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入伏三日,可以说一年最热的时间刚刚开始,在两周后也就是7月23日,即是大暑时节,天气届时将会愈发炎热。

在三伏天里,中暑患者日渐增多,严重的甚至出现了热痉挛、热衰竭患者。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暑、热射病、热痉挛呢?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该症状,应该如何处理?

小星来为你科普一下!

三伏天里不管是医院还是电视台,纷纷发出气温警告

“持续高温,谨防中暑!”

在空调遍及各处的今天,很多人并不会重视此事,但小星得提醒大家,千万别不当中暑不是病,热死人的事其实每年夏天都在发生!

严格的来说,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细分来说的话是三点,分别是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前两者的明显症状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等;后者为症状严重的表现,一般会并发热痉挛、热衰竭或热射病。

热痉挛

这是指突然发生的后痛性鸡肉痉挛,常见于下肢背面肌肉群,也有腹部发病的记录;热痉挛属于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热衰竭

在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盐分丢失过多,并未及时补水的人群中,常见热衰竭症状发生,主要表现是极度口渴、大汗淋漓、头痛、全身乏力、体温升高、心动过塑、呕吐或昏厥,如不及时干预治疗,会快速发展成热射病。

热射病

一般热射病有两种,劳力性与非劳力型;一般来说非劳力型好发于儿童、老人、潜在疾病患者,而劳力性多见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士兵等,

最后说一下热射病,这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在热射病之前都会出现热痉挛与热衰竭的征兆,当发展成热射病时,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惊厥、全身高热等症状,不及时就医很快就会发展为休克,以致死亡。

如何预防中暑?

为了预防中暑,室内应经常开窗使空气流通,地面经常洒水,设遮阳窗帘等。同时,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另外,还要加强个人防护,戴遮阳帽、饮消暑饮料,一旦出现头痛、心慌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饮水。

预防中暑应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个人在户外的遮阳防晒,时常饮淡盐水以补充身体因流汗所缺失的水分。

古人对于三伏天避暑养生是非常有讲究的。

据《温病条辨》中记载“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这说的是清代名方桑菊饮,具有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根据古方桑菊饮制作而成,味道甘甜,气味芳香,既可清热解毒,也可防暑明目,消除疲劳;实在是暑期出行避暑必备饮品,让这个夏天安然度过!

1.《三伏科普:中暑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伏科普:中暑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