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栴何许人也?朱栴的陵墓。1983年韦州明王陵唯一的庆庄王墓也被盗毁,但地宫完好。   韦州是西北有千年历史的名城,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2005年9月15日,我乘车来到纯回族的周新庄村。 朱栴墓地在明王陵最北端。陵墓北依罗山,南临苦水河,雄距山麓,俯视韦州,左右两条山水沟环绕,在风水上象征"二龙戏珠"。 眼前景象震惊了我:在附近几十里荒漠中,现在朱栴陵墓由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北方鞑靼的侵扰"焚掠庆王陵园,全陕震动"和1967年"文革"破坏,老乡为修渠和盖房,将陵墓强行拆除。现在朱栴陵墓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大墓坑,俯瞰大约有10多米深,15米长,10多米宽,坑内有七八块一米多长的白色条石和零星骨片。 周围二三百米范围高出一尺多的台地上,有墙址的痕迹,残垣断壁,遍地散落着遗存的明代花纹瓷片和绿釉琉璃瓦片,一片狼藉。荒塬上散落的铁箭头和白骨,向我们诉说着金戈铁马激烈征战的场面。"文革"中破坏了所有的文物古迹,国家文化遗产消失殆尽。   在朱栴墓地,我亲自拣到三块彩色艳丽的、明代绿釉琉璃陶瓷瓦片,600年不褪色,我极其兴奋,就像拣到了三块宝贝,终于不虚此行。   同心县韦州明王陵,原有七十二座,几经战乱和"文革"破坏,目前仅剩下一座,就是朱栴第四代孙、庆庄王朱邃塀(1448一1491年)的陵墓,在1983年也曾被盗过,唯感欣慰的是地宫仍然保存完好。 我在向导引领下,缓慢下到地宫。地宫漆黑一片,友人打着打火机,我匆忙用手机拍摄了照片,测量地宫古砖长44Cm,宽21Cm,厚10Cm。向导补充说,他家也留有几块,称过古砖重42斤。   从日本追回并研究《宣德宁夏志》,宁夏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吴忠礼立了大功。《宣德宁夏志》失传将近400年,当吴忠礼听说此书在日本国会图书馆有一本,立即用公函联系,但日方均无回音。 恰巧日本著名西夏学专家、56岁的西田龙雄1984年4月来宁考察,在接待中吴忠礼试探西田龙雄能否帮忙,没想到西田回国后很快将《宁夏志》复印件寄到吴忠礼手中。   朱栴亲自撰写的《宣德宁夏志》共38500字,开创了西北边陲宁夏编修地方志的先河。朱栴将明代在宁夏亲身所闻所见,全面撰写编入书中,内容广泛、详实。有地理、沿革、风俗、山川、寺庙、古迹、祠庙、学校、人物、屯田、陵墓、河渠、杂文等.....。 吴忠礼结合国内史料研究了整整五年,他治学严谨,多方考察核对,纠正书中差错,对书中各种研究成果和新发现予以认真细心注释,出版了《宁夏志笺证》一书,共计30万字。现成为文史工作者必读之书。   宁夏著名学者、吴忠文化界领军人物杨森翔,是宁夏最早研究朱栴的学者。2002年,他在"吴忠与古灵州"一文中,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了朱栴光辉的一生。他说:朱栴很有才华,在宁夏生活了整整45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宁夏通。古书上说他"学问宏深,好古博雅""长于诗文",书法也很精通。 杨森翔用精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真实地再现了朱栴当年在韦州的王宫"拥翠楼"。他写道:出老城百余步,在高约2⃣️米的土台上,有一个小城废址,此即明庆靖王的宫亭,是朱栴接待往来客人的馆驿。 韦州八景中的"官厅月夜"即指此而言。可以想见,这里当年曾是层楼高阁,富丽堂皇,并设有赏月台,每逢阴历十五月圆时,主人登楼入阁,饮酒品茗,金樽对月,谈笑赋诗,别有一番情趣。时过境迁,当年豪华的王府官厅,现在成了一片废墟瓦砾。 宁大历史系教授白述礼,治学严谨,博学多才,他花了近十年时间,仔细阅读了49部明淸史料,和现在全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白寿彝、陈育宁、汪一鸣、孙生玉、牛达生、钟侃、王天顺、胡迅雷等专家的著作和文章以及各种县志。 一天十几个小时,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白述礼,怀着梦想和高度责任心,坐在电脑前认真敲打键盘,终于完成了长达50万字的巨著《大明庆靖王朱栴》这部历史巨著,为宁夏文化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宗义,79周岁。内科副主任医师,业余爱好广泛,喜旅游、考古、剪纸、素描。心态好,精力旺盛,仍在吴忠市医院上内分泌专家门诊。

1.《栴 追梦朱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栴 追梦朱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9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