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凌空 风光不在 碧峰山人 深沪半岛历来为海耕渔牧,梯航万国,保家卫国的渔商军事港口重镇,深沪灯塔位于深沪后山城隍公宫后方古司城城墙遣址的东北角位置。是台湾海峡,大陆南北航线和远洋船舰航行的沿海重要标志,也是远方游子、归航渔民充满力量和温暖安全期待的象征。 深沪一隅历史悠久,年湮代远,灯塔初建于何时无从稽考,近代清宣统三年(1911年) 由深沪渔商仕绅建造的深沪灯塔,因历经战乱乓燹,风雨吹袭,年久失修,四周杂草丛生,荒痍满目,塔身破烂不堪,岌岌可危。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热心乡人倡导善举,由旅菲深沪华侨富商吴世霖先生出资重建塔高16.5米,三层方形水泥砖石结构的红色灯楼一座。初时采用乙炔燃烧的灯器,后改用纱罩汽灯照明,正名为“深沪渔光塔”。 由于国际形势及国内社会的变化,深沪沿海突出部日趋重要,海测部队在深沪请屿建立讯号灯(现为国际航标灯)继由港务交通、水产渔业等部门规划报告,政府出资由省五建施工,于1973年在“深沪渔光塔”前方一百多米处,另建塔高19.5米,灯光射程14海里。崭新园形花岗岩条石及水泥结构的现代化白色灯塔一座。两塔凌空对峙,成为沪江半岛又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当蓝天白云、风和日丽之时,碧海远帆,鸥鹭飞翔,海浪碧波轻柔地拍打着海岸,屹立在沪江半岛,凌空的红白双灯塔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当夜幕降临,深沪灯塔光芒四射,播洒远方,那强烈的灯光让人有着温馨舒适情怀。当月暗星稀,风大浪高,雾海夜航,总会令人感到安全的希望和安慰, 灯塔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一种特定民居生态的民间文化遗产,几年来,国家经济的腾飞,生态环境的变化,可惜,富裕了的深沪高楼林立,沪江半岛的人们,大都不再重视独有的风光和大海的恩赐,忘记了这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和历史信息,如今双塔凌空对峙的优美景观,经己风光不再。
新中国成立后的1973年建成的深沪新灯塔,与民国建成的渔光灯塔成为一对,双塔凌空的胜景,引来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诗书画家采风。
画家许书筑1986年重画送给深沪书画社的作品。他写道:“一九五七年余曾临此写生灯塔,十五载后重返此地,觉灯塔一新,正值深沪书画社成立以画稿重画志贺,愿艺坛光辉如此灯塔,普照海峡两岸人”。丙寅秋书筑画。
今日的新灯塔在石屎森林夾缝中、露出了它的身影。
昔日光芒万丈的渔光塔灯楼,今日变成恍如临时工具房的模样,藏在深闺没人识。
为了怀念,深沪书画社青年画友吴俊欣用他的油画笔描绘出昔日的雄姿。
同样为了纪念,深沪书画社青年画友吴允胜也用他的画笔,绘出了新灯楼的油画作品。
当今,深沪湾东岸礁盘区的“请火”,担当了国际航标灯的重任,万吨货轮、渔轮的航行的方向标。
新码头尖端处的现代灯标,也成了深沪渔港百舸千帆的指路人。
1.《凌空双塔 双塔凌空 风光不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凌空双塔 双塔凌空 风光不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2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