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浦尚书里牌坊。记者 吴晖 摄
日报记者吴晖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让人民群众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依然找得到乡愁,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讲述人:
仓山区林浦村清末巨商林寿熙曾孙女 林磊
尚书里牌坊是我们林浦人的骄傲,牌坊中间两根方石柱上刻着楹联“七科八进士传经衍庆,三代五尚书积德流芳”。联中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林氏子弟,在明代七次参加科考,考中了八位进士,并自林瀚起祖孙三代出了五位尚书。
最近牌坊附近有不少运工车进进出出,这是施工者正忙着拓宽改造福泉高速公路连接线。当初连接线规划设计时,设计的一条铺道,需将林浦尚书里牌坊向东北侧迁移。
当时我们林浦人听说这消息时,既高兴又有些惆怅,高兴的是,福州交通网构建得越来越便捷、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惆怅的是,牌坊一经迁移,就不是“原汁原味”的牌坊了,我们非常希望能原址保护。
此后不久,大家发现有几拨人多次来林浦,在牌坊周围测量、勘查,大家起初还以为是在为牌坊迁移做准备,后来才知道尚书里牌坊将原址保护,他们是在为优化线路设计进行实地勘查,铺道为原址保护尚书里牌坊改道了。
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让我们深受感动,每当看着原址保护的尚书里牌坊,我总想说:“有一种幸福,叫找得到乡愁。”
讲述人:
市文旅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 何晓斌
近年来,市文物部门加强基础性工作,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建库落点定线工作,将城区17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数据与市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多规合一”协同工作系统相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一张图上就会直观显示城建项目红线是否涉及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从而达到有效保护文物的目的。在城市建设用地中,我市已形成“文物保护优先”原则,所有城建项目均需文物部门明确选址范围是否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并出具相关保护意见。
正在建设中的福泉高速公路连接线拓宽改造工程,原设计一条铺道,需将林浦尚书里牌坊向东北侧迁移20米。项目提交平台会商时,市文物部门即明确表示:“林浦尚书里牌坊应予以原址保护,建议调整线路。若确实无法实施原址保护,需进行异地迁移保护,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根据文物部门的意见,三江口指挥部多次进行研究,项目业主和设计单位进一步优化线路设计形成新方案,对林浦尚书里牌坊实施了原址保护。
讲述人:
文物局局长 吴聿建
不可移动文物——林浦尚书里牌坊得到原址保护,是习总书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在我市的延续。
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问题。我市的做法是按照“两利”原则,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改善的关系,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将文物保护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和“多规合一”平台。
比如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或地下文物埋藏区内的建设项目,业主单位或建设单位应事先报请文物部门组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必要时还要进行考古发掘。同时项目地块内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项目,应由业主单位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应级别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后方可实施。如今,我市已建立健全4746处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和数据库。去年7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建设中涉及文物保护、修缮、管理、利用等工作机制,增加了具体的可操作性,从而进一步有效加强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有效地防止了城乡建设中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发挥了文物资源在丰富城乡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优化社区人文环境的作用,让人们看得到山水、留得住乡愁。
1.《林浦村 “有一种幸福,叫找得到乡愁”——林浦尚书里牌坊原址保护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林浦村 “有一种幸福,叫找得到乡愁”——林浦尚书里牌坊原址保护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3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