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赏析:春江花月夜 道可書院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也是一首琵琶大套文曲。其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与吴畹卿的手抄本。  早在1929年文人沈浩初在编写《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而在上海大同乐会上由柳尧章、郑觐文两位古琴家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该曲为我国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民乐大师彭修文曾对此曲进行艺术处理,彭修文大师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的丰富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的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的优雅格调,又使其曲目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  《春江花月夜》这首古琴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乐曲开头以琵琶模拟鼓声,并用箫和筝奏出波音,通过徐舒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夕阳映江、晚风轻拂的初暮景色。而在曲目的第二段中,主题音调够高四度,旋律向上引发,表达了一种月亮缓缓上升的动感。在第五段中,音乐先是在低音区回旋,紧接着八度跳越,并运用颤音和泛音奏出飘逸的音响,表达了水天一色的意境。在曲目的“尾声”部分节奏舒缓,表现出船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春江花月夜》这首古琴曲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丝竹乐的艺术美,其艺术手法由静而动,则动而静;由远而近,则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寓于景。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乐曲在发展中运用了变奏 17384780868

1.《赏析春江花月夜 古琴赏析:春江花月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赏析春江花月夜 古琴赏析:春江花月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0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