力量存在于世,马哈维亚至此完成了作为父亲、老师的使命。

­  比起《我的个神啊》通篇毫不掩饰的质疑精神,《摔跤吧!爸爸》影片核心的"女权主义"却比较含蓄。实际上,仅在女儿的朋友结婚、大女儿决赛时让普通观众能直接联系女权主题,甚至不及电影中对印度官僚主义的批判,把它称作"爱与看见"的电影更为合适。

《摔跤吧!爸爸》电影原型

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原型远比电影精彩

  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确有其人。如同电影里那样,马哈维亚曾是一名出色的摔跤手,年轻时拿过印度全国冠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成世界冠军的梦想。他想让儿子为自己实现,但是却和老婆一连生了4个女儿。但谁也不曾想到,他的四个女儿当中居然有三位成为了未来的世界冠军。

大姐Geeta Phogat

  大姐Geeta Phogat,1988年12月15日出生,2010年获得英联邦运动会女子摔跤55公斤级比赛冠军,是印度运动史上第一位获得摔跤冠军的女运动员,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资格的女摔跤手;

二姐Babita Kumari

  二姐Babita Kumari,1989年11月20日出生,在2014年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55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的金牌,两次获得英联邦摔跤锦标赛金牌;

三妹Ritu Phogat

  三妹Ritu Phogat1994年出生,在2016新加坡英联邦运动会48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

  但人们不会知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印度,姐妹们为了摔跤剪的短发曾遭受了多少村民的议论指点,为了摔跤穿上的短裤又被多少同学嘲笑白眼。

  每当训练太苦太累女孩们沮丧抱怨时,父亲会反问她们:“你们和男孩吃的不是一样多吗?为什么训练的时候就不能一样呢?何况你们吃的比男孩还多。”在他的眼中,自己的女儿们和男孩没有什么不同。

­  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映贫富不均、教育弊端等现象,成为首部票房超20亿卢比的印度电影。

­  2014年《我的个神啊》直指印度宗教问题,成为首部票房超30亿卢比的印度电影。这次的《摔跤吧!爸爸》则是针对印度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是去年的宝莱坞电影票房冠军。

­  而这三部电影,都是由阿米尔·汗主演。在《摔跤吧!爸爸》中,14岁的女孩因为父母之命,嫁给自己从未见过的男人。而男主角的两个女儿练习摔跤时,成了全村冷嘲热讽的对象。

­  阿米尔·汗曾解释:"这部电影主旨在强调印度社会中那些因性别歧视而遭到不公平对待的女孩子们,同时将那些最具深意的部分通过令人愉悦的手法表达出来。"

1.《摔跤吧爸爸里面为什么不能吃鸡肉 摔跤吧爸爸剧中为什么不吃鸡肉 摔跤吧爸爸中真实原型是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摔跤吧爸爸里面为什么不能吃鸡肉 摔跤吧爸爸剧中为什么不吃鸡肉 摔跤吧爸爸中真实原型是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9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