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免有些机缘会走过许多地方,去領略大自然偿賜给人间的美景。高山奇峻、平原落日、高原雪峰、大漠孤烟、戈壁余辉、江河湖海。当你出现在美景时,总会有景色让你深深的印在脑海,久久难忘,而梦牵魂萦。

那是一九七八年,在初春时节,去山东泰安地区接兵时,在处理好有关工作之余,二月的一天,清晨两点,我同老战友高复、刘继春,整理好行装,于泰安军分区招待所出发,开始向泰山进军。因是在夜间行走,只見闪闪的星星掛满天空,不时的流星从天际一闪而过,划破暗淡的夜空,消失在远方。城市和村庄那点点灯光,在夜幕里发出微弱的光茫,时隐时现。

我们在挺拔而高耸的林间那崎岖的小路上穿行。我们有时歌唱,有时呐喊。因我们带着手枪,为了给沉寂的夜空提个醒,放上两枪,也算给自已助威。我们的行为可能惊扰了在树上过夜的鸦鸟,偶尔向我们提出抗议。因年青力壮,约两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中天门。这时,我们已走完了一多半的路程,还没有遇見行人。为了看日出,我们没有停留,继续前行。

刚离开中天门不远,迎面从泰山上下來一位年令略大一些的妇人,领着一位年青貌美的姑娘。说是天津的,姑娘二十三岁,结婚两年还不生娃,到泰山求助神灵。

现在想起來,那时人们的思想是多么的纯真。但那时科学落后于现在。如当代的话,可做试管达到有小孩的目的。当然也不排除其它手段。不菅求助神灵是否灵验,还是祝那两位心想事成,求助成真。

很快到十八盘了,正走在南天门下面的五千余个台阶上时,也是我们爬那石台阶兴趣正浓时,遇上了新疆到山东接兵的几位,其中有一位大胖子走不动了,在路边休息。高复生出怜悯之心,上前搀扶,但没走多远,那大胖子谢绝了高复,我们继续前行。我们边走边为那胖子挽惜,离泰山顶峰咫尺之遥,看不成日出,的确有些遗憾。

边走边聊,不知不觉,我们通过了十八盘,过了南天门,登上了五岳之首、泰山的頂峰。我们高呼,我们雀跃……

二月泰山顶峰,冷意未减。虽寒风刺骨,但丝毫未影响我们看日出的兴趣。在等待日出之前,尽情领略泰山上所能望及的美景。向东望去,黑鸭鸭的看不到尽头;向南望去,只見点点灯光一闪一闪的点缀着大地;向北望去,山连着山,云雾缭绕,重重叠叠,烟波浩渺,浩浩荡荡,一望无际,忧如一幅美丽的图画。

看日出了!五点五十分,这时,也就在这时,游客齐呼,看日出了!向东方远远望去,天海相接之处,特别黑,但黑里透着红。我们三人抓紧拍照。说时迟,那时快。三个人的照片未拍完,火红的太阳已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金灿灿的大地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

看日出是泰山奇景之一,是最为壮丽的景色。据当地人介绍,有的人几次上泰山,都未看到日出,而我们如此幸运。

看完日出,又游览了普照寺、灵岩寺、竹林寺、玉泉等寺庙,并同神灵分享了台桌上供奉的仙果,说起來很滑稽。几处寺庙构建独特,不辱“万壑泉声沉宝磬,千峰云影护禅关"的诗句。

游完寺庙,又到“天上人间"的天街走了一趟。说到天街,首先想到的是天境。人们把登泰山比作登天,把登山路上的关门,叫作天门。登上泰山的南天门,也就上了天。而上天后,最让你感到轻松和快乐的事情,莫过于逛一逛天街。漫步在平坦整洁的天街上,浮云从指间飘过,阳光在眼前闪烁,从人间到天上,心灵得到了净化,境界得到了升华。

泰山的顶峰,居高临下,美轮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辽阔的天空下,风光秀丽,灵秀峻峭的泰山啊,我们已走近你,在你的怀抱里尽情地享受着“江山如此多娇"的容颜,正如红门上的对联所述:“人间灵应无双地,天下威严第一山"。

泰山,古时称"岱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泰山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遥遥直上云端,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山上多以古松居多,十分茂密,苍松翠柏,清秀挺拔。早在两千年前,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等,都是对泰山的写照。历代有七十二位帝王登上泰山,"封禅祭天",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使得泰山如同一部长长的历史画卷,瑰丽旖旎。

泰山不仅文化低蕴浓厚,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地球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每天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长高一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的生活着。在漫长的岁月里,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的极高。他呼出的气化作风,声音化作了雷鸣,眼睛一眨一眨的,放出的光茫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艳阳晴和,生气时,天空阴雨连绵。后來,盘古老了,溘然长逝,他在倒地的一刹那,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双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这就是盘古开天地的由來。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因他的头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其为"天下第一山",成为五岳之首。

时间接近十一点,我们开始下山。下山时,没有走回头路,而是从泰山西侧,基本没有多少人走的一条小路下山。途经长寿桥、黑龙潭、冯玉祥将军墓。

长寿桥没站,在黑龙潭玩了一会儿,就來到了冯玉祥墓。墓碑是郭沬若题写的碑文"倒戈将军"。墓的正面凋刻着冯玉祥于一九四O年五月三十日创作的诗句。我,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爱阔,只求为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掘,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冯玉祥生于一八八二年十一月六日,字焕章,原名基善。他是民革军一级上将,有着″布衣将军"、"倒戈将军"之称。不幸的是,一九四八年九月一日,在船上,因失火而遇难,终年六十六岁。冯的尸体火化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于一九五三年十月才下葬。冯玉祥的墓建在泰山西麓,西溪口东侧,是一处优美的地方。

关于对冯玉祥的评价,长久以來,说法不一。在冯玉祥骨灰入葬时,周恩来总理在追悼会现场致辞时说:"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一天的泰山之行,在奔波中结束了,仁者爱山山如画,智者爱水水无涯。天下第一山一一泰山一游,那山、那水、那景、那些趣闻不单单愉悦了心情,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二O二O年十月十五日

说明:因是对四十多年前登泰山的回忆,难免有不妥之处。如有不实等问题,请提出批评,笔者万谢不辞。

1.《冯玉祥墓 游天下第一山 泰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冯玉祥墓 游天下第一山 泰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8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