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刹百丈寺熊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了“天下清规”这块佛教界的金字招牌,百丈寺也就蜚声海内外了。 百丈寺位于奉新境内的百丈山(大雄山)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大历年间(766-778),县乡绅甘贞在大雄山下创建“香导庵”。后延请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百丈寺”。怀海勤研佛经,探究禅理,采寻大小戒律,综合儒家礼仪,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在中外佛教界极负盛名,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以后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许多高僧在此住持弘法。明代诗人毛蕴德曾诗赞百丈寺“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 可惜的是这禅宗祖庭之地在历经朝代更替时曾多遭损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焚毁百丈寺,只剩一座大雄宝殿、僧療至今。好在柳宗元、黄庭坚、苏轼、蔡国珍、周敦颐等一些名公巨卿曾在此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山上还存有野孤岩、皇娘墓、蟠龙石、犀牛潭瀑布、“真源”石刻以及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真迹“天下清规”等不少胜迹,可以让今人从中探寻一下这座千年古刹的神秘。
外地一些朋友听说本焕大师捐资重修百丈寺的消息后,几次三番地说想去朝拜这一圣地。为不悖大家的豪兴,在一春暖花开的日子,我特地邀请他们前来,从奉新县城出发,沿奉上公路一路西行,约50公里,就进入百丈山风景名胜区了。车在新修的水泥路上蜿蜒爬行,透过车窗,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道旁翠竹丛丛,古木参天;峡中怪石嶙峋,泉水淙淙,好一派人间仙境!这时,一车人都发出“真不愧仙源灵境”的感叹!10余公里后,便来到百丈山下的百丈村,顿时,大家眼前视野为之一阔:四周零星的村落掩映在绿树翠竹里,嫩绿的田野飘来阵阵泥土的清香,周边连绵的高山屏障将这里与外界相隔,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禅宗圣地百丈寺就坐落在这深山幽谷中。 车子转过一个山头,只见一大片红墙碧瓦、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的殿宇建筑群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就是有名的百丈寺!寺院主体工程气势恢宏,每座殿堂顺山势而走,处处显出这座深山古刹的宏伟气魄和博大厚重。来到充满禅意的山门前,大家双手合掌,口念“佛祖保佑!”穿过山门,便来到绿意盎然的寺院广场,大家深吸着清新的空气,活动活动筋骨,消除一下乘车的疲劳,信步走过广场来到放生池。其时,放生桥上已站满了游客,有的在向池中投放零食,看群鱼争吃嬉戏;有的忙着用数码相机抓拍这人鱼和谐相处的美景;还有的则双手合十面对放生池中的鱼龟在默许着自己的心愿……
新修的天王殿气势宏伟,进门台阶和门柱全用整块的大理石雕砌而成,门柱上的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跨进天王殿,左右两侧的四大天王油彩鲜艳,显得格外亮丽夺目、威武森严。殿堂墙壁上绘满了有关百丈寺传说的油彩壁画,大伙在赞叹建筑工艺精湛的同时,又深深地被壁画里的故事所感染。走出天王殿,迎面正对的是号称“亚洲第一”的大雄宝殿,左右是僧房和斋堂,大雄宝殿里的佛象刚安放好,不少工匠正在为佛象上油彩。大雄宝殿后是法堂、正观音阁、卢舍那佛殿、坐禅殿、藏经阁和方丈室,由于大多正在施工,我们一行草草看完就往右穿过斋堂,前往参观2000年时由达慈老和尚募资在百丈寺原址上重修起的百丈寺。
虽然复原的百丈寺小得象一座家庙,但里面却有不少原寺的真迹。有些年载的原天王殿前是一座青铜铸成的玲珑宝塔,上面一幅醒目的对联写道“千年古刹重光现,万代基业始鼎新。”走近一看,塔身刻满了捐善款人的姓名和重修百丈寺的年月。穿过小的天王殿就可看见复原的大雄宝殿了。只见殿内梵音阵阵、木鱼声声,那飘出殿外的袅袅檀香让人感觉到禅意的深厚和佛祖的博爱,殿门边拥满了烧香拜佛的居士和游客,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虔诚……离开宝殿来到僧人的斋堂,门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对联使人回味绵长……国人旅游讲的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我等肉体凡胎自然不可能在一天的游历中参透寺中禅机,不过游完百丈寺不到后山去看看柳公权的真迹和“野狐岩”、“蟠龙石”等名胜,那真的叫后悔!
从斋堂旁的小门出来就到了寺院背后,沿院墙新砌的大理石台阶拾级直上,两旁幽篁蔽日,清静怡人。上百十来步,听泉水叮咚,寻泉声望去便见掩映在灌木丛中的“真源”石刻。相传唐宣宗李忱在百丈寺出家时,到后山凿石引泉,寻找水源,在此发现源头并亲书“真源”二字。往上又行五十余步就来到了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手书的“天下清规”石刻旁,这里已经有不少游人,随着镜头的不停闪动,游人们三三两两地在变换着不同的姿势,在这千年古迹边留下自己最美妙的身影。再往上就是看看“蟠龙石”了,相传这是怀海禅师常坐禅的地方,因禅门将有真正道行的修行者称为“龙象之才”,所以这块石头也就有了“蟠龙石”的名字,据说唐宣宗也常在此参禅打坐。听说“蟠龙石”有这一渊源,同行的朋友纷纷上前坐在石上做合十状。看完“蟠龙石”返回到“天下清规”边往左拐不远,就可看到一棵大红豆杉下的“野狐岩”了,相传有一老者在回答:“大修行者还落因果吗?”错答为“不落因果”,结果五百多年来一直堕于野狐身中不能解脱。一次怀海大师开堂讲法时,他化为人形前来听法,经怀海大师点化,才明白不落因果为不昧因果,最后得以脱掉野狐之身重变为人,野狐岩就是他脱身之所。至于皇娘墓、塔林、犀牛潭瀑布等景点因离寺院太远,再看同行的伙伴们一个个已气喘吁吁,显出疲惫,我只好提议就顺路返回了。 天地有知,钟灵毓秀。走出寺院沿着山谷,前面山间见一上一下两块石头,相传是百丈寺的镇山石刻。其中一块长方形的石上刻着智藏大师称赞怀海大师的话:“灵光独耀,迥脱尘根,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佛。”山有佛、佛伴山,百丈山---这片古老的土地因为有了百丈寺而纷呈异彩,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那朦胧的意境传达着令人心驰神往的奇思妙想……

1.《百丈 深山古刹百丈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百丈 深山古刹百丈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2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