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完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橙》后,没有丝毫身心愉悦感,有的只是对这个社会和人性的思考,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正是因为如此吧。


即使是看完了电影,我还是不知道影片名字的含义,小说《发条橙》作者安东尼·伯吉斯是这样解释“发条橙”的:


发条橘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伦敦人用它作比喻。其寓意比较怪异,总是用来形容奇怪的东西。“He is 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就是指他怪异得无以复加。我的原意是,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


英文中orange 可以理解成“人”的意思,A Clock Orange,也就是上了发条的人,活生生的人无法做出自我选择,只能机械地被动选择。影片名字就是影片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好多了。


1


故事的开头是年轻人阿历克斯和他的同伴们在奶吧里和牛奶,奶吧里的设施都是全裸的女性像。接着他们做了许多恶事,他们四个和别人打架,欺负流浪汉。阿历克斯疯狂地开车,来到了一个雅致的屋子里,四个人强奸了女作家的妻子并把作家打瘫痪。


筋疲力尽后,阿历克斯回到了他的家。他的屋子里有裸体女人像,还有四个裸体男人像,男人们头带荆棘,身上被钉了许多钉子,还有贝多芬像。阿历克斯拿出抽屉里的蛇,听着贝多芬的乐曲,想象着各种暴力场景睡着了。 之后是我零碎的一些记忆。只记得阿历克斯的老师劝他老实一点,和老师对话后,阿历克斯穿着绅士的衣服去店里泡妹。然后又是四人在奶吧的聚会,阿历克斯与手下产生了矛盾,他通过对朋友施加暴力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这为后来朋友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四人又准备去抢劫,这次阿历克斯把女人打死了,同伴背叛了他并逃走,他的好运气用完了,这次他被警察抓住了。


在监狱里,阿历克斯表面上参加基督教活动、看圣经,实际上他脑中仍然充满暴力和性。有一次,政府要在监狱里实行罪犯改造计划,阿历克斯渴望自由,他自愿成为计划的试验品。


医生在阿历克斯身上注入了药品,然后用支架撑着他的眼镜,让他看各种犯罪影片,起初他很享受看暴力和性,后来出现了恶心症状,很显然,药物发挥了作用。医生们的治疗方法类似于厌恶治疗法,只要阿历克斯对暴力和性产生了厌恶,他就不能作恶,就会成为人畜无害的小绵羊。 被改造成功后,阿历克斯回到了他的家。没想到自己的房子被一个黄毛小子霸占,父母并没有留住儿子的意思,阿历克斯开始流浪,不巧,他又遇见了被他欺负的流浪汉,此时的阿历克斯毫无反抗能力,落得被一群流浪汉狂揍的下场。好不容易来了两个警察,没想到那两个警察正是曾经背叛他的朋友,两个警察把他带到荒郊野外后又揍起了阿历克斯。


无巧不成书,被打后的阿历克斯到了曾经被他打残废的男作家家里,男作家未认出他,但他知道阿历克斯是被改造后的犯人。作家十分厌恶新上台的政府领导人,准备害死阿历克斯以造成社会舆论,政府救出了阿历克斯,把他软禁在医院里,在和政府领导拍照中,他说他痊愈了。


2


以上就是影片的主要内容。下面说一下这部电影的特点。


影片全程充满性和暴力。影片中的许多道具对性进行了暗示。


比如奶吧里全裸的女像,阿历克斯家门口的墙上画有一群全裸男人,屋子里裸着的女像和头戴荆棘身上被钉钉子的裸男像。除了这些裸人像外还有活生生的性。影片刚开始就有一位女性被许多人强奸,阿历克斯等四人轮奸了作家妻子,还有阿历克斯和两个女人上床,监狱里,阿历克斯看着圣经想象着自己被女仆服侍……在暴力上就是各种打人和各种被打。 暴力和性是人天生就有的,“食色,性也”,性就不用说了,而对于暴力,有人可能就不认同了,实际上暴力是人作为动物都有的,只是有的人用道德压制住了暴力,暴力才没有显现。当人身居高位难免不产生暴力,政治家对犯人的改造还有作家对阿历克斯的折磨都是暴力。可以说人在本质上存在暴力的一面,上一秒的善良并不代表下一秒不会发生暴力。


影片中阿历克斯本来享受着性和暴力,被改造后,他看见性和暴力就恶心,失掉了自由意识,成了发条橙。


在拍摄手法上,库布里克采用的是纪录片式旁白手法,旁白就是阿历克斯,这样设置的好处是我们观众会更加清楚阿历克斯的内心活动。影片多通过短焦镜头对人物面部表情进行特写,还有阿历克斯跳楼那个场景是摄像机从窗外抛出拍出的,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砍头片段也是摄像机随人头落地拍出的,这样的主人公视角更加切合主人公的旁白。 同时,影片中加入了许多古典乐。据说《发条橙》小说作者特别喜欢古典乐,影片中阿历克斯是贝多芬迷,他最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在他揍两个手下时,古典音乐和暴力结合起来,他作恶的时候一边跳舞一边唱《雨中曲》,第二次到作家屋子里他又唱了一次,导演使用暴力美学使得暴力具有仪式感,同时减轻了观众的感官痛苦。阿历克斯被改造后,只要他一听到第九交响曲就有了结自己的想法,作家利用他这个缺点来陷害阿历克斯。


在服饰上,他们往往穿着夸张的衣服,这些衣服其实也是对他们性格的反应。阿历克斯和他团伙的衣服下边用东西护住了重要部位,袖子上有一个血色眼球装饰品,可以说他们的衣服既显示了性又显示暴力了。阿历克斯妈妈穿的衣服很夸张,爸爸穿的是职员服,导演通过这些夸张的对比来体现中产阶级的矫饰。


3


这部“黄暴”经典电影延续了库布里克对人性的解剖,看完后往往觉得很沉闷,也会产生许多思考。


首先是对道德选择权的思考。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夸大科学的力量,忽视主观能动性,利用纯粹的机械主义来控制人的思想。库布里克提出这样的疑问:


影片的主旨对人的自由意识提出了质疑。每个人都必须按照固定的方式和原则生活。当选择做好人或坏人的权利被剥夺以后,人们是否还真正享有人权?


医生改造阿历克斯使用的方法类似于厌恶治疗法。在教育学上,有网瘾的学生网瘾犯了后就用皮筋弹自己手腕,利用疼痛刺激的“厌恶疗法”减轻网瘾。往小的说可以用皮筋,往大的说有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医生利用药物使阿历克斯对性和暴力产生厌恶并让他产生生不如死的感觉,这样的方法倒是和电击疗法有些类似。当阿历克斯被改造后,他就成了发条橙,只能选择善,不能作恶或者反抗,这个时候他已经失掉了自由意识,他只有做好人的权利。


这样通过科学来改变行为的方式表面上看是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曾经的恶棍阿历克斯成了小绵羊,这样的阿历克斯虽然不能对他人直接施暴,但可以在脑中想象或者通过政治家的手间接施暴。相比之下,弗洛伊德意识层次理论更客观人性些。


再者,人是非善即恶的吗?前半部分阿历克斯是妥妥的恶棍,即使是受过音乐熏陶衣着绅士也掩盖不了他内心的邪恶,后半部分阿历克斯成了一个受人欺负的“好人”,他不能攻击不能反抗不能有性爱。而之前善良的作家想要改造后的阿历克斯死,伪善政治家利用阿历克斯实现政治抱负,这两个人都说明人是善恶共同体,有时,人处于非善非恶的灰色地带。 我们看一个人做的是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则不是,人是很难以善恶好坏来区分的。人都有暴力和性的需求,通过“科学方式”抑制暴力和性是不管用的,影片末尾阿历克斯说的那句“我痊愈了”,代表他又有了之前的邪恶气质,他有了自由行善行恶的选择,不再是“发条橙”了。


小说《发条橙》第二十一章讲改造后的阿历克斯主动放弃了作恶,选择了行善。电影里的结局与书中结局有些出入,但表达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即人必须有道德选择权,善和恶都必须出于自己的选择,被迫行善或行恶都是不可行的。 PS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一般很沉闷,总是能引导观众对人性进行思考。看完这部该歇歇脑子看喜剧片了。

1.《发条橘子 《发条橙》影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发条橘子 《发条橙》影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0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