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建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

雒建斌,摩擦学领域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61年8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户县,籍贯陕西户县。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85年至1988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并获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纳米摩擦学研究。研制出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发现了薄膜润滑的系列新现象,建立了薄膜润滑物理模型和润滑失效准则。将纳米摩擦学研究与先进电子制造相结合,在表面平坦化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表面粗糙度小于1Å的超光滑表面制造,并应用到计算机硬盘、单晶硅片、蓝宝石晶圆等制造中。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心敬

[清][公元1656年-1738年]

王心敬(1656~1738年),字尔缉,号丰川。清代理学家,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幼年丧父,其母以纺织供他读书。25岁时,他前往周至拜名儒李颙为师,随从李颙研究理学约十年时间,成为李的得意门生。李颙感其母督促儿子的精神,特意作「教》一文,称赞心敬之母如同孟母教子。

他跟随李颙期间,刻苦用功,潜心钻研。后来学问渐富,名声随之传闻很广。宰相朱轼来陕督学时,曾几次亲至户县向他求教学问。总督、巡抚等大员先后均以“隐逸”、“真儒”向朝廷举荐,他皆不愿应召为官,专心致学,学声更高,以致贵州、福建、湖广、-一带的地方官纷纷请他主讲本省书院。他曾应湖北巡抚陈铣之邀,去汉江书院讲学。康熙五十三年和雍正元年,清廷两次下旨特征,他皆托病不应。乾隆元年(1736)举孝廉方正,他仍以年老有病拒绝赴京为官。三年,因病而卒,时年84岁。

他一生无意于仕途功名,清贫度日,专心致学,勤奋著述。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是传播孔孟学说和李颙的学术观点。李颙的著作《四书反身录》8卷,是他多年笔录李颙的口述而成书。他在为该书撰写的序中除了介绍《四书反身录》的宗旨和内容外,还写道:“小子恭侍函文,特蒙提诲尤谆。日获闻以未闻,退即随手札记。自夏至冬,不觉成帙。然遗忘不及记者甚多,特存什一于千百”。这充分而真实地说明了他勤奋不倦的治学精神。他继承了李颙“经世致用”的观点,注重研究农业。所著《区田圃田说》,主张土地综合利用,实行间作套种,改良耕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一亩土地的效益成倍增长。其子王功任湖南新田县令,受他的教诲,注意引导当地百姓发展农桑经济,并著成《蚕桑成法》一书。

他的著作现存的有:《易说》10卷,《诗说》20卷,《尚书质疑》8卷,《春秋原经》24卷,又续50卷,《礼记汇编》8卷,《荒政考》2卷,《关学汇编》12卷,《文献揽要》12卷,《洗冤录》3卷,∠行述》4卷,《汉江书院讲义》10卷,《诗草》12卷等。

杨伟名

[公元1922年-1968年]

杨伟名(1922~1968)陕西户县人。12岁入村私塾读书,15岁父丧辍学,边耕田,边自学,借邻里亲友书籍,读完中学课程。1940年,18岁的杨伟名,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外当兵三年,后逃跑回家,继续务农。因家贫地薄,他虽终年在田里劳作,一家人仍不得温饱。加以缴不起国民党乡、保公所的苛捐杂税,常受官府和富豪欺压。在中共户县地下组织的教育帮助下,他认识到穷人要翻身只有闹革命的道理,逐渐关心天下大事,并开始写一些时评、杂感类的小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大打内战,搞得城乡鸡犬不宁。渴望能过上安稳日子的杨伟名把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1946年7月,他从报纸上看到闻一多先生因支持学生争民主、反内战活动而被国民党特务枪杀在昆明的消息,立即向西安的报社投稿,谴责国民党特务的卑劣罪行。1949年2月,经穆向林介绍,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户县解放,被县人民政府派往罗什乡担任副乡长,积极投入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是年冬,组织调他到咸阳分区干部学校学习,因家庭缺少劳力、经济拮据,遂未去干校报到,自行离职-,回家劳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杨经历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农业互助合作等运动,亲身感受到农民翻身作主人的光荣,亲身感受到农业增产、物价稳定,再不为吃饭穿衣发愁的快乐,更加坚定地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将中国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195 7年,他重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得到批准后,担任他家所在的北街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文书兼会计。1958年夏成立人民公社,北街村高级社成了城关人民公社的一个大队,并改名为“七一”生产大队,他被社员选为大队会计,对建立和健全生产队、生产大队的财务会计制度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陕西省农业厅的表彰。

1959年到1961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我国城乡发生了严重困难。陕西农村更是“人困、马乏、地薄”,人民生活很苦,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实际上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作为生产大队会计的杨伟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工作在农村,天天同农民的生产生活打交道,最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对农村各种实际问题也最有发言权。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同生产大队干部交换了意见,先后撰写了十多万字的文章、意见和建议,最后经过深思,又写了题为《当前形势怀感》的-,由杨伟名和大队党支部书记贾生财、大队长赵振离三个共产党员署名,于1962年5月10日,分别寄给中共户县城关公社党委、户县县委、咸阳地委、陕西省委、西北局和中共中央及有关负责同志。

这份向党的领导机关如实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当前形势怀感》,主要观点是:

(一)提出“初期社会主义”论点。“有同志说,三座大山推倒,革命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建设任务就完成了,从此以后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了。”“我的答复是否定的。”如果“要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可以的”,但只能是“初期的”。“由新民主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转化过程”,“我们过去所做的显然是拔苗助长,违反了客观规律”。

(二)提出用“当年主动撤离延安的果断精神”,给“浑身捆着腰带,动弹不得”的国民经济“解带松腰”,“立即把计划经济的范围收缩到应有的限度,同时相应地扩大非计划经济的范围”。在发展非计划经济中,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兴大利中的小弊”,或者“利居其百,害仅其一也”。

(三)提出在“地权仍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分田到户”,实行“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单干”。这是“赋予生产队以‘家’的概念,调动社员爱社如家的积极性”,这个‘家’是蕴藏着社员幸福生活和充满美好未来的‘家’,是有广阔前途的”,“家富了,自己就富了”,“家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实是一回事”。

县以上各级党委收到三个中共党员署名的《当前形势怀感》后,曾给予积极的评价。6月21日和28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分别在他们主办的内部刊物《宣教动态》上,以《三个共产党员来信》和《对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为题,详细摘要发表。7月28日,中央宣传部的《宣教动态》,又刊登了对三个共产党员的简史调查,称赞杨伟名爱学习,有一定文化水平。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中共西安市委和咸阳地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去信或接见杨伟名,认为“来信提到许多重要问题,均有研究价值”,中央西北局还打算调杨到西北局研究室工作。然而,8月以后,由于毛泽东的批评,这封来信和信的作者,均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同年8月6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点名批评了户县三个党员来信。针对信中“一叶知秋,异地皆然”的一句话语,毛泽东说:“一叶知秋,也可以知冬,更重要的是知春知夏。任何一个阶级都讲自己有希望,户县城关公社写信的同志也讲希望,他们讲单干希望。”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长赵伯平一直认为“包产到户很可能是中国农民的创造”,因而对毛泽东的批评始终没有表态。毛泽东在会议结束时的一次讲话中问:“对户县三个党员来信回答了没有">

1.《清华大学名人榜 鄠邑名人录<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华大学名人榜 鄠邑名人录<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57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