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可预防的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约占88%,因此,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不断提高人的可靠性,可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

01

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进行生产操作时的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有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行为,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02

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国标GB6441-86附录中将不安全行为划分为13种,分别是: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件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维修、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03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态度不端正、忽视安全、采取冒险行动行为人具备应有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也明知其行为的危险性。但由于人过分追求行为后果或高估了自己的行为能力,从而忽视安全,冒险行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1、侥幸的心理:一是经验错误。例如某项违章作业从来未发生事故或多年未发生事故,人的心里危险意识就会弱化,进而导致错误的认识,认为违章未必就会发生事故。二是认识上的错误,认为事故不是经常发生的,发生了也不一定会造成伤害,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了作业习惯,这样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2、冒险的心态:一是喜欢逞能、争强好胜。二是人们有违章行为但是没有造成事故的经历。三是急于求成,不按规程作业,导致事故的发生。

3、麻痹的心理:一是习以为常,觉得此项工作经常做,不存在什么危险。二是此项工作已做过多次,满不在乎。三是未发现异常现象,照常操作。四是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用习惯性方式作业,放松了对危险因素的重视,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4、图省事、走捷径:把应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措施当作其实现目标的障碍。例如: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未办审批擅自危险作业等。

5、逆反的心里:行为人不接受别人正确的、善意的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

安全意识淡薄,习惯性违章频繁。

职工安全意识差,对危险地认识不足,频繁出现习惯性违章。主要表现有劳保穿戴不合规范,工具随手放置,在禁火区内吸烟,作业后不清理现场等。

人、机界面缺陷。

人的绝大部分作业行为是通过设施、设备、工器具来完成的。如果行为人所接受的设施、设备或使用的工器具有缺陷,就会使人的行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为了达到目的,就会采取不规范的动作,进而导致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工作程序不当,监督不力。

管理人员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法治观念欠缺,安全技术素质低,本身看不出问题所在,找不到安全管理的切入点。造成安全现场管理不严格、不到位。

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缺陷。

每一项作业对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就会造成行为人的判断失误和动作失误。如果行为人的体能、体形不符合要求,视力、听力有缺陷,反应迟钝,高血压、心脏病等生理缺陷或过度疲劳,情绪恐慌、焦虑等不稳定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不安全行为。

作业环境不良。

作业现场脏乱差,人员作业时安全空间不足,难以使人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作业;光线暗淡、照明不足使人视觉疲劳,容易接受错误信息;有毒、有害气体会使人因中毒而动作失调等。作业环境恶劣既增加了人的劳动强度,又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保护意识差。因此,作业环境不良也是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培训教育不到位,安全技能低下。

由于人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教育,使行为人缺乏必备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不懂操作规程、不具备安全行为的能力;作业时处于盲目状态,必然出现违规违章状态。

作者:倪志岭

1.《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