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计划》,《规划》是依据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作出的阶段性安排和部署。

《规划》中的第七篇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规划,重点包括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内容。此外,在《规划》的第四篇和第五篇内容,也在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强调了文化附加值对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立足乡村发展大变革、大转型

1、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谓高质量发展阶段,即是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人口红利、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和培育优质增量供给。乡村发展中存在的农产品供求矛盾和供给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

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农业提质发展

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中高端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农产品的供需矛盾也发生变化。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农产品交易量减少,但是交易总额却在不断增长。由此可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正在促使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立足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发展的阶段,农村的供给应该以城市需求为重要引领,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3、多元化的乡村价值和功能有待挖掘

我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寻根溯源和乡村情节历久弥深,乡村振兴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此外,我国的乡村具有多样化、差异化显著等特点,乡村的文化血脉和独特的价值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长久以来,乡村价值和功能未被充分挖掘和认识,脱离乡村价值体系的项目建设往往忽视了乡村固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价值,充分发挥乡村在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方面的发展优势。

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应用,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许多农村地区在三产融合方面仍然存在融合层次浅、附加值低、融合度低、融合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紧密型联结机制尚未充分建立等问题。

二、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主要内容

1、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

在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农耕文化和农耕传统呈现出空心化的发展趋势。乡村生存空间也不断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挤压和侵蚀,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因此,《规划》中指出,“要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完善非遗保护制度等内容”。在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正视农耕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不能将农耕文化与封建、落后的旧思想和旧传统所等同。

2、文化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在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通过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规划》中明确,一方面,“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即在原有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实现品牌化、高质化的提升;另一方面,“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即以现代城市居民需求为核心导向,立足于市场需求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进而实现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繁荣农村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基层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规划》中明确,“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改善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服务内容单一、与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存在矛盾、部分资源闲置等问题。

三、发展农村产业,推进三产融合

1、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农产品品牌化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产品品牌初步建设时期。如何结合本地区的风土个性,经过因地制宜和自主创新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成为推进品牌强农的重要路径。此外,如何在提升品质、科技支撑和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厚植于地域文化底蕴来进行品牌塑造,成为未来农业企业发展和思考的重要方向。

2、挖掘新功能新价值

《规划》中指出,“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功能和多重价值”。树立和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品牌,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休闲观光园区、国家森林步道、康养基地、森林人家、乡村民居、乡村旅游区等精品。依托农业园区,融合健康养老服务的农村生态康养产业将成为农村新功能和新价值探索发展的重要方向。

3、探索新业态

在探索新产业新业态方面,《规划》指出,“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农村电商产业的建立不仅仅作用于农产品加工产业,未来农村地区的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等产业都可以通过电商来实现与城市等区域的连接。此外,“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元素融入农业”,激发乡村文化的潜能,为农业赋能同时催生新业态发展。

4、加快培育新载体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规划》中提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计划,即到2020年建成30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产的融合过程中,休闲旅游将作为农村产业融合的重点产业,而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民创业园将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园区集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

四、乡村文化振兴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障

1、人才保障

人才匮乏是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核心难题。如何打破乡村人才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如何引导和吸引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如何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中之重。《规划》中明确,“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一批乡村工匠、乡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还要“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科技文化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2、用地保障

解决用地问题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解决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的农村土地资源闲置的问题。在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方面,《规划》中指出,“赋予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和途径。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用地符合利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土地使用功能”,“完善农民限制宅基地和限制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此外,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3、投入保障

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资金投入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规划》中明确财政优先,“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同时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在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方面,要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

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这五大目标为我们描述了未来乡村的风貌和状态。围绕这样的目标,《规划》立足于乡村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针对乡村发展的“痛点”与机遇,提出了繁荣乡村文化、发展乡村产业和促进三产融合的阶段性安排和建设目标。在《规划》的指导下,以文化为入口,以乡村文化为依托,通过开发特色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END

责 编 | 张楚炀

美 编 | 侯雪彤

1.《农村文化产业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繁荣乡村文化,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农村文化产业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繁荣乡村文化,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