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晓,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城乡统筹规划设计研究所规划师。

摘 要

本文以住建部等部门公布的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中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类,将美丽乡村分为区位优势型、环境优越型、文化底蕴型、产业发展型、能人带动型和机遇带动型六类,并从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村民素质提升、融资渠道、管理机制8个方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以期为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

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做法

1背景解读

美丽乡村是在200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1]。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一半的比例,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各地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美丽乡村建设始于“安吉模式”。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立足现实最早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并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以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中国美丽乡村为目标[3]”。2010年6月,浙江省基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把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省级战略。在此基础上,2013年7月,中央财政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启动了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4],选择浙江、贵州、安徽、福建、广西、重庆、海南等7省市作为首批重点推进省份。2014年,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农业部开展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许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已获得显著成效,学术界也已有部分研究,但是多集中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研究及个案研究,对于各个地方在建设中摸索出的经验缺少系统性的整理总结[5-15]。本文以住建部等部门公布的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中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基于这99个村子的申报材料和访谈资料对于其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期研究提出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新思路与新对策,为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2 美丽乡村的特征分析

2.1

评选标准

2016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决定在“十三五”时期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活动,根据到2020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阶段目标任务,将示范村分为3类:保障基本示范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

示范村创建对象为行政村,原则上为在原地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村庄。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农办、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根据各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成效及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村数量分配3类示范村名额,东部地区重点申报美丽宜居示范村[16]。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组织专家对各地上报的示范村材料进行初审,并由5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和现场复核,最终评选出99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美丽乡村示范村应达到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通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16]。此外,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的主要标准有:规划建设合理,实用性强,规范执行。农房功能完善,道路普遍硬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现农村垃圾全面收运、无害化处理,村庄整体风貌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村容风貌整洁。公共空间和农户庭院整洁有序、绿树成荫,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传统建筑、古树名木、水塘沟渠等乡村要素得到妥善保护和修复。产业功能多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产业发展模式有创新,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完善。村卫生室达标,幼儿园、中小学校舍布局合理,有达标的防灾减灾设施和措施。管理规范有序。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建立保洁、绿化养护、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等制度。人居环境改善显著。经验做法可复制推广。

图 1 2017 年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省级分布图

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2 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未在图上标记。

2.2

主要特征

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的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其类型特征、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地域差异显著。总体来看,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规模差异较大。人口最多的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简朴村人口近20000人,最少的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梧桐庵村仅有169人。二是人均纯收入较高。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1.83万元,仅有14%的村子低于1万元。三是主导产业明确。美丽乡村基本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有一定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成为各地村庄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四是集体经济壮大。美丽乡村集体经济成为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超过1/3的村子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来源,并有15%的村子村集体年收入大于100万元。五是村庄普遍管理有序。村内领导班子凝聚力较强,编制有村规民约,并重视各类村庄规划的编制。

图2 美丽乡村示范村规模大小统计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3 美丽乡村示范村人均纯收入统计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美丽乡村的主要类型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差异显著,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全国32个省市地区的美丽乡村类型特征与建设模式各有不同。本文以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为线索,对美丽乡村的主要类型进行划分,共分为六种类型。其谋求发展的思路和策略,为全国各类村庄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治理有序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表1 美丽乡村类型分布统计分析表

3.1

区位优势型

区位优势型美丽乡村是指靠近大城市城区、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者重要旅游景点的乡村,依托城镇快速发展或者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带来的人口集聚,发展旅游业或者商贸业,或者成为城市新鲜蔬菜、牛奶的供应地,在城镇化的拉动力之下实现乡村振兴。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街道孟家台村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西北部,距沈阳市区30公里、沈阳桃仙机场45公里,依托现有区位交通等优势条件,孟家台村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农事体验及休闲度假、养老等产业。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波泥河街道办事处平安堡村位于长春九台庙香山度假区的入口处,依托庙香山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农家乐民俗旅游。

3.2

环境优越型

环境优越型美丽乡村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或者独特的自然景观,乡村风貌具有地方特色,大多远离城区、原有乡土人情保持完整,在保护自然格局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或者绿色循环产业,为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提供再生动力。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依山傍水,生态良好,交通便利,山上茶园与森林镶嵌,山下竹园与湖水辉映,再加上新式的黔北民居、整洁的乡村道路和优雅自然的廊桥水榭景观形成了田家沟的独特魅力,被众多中外媒体誉为“中国式的欧洲农村”。龙凤村主导产业为茶产业,湄潭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高效茶业示范园区坐落于此。

3.3

文化底蕴型

文化底蕴型美丽乡村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的村庄,乡村格局保持完整、历史风貌得以延续,有些是少数民族聚集村落,有些保留有大量的历史遗迹与文人轶事,有些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延续了淳朴的生活方式。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拥有400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是下渚湖湿地风景区的景中村,村里面有着历史悠久的防风祠等古迹,是防风文化的核心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拥有传统的“山、水、村”村落格局,畲族文化与汉族传统孝义文化交相融合,以王氏、罗氏宗祠、王家古屋、罗家古屋为基础的古街旧貌风采依然,村民的生活方式仍然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旅游胜地。

3.4

产业发展型

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具有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村庄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乡村环境的优化,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村庄治理不断完善。依据不同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发展基础,又将产业发展型村庄分为植入产业型、传统继承型和结构演变型三种。

表2 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类型分布统计分析表

3.4.1植入产业型

植入产业型美丽乡村借助招商引资的机会或者基于乡村能人的人脉与眼光,结合当时当地的产业发展转型需求,在村庄发展一类或者几类没有太多发展基础与积累的产业,进而实现村庄发展条件的极大改善。

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东辛屯村是一个综合发展条件一般的普通平原村,没有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特色种植的果蔬,但是东辛屯从遍地的麦田想到了要发展手擀面产业,村委会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如“乡村巧妇出能手”手擀面大赛,激励村民创新手擀面的做法和样式,将各家各户常见的手擀面打造成本村的特色品牌,同时村庄的整体风貌也打造成与手擀面密切相关的风格,如在村口竖立“手擀面”大旗,村里设立关于手擀面起源、做法的文化墙。如今,手擀面已经成为东辛屯村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3.4.2传统继承型

传统继承型美丽乡村有着良好的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某一项手艺或者产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本地传统,形成远近皆知的良好口碑,村内有大量擅长相关工种的村民,在此基础上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并结合电子商务等新兴模式不断发展,成为村庄经济发展、村民致富的重要来源。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有蒲草编织的工艺传承,也是响遍周边百里最畅销的品牌,用蒲包做的豆腐味道清香独特,如今已被放到网上销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刘四拉新村充分发挥以前从事大棚种植、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良好基础,利用农区充足的大棚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大棚,让全村居民增收近几十万元。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世代制作徽派盆景,家家拥有盆景园,户户都有盆景艺人,是徽派盆景重要发源地,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集花卉盆景种植、良种繁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特色农业村。

3.4.3结构演变型

结构演变型美丽乡村一般有着较长的产业发展历史,并随着发展阶段的更迭不断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多是依靠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出地方品牌,进而依托其他相关生产制造业发展第二产业,又在不断完善村庄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自199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土地流转,村域内现有3900亩果蔬种植基地,并建立精品试验示范基地,耕作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入村,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并解决村民就业,又以果蔬公园为特色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

3.5

能人带动型

村庄能人带动型美丽乡村是指依靠村庄能人实现脱贫致富的乡村。在我国传统农村地区,人情社会的特征显著,一个村里一两个人的致富模式很容易通过亲戚、邻居的效仿而在整个村庄内迅速扩展,进而积少成多、形成产业,逐渐实现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村庄能人往往是村里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或者有丰富社会经历的人,也可以是村支书等基层村民领导人物,这些人大多思路清晰、人脉较广、干劲十足、见识广泛,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在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农村基层建设推动的关键人物。

天津市武清区梅厂镇小雷庄村以天津市长城塑料机械厂为主,生产机械螺杆、机头,集体年收入达到2000万元。

3.6

机遇带动型

机遇带动型美丽乡村往往本身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或自然与人文资源条件,由于某项重大节庆活动的举行、政府政策的颁布,或者是交通条件的突然改变,在这些不可预知的机遇的带动之下乡村发展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变,在短时间内实现村庄硬件条件的改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因为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孝德永彰”一集使大陈文化蜚声中外,推动了大陈的乡村旅游发展,2017年1至4月大陈村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3万多人次。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存金沟乡草沟门村,三年前是个夹在山坳里的贫穷村子,借助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助力与企业家的资助,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发展,400多位村民搬进了楼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4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4.1

共性做法

4.1.1完善公共设施,保障生活便捷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中江村村庄基础设施完善,自来水已安装到每户,道路系统健全、村民户户通,电力通讯齐备、实现4G网络全覆盖,并通过三格式化粪池建设实现农村厕所卫生改善。在垃圾清理方面,成立6人专业垃圾清扫保洁队伍,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模式,可回收垃圾由村民理事会进行收回,换取积分,进入垃圾超市兑换日用品;易腐垃圾由业主直接转运入堆肥场,换取肥料;其他垃圾集中收集至区处理。在污水处理方面,完善房屋四周雨污管网,将污水统一收集,经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处理后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村内集中配建有敬老院、卫生室、文化室、篮球场各一个,分散配置有若干健身设施;村庄有完善的防灾减灾系统,无气象灾害。

4.1.2乡村规划先行,促进村镇发展

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欢喜庄村在整治之初就制定了着眼于村庄发展的规划,按照南北生态园的“两园携一村”总体布局,为村庄整体打造美丽宜居、生态自然的“北方水乡”奠定了基础。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运伙村非常重视村庄规划,邀请设计院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同时,还邀请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以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植被景观、现代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保留古朴、天然的农村格局,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建设成为生态与人文和谐统一,集多种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旅游目的地。

4.1.3发展集体经济,拓宽渠道融资

集体经济壮大。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寿东村将村庄内闲置宅基地收回、种植经济苗木,收入由集体与村民分成,将农家院、咖啡屋、挂面坊、豆腐坊、石磨坊等对外出租经营,并成立了寿东村发展基金,吸引寿东籍的成功人士积极捐赠,采用多种方式壮大集体经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街道五棵树村下设集体经济实体——石林风景区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完成村委会每年下达的经济指标任务,公司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入230万元。

融资模式多元。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采取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一是整合全县的项目资金5000余万;二是按国家征地标准,流转土地200亩先期出让50亩,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三是通过示范引导,调动群众自筹2000余万元;四是招商引资1.2亿元。

4.1.4提高村民素质,促进民生和谐

促进村民参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公众参与,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经常听取村民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建议,并发动群众为项目建设出资出力,如在老盖竹桥改造过程中,采用村民建议,将桥加固加宽后建成廊桥——连心桥,并在桥上安装电视、二胡等休闲设备,在方便村民通行的同时,为村民开辟出新的休闲场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由合作社自主聘请专业设计公司,设计出3套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新居建设方案,由农民投票选择,确认其中一套作为实施方案。

开展技能培训。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利用北京市“科技下乡”“双百对接”“专家下乡”等新型农民培育工程,不定期对村民开展种植技术、电脑应用、自主创业等专业技能培训。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城村定期组织开展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的技术培训班,确保通过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务工技能。

4.2

特色做法

4.2.1区位优势型

利用周边资源,实现快速发展。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距离千年古镇朱家角景区6公里,距离人民广场55公里,距离轨道交通17号线朱家角站9公里,依托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带动村庄发展;引进“四园一岛”等项目,构成丰富的农事旅游资源,同时积极探索和谋划发展休闲农业,提出“第三产业+文化体验”的概念,将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动力,以旅游发展推动村庄建设。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街道孟家台村依托现有区位交通、生态环境等优势条件,以七星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每年转租40~50户闲置住房,吸引沈阳市民在此养老、农事体验及休闲度假。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村委会牵头组建上海泖荡稻米专业合作社,将农民流转土地全部委托合作社管理,合作社培育了16户家庭农场。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运伙村村委会采用“租、借、征”的办法,动员已乔迁新居的群众,将其原有破旧房进行拆除,在使用权不发生转移的前提下,以书面合同的方式对空地、闲置用地进行租借,用于环境绿化美化。

4.2.2环境优越型

突出生态景观,打造乡村格局。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陶庄村按照村庄旅游总体规划进行统一建设,突出农田林地等生态资源,规整成片,注重小景观的打造,包括小桥、溪水、石墙、树丛、栏杆等,规整鱼塘、农田、苗木、林场,展现江南生态乡村特色,村庄成片或散落在村域内,被绿荫包围,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采用组团布局,构建生态系统。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是“小、组、微、生”的典范村庄,采取小规模聚居模式、组团式布局,打造微田园风光。高院村顺应地形,融合原有的路、渠、林、田,形成8个组团,每个组团20至50户不等,各组团间隔约200米,利用道路进行连通,相互之间步行往来不超过10分钟。农房设置前庭后院,因地因时种植,形成“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微田园风光,构建生态低影响开发系统,延续川西林盘特色,保持原生态乡村风貌。

发展绿色经济,防止环境污染。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积极发展绿色经济,2001年初,在全村范围内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并列入“村规民约”,在村口树起了告示牌,要求村民相互监督,自觉遵守,防止环境污染。

4.2.3文化底蕴型

提取文化符号,塑造地方风貌。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十分重视特色建设,传承和使用本地“浙派民居”马头墙、“人”字磡等传统工艺做法修复老街巷、修缮古民居,修旧如旧;积极吸纳本地老手艺人、工匠参与项目设计和施工,让老手艺与现代工程有机联通;提取畲族本土文化符合并将其融入项目建设,如同心园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火炉塘”、畲汉中心的“四姓窗”、水上梯田的“凤凰展翅”等全域营造“畲味”。

保护历史建筑,合理开发利用。山西长治市长治县振兴新区振兴村共保护恢复古建院落9处,旧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荫寺一座,并将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开发为民俗酒店,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其价值的目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镇北戴河村在旧房改造提升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依托“水岸田园、艺术村落”的的产业发展定位,采取区财政投入、村内与艺术家共同管理的方式,充分利用村内年久失修的空心院落,引进艺术机构,建成20余个艺术院落,既解决了危房改造的问题,亦促进了村庄文化产业的发展。

策划节庆活动,加强文化传播。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举办的“风情竹垟幸福山哈”——山哈文化旅游节,吸引了超过5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游客们经过畲汉同心圆,穿过油菜花田,步上百年坤德桥,走过罗黄古道,踏上感恩路,迈入畲民古宅,聆听民族对歌,品尝畲家“乌饭”和醇香米酒,体验灯光音乐会与畲汉篝火晚会,尽赏山水人文之美。

4.2.4产业发展型

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水平。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镇仇庄村以村内沼气工程为纽带,建设低碳循环农业,引入沼肥利用技术和设备,实现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居民进行有机作物种植,聘请农学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周家村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生态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和高效生态畜牧业,建设药材业等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成一批规模化的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发展乡村旅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塘坑村在改善人居环境规划中注重挖掘乡村人文、历史、自然资源,配套完善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配套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中江村依托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自然山水环境,发展生态种养殖的同时推动旅游业发展,不定期举办的乡村民俗文化节,建设多个星级农家乐,同时农户自家养殖的牲畜、自家种植的菜品也可由游客进行选择性购买,实现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新兴业态突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寿东村依托海增粮艺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由农户制作粮食画,公司统一包装出售,现村中从事粮画创作的达到40余户,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增收,并带动周边村300多名群众从事粮画创作。

4.2.5能人带动型

先富带动后富,促进村庄迁并。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欢喜庄村村两委组织引导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统一在集中区域建设示范楼房,让全村群众看到了环境变化的好处,从而调动村民进行村庄改造建设的积极性。

4.2.6机遇带动型

借力东风,精准定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石舍村,其下的柳舍自然村为江苏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游览园的唯一园中村。柳舍村紧抓发展机遇,积极开拓农旅文路线,成立苏州市石舍农房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打造创意产业为特色,涵盖住宿、餐饮、休闲度假等功能,打造园博综合配套服务。乡村旅游经济成为柳舍村新经济增长点,尤以特色民宿与餐饮休闲为主,打造了诸多成功商业案例。

5 结语

本文基于美丽乡村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不同的发展类型做了简单阐述和举例说明,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文化保护、村民素质提高、融资渠道拓宽、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但是现实中大部分村庄发展的动力机制多元、影响因素存在交叉,美丽乡村的出现与发展往往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村庄发展类型的划分、经验做法的推广,应该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兼顾全面性和综合性。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53(1):1-6.

[2]崔花蕾.“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来自湖北省P村和G村调研的报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165-168.

[4]财政部.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EB/OL].(2013-07-10)[2018-01-29].http://www.gov.cn/gzdt/201307/10/content_2444166.htm.

[5]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27-30.

[6]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87-90.

[7]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15-22.

[8]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106-114.

[9]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97-105.

[10]吴海琴,张川.大都市近郊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探索——以南京市汤山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11):74-79.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5.11.015.

[11]乔文凯,于涛.新常态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基于世界遗产白川村的经验[J].小城镇建设,2016(5):65-70.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5.010.

[12]宋京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3(2):57-62.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3.02.008.

[13]张宇翔.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7):48-51.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3.07.006.

[14]王旭东.国家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介绍[J].小城镇建设,2013(11):34-3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3.11.002.

[15]封振华,周有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溧阳“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5(4):46-50.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5.04.009.

[16]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活动的通知[EB/OL].(2016-12-9)[2018-01-29].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12/t20161213_229942.html.

1.《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