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民族?

答: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

3.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除汉族外,为什么把其他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答: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所以习惯上把其它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4.我国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特点?

答: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历史悠久,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5.个人的民族成份是怎么确定的?

答: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和母的民族成分确定。

6.目前,全国共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分别是哪个?哪个自治区的地域面积最大?

答:目前,全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最早成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面积最大。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哪年?

答: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施行。

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是以哪五个民族命名的?

答: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

9.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

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

多数位于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在中国漫长的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几乎都居住着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上多层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戌边、朝代更迭等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相当数量的汉族居住。

地大物博。民族地区不仅地域辽阔,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森林资源占全国的51%;草原面积占全国的94%;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52.5%;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蕴藏量较大,有许多种居全国之首;经济作物,品种丰富,如橡胶、胡椒、咖啡、甘蔗、剑麻、香蕉、长绒棉、甜菜、烟草、茶叶、油菜籽等,都是民族地区的优势产品。此外,我国的珍禽异兽,名贵药材也大都产于民族地区。

10.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有语言文字?

答:在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统一的汉语,有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

11.人民币主币上除汉文外,使用了哪几种少数民族文字?

答:4种,分别是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和壮文。

12.哪个民族被称为“马背民族”和“游牧民族”?

答:蒙古族。

13.祭祀敖包是哪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什么时候祭祀?

答:是蒙古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一般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

14.祭火是哪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什么时候祭火?

答:祭火,也叫“祭灶”,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最为隆重。

15.国家提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是指哪七进?

答: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寺庙。

16.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是每年的几月?

答: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是每年的9月,2020年9月是自治区第37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

17.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认同。

18.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什么?

答: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9.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什么?

答: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指什么?: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提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它集中概括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民族工作领域的生动体现。

22.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古以来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当前,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根本上要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民族工作“两个共同”是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4.民族工作“两个重在”是指: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

25.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26.民族工作的“三个大事”是指: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27.三个不容是指: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28.三个不适应是指:是指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的生活和管理方式、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某些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等都不能很好适应。

29.三个不能捆绑是指:不能把某个民族自治地方局部出事同这个民族自治地方整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某一少数民族中极少数人闹事同这个民族全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发生在少数民族人员身上的事同实践已经证明并长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捆绑在一起。

30.民族地区好干部要做到“三个特别”是: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

31.民族工作四支队伍有哪四个: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干部、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民族工作部门干部。

32.“五个认同”是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3.民族地区的“六区”特征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34.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指: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35.中华民族的“三和”是指: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36.中华民族的“三交”是指:交往交流交融。

37.中华民族的“六个相互”是指: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3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9.“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40.“四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1.“两个维护”是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42.“三大攻坚战”是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4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4.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45.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是几月?每年的5月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

46.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是指: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7.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8.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49.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5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该法1984年5月31日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4年10月1日颁布施行。

51.我国是在哪一年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1954年。

5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

5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特殊权限:

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4.《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自何时起施行:

《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5月20日国家民委第5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公安部同意,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我国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其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成份确认、登记。本办法所称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与继子女有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

《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公民民族成份经确认登记后,一般不得变更。

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其民族成份一次。

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直接抚养的一方不同的;

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继父的民族成份不同的;

其民族成份与养父的民族成份不同的。

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在其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的两年内,可以依据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一次。

55.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

维护民族团结;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6.宪法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57.为什么说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协调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准绳。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事实证明,我们党的这些民族政策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是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58.党和国家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59.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推进民居保护与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60.十九大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61.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时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法治的原则;

坚持教育疏导的原则;

坚持及时处理的原则。

62.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坚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维护祖国统一;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

63.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发展少数民族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

6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路径;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65.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66.什么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67.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

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国际性和普遍性。

68.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69.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创造性地推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的一切社会活动。

70.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特点:

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时代性、形式的多样性、永恒的创新性、切实的针对性等特点。

71.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

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

72.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路:

一个核心、一个突破点、三个重点、三个创新、五个转变,即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争取人心为突破点,以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社会成员全覆盖为重点,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路、内容与方法,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全面性的转变。

73.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

坚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实效、与时俱进的原则。

74.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的目的?

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75.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重要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途径: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76.四个“人人”是指:

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7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8.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79.四个伟大: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80.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81.四种意识: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2.三个不忘:

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83.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4.“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85.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86.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87.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88.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89.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90.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

91.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使自治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违法犯罪活动。

92.在民族工作中,党和国家所强调的“五个维护”:

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93.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9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5.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

团结稳定

96.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 民族区域自治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97.什么是城市民族工作:

指的是以城市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的民族工作及与城市功能相联系的民族工作。

98.内蒙古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随着各民族长期不断地迁徙、同化和融合,目前内蒙古有汉、哈萨克、蒙古、回等49个民族共同聚居。

99.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内蒙古自治区

100.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接壤,有边境线369公里。巴彦淖尔辖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七个旗县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6.5平方公里。巴彦淖尔市有常住人口168万人。

1.《53的因数有哪些 民族团结知识百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53的因数有哪些 民族团结知识百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89324.html