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南宁,很多人都在想广西的首都,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
但很多人没有想到,南宁的水果产业发展也十分迅猛。特别是火龙果,南宁居然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火龙果产地。
我国南方独特的温热气候,盛产各种热带、亚热带园林水果。而火龙果,与荔枝、龙眼、香蕉、芒果一起,并列为我国南方五大特色水果,目前全国种植面积超过了60万亩。
2018年,南宁火龙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20万吨;到了2019年种植面积增长到14.5万亩,占广西火龙果种植面积的一半,占全国火龙果面积的五分之一。
其中,南宁市隆安县的火龙果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2019年上半年产量1.17万吨,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5%和63%。预计2019年产量将超过11万吨,成为广西、全国火龙果第一大县。
而广西首府南宁市,论气温热不过海南,论湿度也不如越南,论日照时长比不上云南,没有人想到短短数年间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成为全国火龙果第一大市。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第一,品种不断升级,从白肉到红肉再到黄皮不断更新
品种的不断更新升级,是南宁火龙果甚至整个广西火龙果一路“走红”的主因。
最初引种的是红皮白肉的普通品种,后来消费者都对红肉的品种更情有独钟,尽量价格比白肉的品种贵了不少,但还是红肉的品种更好卖。
于是大家纷纷改种红皮红肉的品种,并且不断改良成为植株抗病性和果实耐贮藏性更好的本地良种。
短短几年间,南宁的规模化火龙果园90%以上都推广种植“金都1号”为主的大红系列品种,在品种,品质、产量、成本等方面优势更为突出。
目前,不少果园已经开始试种黄皮白肉的黄龙果,糖分较高,口感更好,市场卖价更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品种的提升中,将半夜三更晚上才开花需要人工授粉的品种,到目前基本都是自花授粉品种了。
别看这人工与自花两个不同的授粉品种不同,但却大大节省了晚上请人给火龙果花授粉的麻烦与成本。
第二,种植密度不断提高,每亩植株从几百株到2000多株。
过去,广西包括南宁的火龙果种植,采用的是旧轮胎或三脚架作果苗支撑,成本高,承载最小,每亩仅能种250株火龙果左右,产量低自然就收入低了。
后来经过不断改进,采取了水泥柱拉铁丝单联排种植方式,每亩种植株数提升到800-1000株左右。到了目前,改进到了双联排密植的方法,每亩种植株数增加到了2500株。
这种双联排密植模式,充分利用了果园空间,增加了植株密度,增加了产量,大大提升了效益。
按每株每年实际产果5-8个、单果约重1斤来讲计,亩产量由过去的不足2000斤增加到了目前的8000-10000斤,亩产超万斤的果园并不少见。
如果按照2018年火龙果好果在5-6元一斤的收购价算,高标准的火龙果亩产值已经突破50000元,一般的果园达到2-3万元根本不是难事。
第三,推广夜间催花补光技术,可以前后拉长果期提高产量。
南宁市火龙果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采取了夜间催花补光增效技术。
每亩火龙果入5000元左右建起综合补光催花系统,为每一排火龙果拉上LED色灯,不同结果时期放不同颜色。
每年的春季和秋冬季的夜晚,火龙果园里的这些LED灯才会亮起来为,人为模拟午时阳光(白光)或傍晚阳光(粉色)进行科学补光,让火龙果到了夜晚仍然开花生长。
据测算,通过采用夜间催花补光增效技术,促进火龙果光合作用,南宁的火龙果每年至少可以提前半个月上市,延长1个月退市,前后增加收果2-3个批次。每年从6月至11月,有部分果园直到第二年的1月都有果上市。
别小看这才增加2-3批次那么简单,正是这提前与延长的上市时间里上市,让南宁的火龙果在同类产地中脱颖而出,实现了错峰上市,抢占了市场,价格比正常季节大大提升,去年最高达到了9元一斤。
南宁火龙果的快速扩张发展,得益于地处首府,各种资金寻求出路,对火龙果种植投资快速大量涌入的便利。
从2016年成立“南宁市火龙果产销联盟”,到2018年底升级式注册成立南宁市火龙果产业协会,近90家火龙果企业、家庭农场以及合作社加盟,带动了全市火龙果产业的迅猛发展。
目前,南宁市约有20多家火龙果种植面积超1000亩的龙头企业,成为这一产业的中坚发展力量。
果是一种大投入、大产出的水果产业,业内人士预计每亩高标准的火龙果园至少要投入3万元以上,比沃柑和砂糖橘都要高,一般人还真不容易有这么大的本钱投入。
想了解更多水果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桂农通",欢迎收藏、留言与转发。
1.《【火龙果的产地】全国火龙果每5个就有1个产于这里,中国火龙果究竟要看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火龙果的产地】全国火龙果每5个就有1个产于这里,中国火龙果究竟要看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80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